实景音乐剧为年轻演员成长提供机遇
时间:2022-05-21 09:55:55 阅读: 次 作者:徐子茗
今年2月起,小剧场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广州热演超过50场,在观众中刮起一股追剧旋风;5月18日,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在南方剧院上演,带来传统戏曲与小剧场形式的全新碰撞;“水上喜剧工坊”则把剧场搬到珠江游船,打造粤语相声与脱口秀融合的“水上相声剧场”……
近年来,广东小剧场的演出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元,不仅壮大了演出市场,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小剧场艺术因其变通能力高、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市场容错率较高、易于培养新人等特点,受到业界青睐。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广东本土小剧场作品发展势头良好,但上演节目中仍有大量比例的引进作品。专家呼吁,要形成良好的小剧场演出生态,亟待进一步激活本土原创力量。
现象
实景音乐剧为年轻演员成长提供机遇
今年2月,广州北京路天河城的一处商业空间悄然变身实景小剧场:场地被装修成一个酒吧,长条形的吧台即是舞台,观众环绕四周落座,演员在观众近距离的欣赏下进行表演。
这是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驻演现场。该剧改编自韩国音乐剧,讲述了1930年大萧条时代发生在纽约一家酒吧里的故事,观众置身其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该剧首演于2020年的上海亚洲大厦,至今已在上海演出超过500场,时常一票难求,随后相继在成都、长沙、广州开启了驻演模式。票房的火爆,为广州上半年因疫情影响而略显沉闷的演出市场带来一抹亮色。活跃在该剧舞台上的,绝大部分是青年演员。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在读研究生陈科铭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陈科铭第一次尝试主演小剧场音乐剧。此前他曾在著名作曲人李海鹰打造的原创音乐剧《青春剧团》里担任男主角。这次在《阿波罗尼亚》中,他作为3位主演之一,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挑战难度不小。“大舞台需要很满、很大的能量,小剧场则重在细腻,着重点不一样。”他还认为,小剧场能及时收到观众对于演出的反馈,且非常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
陈科铭跟随《阿波罗尼亚》剧组,在成都、长沙和广州三座城市演出超过50场,获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节奏,他不仅愈发游刃有余,收获了一批粉丝,更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剧演员的梦想。
“实践机会对新人来说太重要了!小剧场演出频繁,让我们能有机会反复‘磨戏’,不断提高自己。”陈科铭说。
分析
“沉浸式”体验为传统戏曲打开边界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剧场给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剧场体验,通过驻场演出、长期运营,累积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响。”
传统戏曲与小剧场的碰撞,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去年12月底,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支持下,首部小剧场粤剧《金莲》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上演。此前该剧在上海场演出时,反响热烈。
这部戏中,饰演潘金莲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蒋文端突破舞台框定的区域,穿梭于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时常与观众展开互动。导演胡家伟认为,这样的设计打造出一个“开放的演出场所”,把对“金莲”的判断权交还观众,激发其思考。“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观众都能零距离感受到,每一个表演细节都一览无遗,很过瘾!主演蒋文端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一位观众对记者感叹道。
“这种近距离的观演尝试,为粤剧对接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研究现代都市剧场审美提供了新的视角。”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静认为,小剧场演出形式,还体现了粤剧在城市化演进中锐意进取、兼容并包的艺术精神。
呼吁
打造更多演出空间容纳多元尝试
小剧场的实验性、探索性,有利于推动创造者对戏剧方式进行更为多元化的探索,这已成为业界共识。
5月18日、19日,又一部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引起业内关注。该剧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粤剧院联合组建创作团队,根据传统粤剧《胡不归》的线索进行了新的改编。
该剧的传统版本是粤剧前辈薛觉先的代表作品之一,上演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在原来的版本中,女主角颦娘因得不到婆婆的认可郁郁而终。而小剧场版本则对颦娘的结局进行了“更具现代性”的改编——颦娘经过种种努力,始终无法与心怀偏见、观念陈旧的婆婆和解,最终愤然离开婆家独自生活。
为追求更时尚的舞台效果,该剧还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方法。这样的改编,不免让部分传统观众直呼“不习惯”,却也让一些年轻观众感到新鲜有趣。
“有争议是正常的,说明作品有讨论度。”主创团队表示,赞弹分明的观众口碑,在意料之内。事实上,正是因为小剧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才给了创作人员更高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让他们可以披荆斩棘走出一条新路。
“只有鼓励多创作、多演出,才能促进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促进演出市场的百花齐放。”王炜说。在他看来,广东演出市场并不缺乏消费土壤。十多年前,他率先从北京引进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实验性作品时,广州票房就相当火爆。
同时,王炜也敏锐地意识到,广东戏剧市场还亟待更多原创剧本的加入,本土创作能力才是源头活水。他呼吁,打造更多小剧场演出空间,以低成本的方式向剧团和民间制作团队开放,此举将有助于不断释放创作活力,推动本土创作和演出生态持续向好。
近年来,广东小剧场的演出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元,不仅壮大了演出市场,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小剧场艺术因其变通能力高、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市场容错率较高、易于培养新人等特点,受到业界青睐。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广东本土小剧场作品发展势头良好,但上演节目中仍有大量比例的引进作品。专家呼吁,要形成良好的小剧场演出生态,亟待进一步激活本土原创力量。
现象
实景音乐剧为年轻演员成长提供机遇
今年2月,广州北京路天河城的一处商业空间悄然变身实景小剧场:场地被装修成一个酒吧,长条形的吧台即是舞台,观众环绕四周落座,演员在观众近距离的欣赏下进行表演。
