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走出去”对外传播翻译

时间:2024-07-31 13:19:48 阅读:
豫剧“走出去”的对外传播翻译
传播国粹文化,唱响中原声音

背景信息

    近年,我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以及“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机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地域特色,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河南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等文化团体前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如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委内瑞拉、土耳其泰国、巴基斯坦等,受到了戏剧界专家和各国观众的普遍欢迎,为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戏曲英译出现的问题

    网上查到的为数不多的豫剧英译剧名存在的“一名多译”“词不达意”“冗长累赘”等诸多问题,单从和其他剧种译名研究的对比来看,豫剧剧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是空白。译名涉及的语言单位虽然小,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有的情形下却远远超出了词语的范围,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支撑

    图中显示,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的英译,大多数倾向于接受意译的版本。如《包青天》,其意译剧名The lmpartial judge的认可度达到了71%,而《七品芝麻官》的意译剧名Clever Magistrate和《七奶奶》(《花打朝》)的意译剧名Beating the Emperor也分别得到了65%和58%的认可度。然而,相较于其他人物名,“花木兰这个响亮中原大地乃至全中国的名字,已经随着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在西方社会形成了普遍的认知,因此,其直译的剧名Mulan要比意译的Lady General hua Mulan更受欢迎,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受试学生只知Mulan,而不知Hua Mulan。

    由此可见,我们在对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应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既要满足受众对译名的心理需求,又能达到传递人名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信息的目的。在受众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应当遵守约定俗成的说法;反之,如果受众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则要高度凝练概括人物特点或事迹以填补这种文化缺失。

    以经典豫剧《花木兰》的翻译为例,运用豫剧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让受众群充分了解豫剧的内涵。剧中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的翻译对比如下:

直译: Liu you saying is,unreasonable who said women. do nothing.

意译: Mr Liu what you've said, don't make sense who said women, enjoy idle life.

    显而易见,基于接受理论的译法使读者和观众更容易接受。豫剧翻译中的修辞以及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内涵,对于国外的受众群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了减少受众的理解障碍,译者在部分的修辞翻译和文化翻译中进行了省略的技巧处理,从而达到视野融合的最佳效果。目前,豫剧剧本的翻译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翻译的理论和原则及其规范并不完善。
豫剧电影《清风亭》
    再以豫剧电影《清风亭》为例:

    给恁爹呀,今天哪又给你买了一个肉包子,给孩子你吃肉包子。

    Daddy brought you steamed buns with meat stuffing for your lunch.

    "恁爹”是指你的父亲。"恁"是河南方言用字,发音同nen,意思是您(尊称)或者你。“爹”,即父亲或者祖父之意,过去多使用该词称呼父亲。最终解释项中省略了"你的"这一部分,简译为“父亲"--Daddy。这种非正式叫法多用于孩童,凸显了张元秀对儿子继保的宠爱以及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交代清楚语旨。

    “steamed buns”本身就有包子的含义,可作为动态解释项,但是字幕译者特意在后面增译“with meat”形成最终解释项,特别强调了肉包子中的肉。与之前夫妻二人的午饭进行对比,点明他们窘迫的经济状况,却仍然将最好的留给儿子。

结语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政府多措并举,促使中原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原文化是豫剧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在促进豫剧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豫剧得以传承和发扬。有效地通过豫剧翻译对外传播中原文化,既是豫剧发展所需,也是弘扬中原文化所需,对吸引外国人接触豫剧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翻译工作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但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覆盖面、规范性来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审核:李阳
小组成员:朱瑞朝 张俊 吴硕
编辑:朱瑞朝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