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在广东的传播
时间:2024-01-18 19:31:20 阅读: 次 作者:康保成 广东艺术杂志
黄梅戏从采茶小戏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剧种,实在是剧种史、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70年来,黄梅戏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越过南岭,来到广东,深受岭南观众的喜爱。这是黄梅戏繁荣昌盛的一个标志。
广东有三大民系,即:主要居住在广府地区,以说白话为标志的粤语民系;主要居住在潮州、汕头、揭阳地区,以说闽南语为标志的潮汕民系;主要居住在梅州地区,以说客家方言为标志的客家民系。三大民系的代表性剧种分别是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三大民系分别“守护”着三大剧种,虽说不是铜墙铁壁、针插不进,但外来剧种要想“渗透”进来,在这里生根开花,安家落户,也并非易事。
本文拟初步梳理黄梅戏在广东传播的脉络。
广东具有黄梅戏的生存土壤。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戏,采茶戏的前身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盛行的采茶歌舞。采茶歌以及采茶戏多矣,赣省堪称采茶戏的大本营。赣南与粤北交界,粤北至今依然盛行采茶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记录了三段广东流行的采茶歌词,在民歌史上弥足珍贵。这说明,早在明末清初,广东已经具备采茶歌、采茶戏的生存条件。当然,赣南粤北客家地区的采茶,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采茶,在方言、旋律、表演风格诸方面不完全相同。但作为民间艺术,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这是事实。
不过,1949年以前,黄梅戏尚不具备向广东辐射的实力。
黄梅调电影《天仙配》震撼白话方言区,中山大学的王季思、董每戡二教授均撰文予以推荐。
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一炮打响。1955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之摄制成电影(石挥导演)。1956年3月起,黄梅调影片《天仙配》在海内外上映,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香港以及台湾,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王季思、董每戡二位著名戏剧史家都撰文予以推荐。
王季思在文章中说:
演董永的王少舫,演张七姐的严凤英,他们带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歌腔,善于表现内心反应的面部表情。跟着剧情的发展,一直抓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心情。特别是严凤英的面部表情丰富极了,眉尖、嘴角,轻轻一动,都在清楚地表达出了她内心所要说的话……
搬上银幕的《天仙配》,不是单纯的舞台纪录片,而是现代电影艺术和中国古典戏曲的有机结合体。它尽可能地发挥电影的特有性能,配合一些全景、近景和特写镜头,使剧情的发展更紧凑,全剧的主题更突出。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织锦》一场的三个特写镜头,它利用中国纺织品中极其优美的图案,配合着那饶有民族风格的歌词,更强烈地表现了姐妹们对共同劳动的愉悦和她们对于七妹的美好生活的赞扬……
对于我们今天改编旧戏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
董每戡撰文说:
整理者的高处,还在于给主题增添了积极意义,突出了矛盾冲突,从而使整个戏既富有思想性,又获得了结构整洁,重点突出的艺术性,增强了感染力。例如七姐下凡,在原本是玉帝怜念董永纯孝,故命七姐和他成就百日姻缘,而不是七姐主动地爱董永,不惜冒大不韪违命下嫁;又例如傅员外仁慈,收董永七姐为义儿义女和嫁亲女补缺,而不是因傅员外的刻薄自私,给董永七姐种种欺凌。这些地方是整理者把它改得正确起来,既丰富了戏情的矛盾冲突,也突出地塑造成七姐坚强的反封建的斗争性格,同时又没有伤筋动骨而显露出斧凿痕迹,广州市的编剧同志们应谦虚地向他们学习。[2]
二位教授的剧评,可以代表当时广大广东观众对黄梅戏影片《天仙配》的赞扬与肯定。当然,王、董两位教授也对《天仙配》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天仙配》在香港的成功上映引起了连锁反应。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接连不断地推出《貂蝉》(1958)、《江山美人》(1959)、《杨贵妃》(1962)、《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王昭君》(1964)、《西厢记》(1965)、《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三笑》(1969)等三十多部国语版黄梅调电影。其中,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梁山伯、占尽风光的女小生凌波是曾成长于厦门的广东汕头人。
