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 情韵流转的千年史诗
走近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抗美援朝期间,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支援抗美援朝战场去全国各地义演,以充捐献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西北区总分。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巡回演出,募集资金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3年4月,常香玉率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举办180多场慰问演出。
2011年11月17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的豫剧《苏武牧羊》17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该剧曾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大奖第一名。
2013年2月17日,豫剧《程婴救孤》在美国百老汇演出。
2016年10月18日,豫剧《程婴救孤》登上好莱坞杜比大剧院的舞台。
2019年10月17日、18日,由台湾豫剧团创排的豫莎剧《完美的合同》大陆巡演郑州站在河南郑州艺术宫上演。
2020年9月20日至26日,“守正创新——豫剧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暨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晋京献礼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四部曲中,既有《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这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豫剧大戏,又有河南各大剧种包括稀有剧种的经典折子戏和唱段,还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焦裕禄》《沙家浜》等呈现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经典老戏。
2021年4月28日晚,由青年豫剧名家、“梨园姊妹花”曹会敏、曹会芳主演的传承版豫剧《宝莲灯》亮相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 ,在驻马店市民中心上演。
2021年9月10日,豫剧现代戏《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河南省唯一一部入选剧目,登陆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
2021年12月3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承办,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出,2021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展演类项目《庆华诞·颂百年—“建党百年”折子戏展演》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上演
豫剧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保护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豫剧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光芒。
河南传统豫剧文化,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和情感的宝库,它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绽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豫剧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留下一段段精彩的艺术篇章。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