这是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驻演现场。该剧改编自韩国音乐剧,讲述了1930年大萧条时代发生在纽约一家酒吧里的故事,观众置身其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该剧首演于2020年的上海亚洲大厦,至今已在上海演出超过500场,时常一票难求,随后相继在成都、长沙、广州开启了驻演模式。票房的火爆,为广州上半年因疫情影响而略显沉闷的演出市场带来一抹亮色。活跃在该剧舞台上的,绝大部分是青年演员。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在读研究生陈科铭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陈科铭第一次尝试主演小剧场音乐剧。此前他曾在著名作曲人李海鹰打造的原创音乐剧《青春剧团》里担任男主角。这次在《阿波罗尼亚》中,他作为3位主演之一,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挑战难度不小。“大舞台需要很满、很大的能量,小剧场则重在细腻,着重点不一样。”他还认为,小剧场能及时收到观众对于演出的反馈,且非常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
陈科铭跟随《阿波罗尼亚》剧组,在成都、长沙和广州三座城市演出超过50场,获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节奏,他不仅愈发游刃有余,收获了一批粉丝,更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剧演员的梦想。
“实践机会对新人来说太重要了!小剧场演出频繁,让我们能有机会反复‘磨戏’,不断提高自己。”陈科铭说。
分析
“沉浸式”体验为传统戏曲打开边界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剧场给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剧场体验,通过驻场演出、长期运营,累积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响。”
传统戏曲与小剧场的碰撞,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去年12月底,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支持下,首部小剧场粤剧《金莲》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上演。此前该剧在上海场演出时,反响热烈。
这部戏中,饰演潘金莲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蒋文端突破舞台框定的区域,穿梭于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时常与观众展开互动。导演胡家伟认为,这样的设计打造出一个“开放的演出场所”,把对“金莲”的判断权交还观众,激发其思考。“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观众都能零距离感受到,每一个表演细节都一览无遗,很过瘾!主演蒋文端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一位观众对记者感叹道。
“这种近距离的观演尝试,为粤剧对接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研究现代都市剧场审美提供了新的视角。”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静认为,小剧场演出形式,还体现了粤剧在城市化演进中锐意进取、兼容并包的艺术精神。
呼吁
打造更多演出空间容纳多元尝试
小剧场的实验性、探索性,有利于推动创造者对戏剧方式进行更为多元化的探索,这已成为业界共识。
5月18日、19日,又一部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引起业内关注。该剧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粤剧院联合组建创作团队,根据传统粤剧《胡不归》的线索进行了新的改编。
该剧的传统版本是粤剧前辈薛觉先的代表作品之一,上演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在原来的版本中,女主角颦娘因得不到婆婆的认可郁郁而终。而小剧场版本则对颦娘的结局进行了“更具现代性”的改编——颦娘经过种种努力,始终无法与心怀偏见、观念陈旧的婆婆和解,最终愤然离开婆家独自生活。
为追求更时尚的舞台效果,该剧还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方法。这样的改编,不免让部分传统观众直呼“不习惯”,却也让一些年轻观众感到新鲜有趣。
“有争议是正常的,说明作品有讨论度。”主创团队表示,赞弹分明的观众口碑,在意料之内。事实上,正是因为小剧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才给了创作人员更高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让他们可以披荆斩棘走出一条新路。
“只有鼓励多创作、多演出,才能促进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促进演出市场的百花齐放。”王炜说。在他看来,广东演出市场并不缺乏消费土壤。十多年前,他率先从北京引进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实验性作品时,广州票房就相当火爆。
同时,王炜也敏锐地意识到,广东戏剧市场还亟待更多原创剧本的加入,本土创作能力才是源头活水。他呼吁,打造更多小剧场演出空间,以低成本的方式向剧团和民间制作团队开放,此举将有助于不断释放创作活力,推动本土创作和演出生态持续向好。

猜你喜欢
李世晓老师是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茂名市粤剧团董事长、当家文武生,曾荣获中国(东盟)南宁金色殿堂表演金奖。...
粤剧《红头巾》,广东粤剧院出品,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尊敬的老市长黎子流也到场致辞。黎子流老市长赞扬粤剧宗师白驹荣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杰出艺术家,他爱国爱党爱人民,晚会展示了粤剧白派艺术中的闪光点,让观众领略到了粤剧白派艺术的魅力。...
粤曲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据悉,此次演出的三台大戏,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欧凯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二级演员、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李嘉宜,国家二级演员卢文斌领衔主演。...
据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从开始编纂至今,一直得到广东各地及港澳地区粤剧界乃至海外粤剧界同仁的支持,许多年过古稀的老专家都参与到编纂工作中。大全不仅展现了粤剧人的大团结,更凝聚了一代粤剧人的心血。...
我协会创演的大型抗疫题材粤剧《使命》前往东坑镇、寮步镇为群众献演。本次演出活动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主办,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精品演出进镇街活动。...
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表示,粤剧《南海十三郎》改编高度尊重原著,融入粤剧舞台的表演力,将粤剧独有的功架、唱腔、锣鼓等戏曲表演汇入舞台语言,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希望能让观众领略来自“南海十三郎”的艺术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