据张光亚编《严凤英年谱》,1956年,电影《天仙配》成功上映之后,时年26岁的严凤英曾“随团从北方到南方进行长途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天津、济南、广州、汕头、潮州、漳州、泉州、莆田、厦门等地军民均给予高度赞誉。”[3]《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7年为驻守广东、福建两省沿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期两个月的演出。”[4]二者不知是否指同一件事。总的看来,在“文革”结束之前,黄梅戏在广东的传播,主要是借助于电影这种新型媒体进行的。
“文革”结束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黄梅戏大举南进,可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粤安家落户的黄梅戏演出或教育团体不在少数,著名学者王季思继续扶持黄梅戏。
现在已经很难统计,“文革”后第一场在广东演出的黄梅戏在何时何地举行。据现有资料:1981年,安徽黄梅戏剧团赴香港访问演出。主要演员有严凤英的原搭档王少舫,王少舫的学生黄新德,还有新秀女演员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等,演出剧目包括《女驸马》《天仙配》《罗帕记》等。演出场面热烈,受到各界好评。1983年,安庆黄梅戏剧院二团在深圳特区上演《天仙配》和新创古装戏《巾帼县令》。有些香港观众在《大公报》上看到黄梅戏演出的消息,为观看演出,提前一天赶到深圳下榻。[5]
以下仅就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黄梅戏赴广东演出事例胪列如下:
2002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策划运作“广东之行”大型演出活动。然而在此之前数年,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已经把演出市场瞄准了广东的海陆丰等农村市场。余同友在《安徽日报》撰文称:
广东省内一家媒体近日惊呼:广东地方传统剧种如粤剧、潮剧在农村市场已日趋冷清,取而代之的却是安徽等地的黄梅戏,在这个省的海丰、陆丰、汕尾等地出现了“村村演黄梅,家家请黄梅”的局面。去年1年时间,全国有10多家黄梅戏专业剧团纷纷南下广东,而引发广东“黄梅热”现象的却是曾一度濒临倒闭的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江涛(剧团导演)发现广东农村文艺演出市场火爆,当年6月江涛就带着20多个专业演员赶到广东……8年时间里,这支黄梅戏剧团先后在广东的海丰、陆丰、汕尾等地方圆300多公里的农村演出,总行程达20多万公里,每年演出场次达900多场,在广东唱响了黄梅戏,从而引发了“全国黄梅下广东”的热潮。[6]
2011年5月,黄梅戏《严凤英》在珠三角巡演,吴琼、黄新德分别饰演严凤英和戏中严凤英的丈夫谢文秋,“戏迷们数度为之洒泪”。2013年,现代题材的黄梅戏《半个月亮》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佛山五市十场巡演,好评如潮。同年5月,韩再芬亲携《徽州往事》走进广州的几所名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广东高校掀起一股“再芬潮”。韩再芬说,“现在孩子们更多地愿意去寻找快速成名的通道,喜欢戏曲的孩子,家庭往往又比较困难,对传统戏曲来讲,招生是比较麻烦的事。前几天我们走到中大,一个5岁的小姑娘上台唱了一段《女驸马》,非常有天赋,我当时就跟她作了个约定,我说‘韩梓锌,5年后你10岁时,到安庆去找我。’”2016年12月,黄梅戏《大清名相》在广东巡演,计划演出13场,增加到16场。12月11日晚在珠海大会堂演出第13场时,舞台吊杆一侧钢索突然断裂,紧急暂停了半小时,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演职员们坚持完成了整场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自2018年9月2日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再次开启广东巡演之旅。先后在深圳、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等地演出18天,演出剧目有《龙女》《状元府》《洞房》《六尺巷》《戏牡丹》和小戏折子戏专场。参加巡演的包括多位梅花奖得主和近十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内,演出阵容超强。2019年,黄梅戏再次进入暨南大学。2010年12月、2021年4月,黄梅戏《雷雨》先后在广州友谊剧院、广州大剧院上演。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还要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湖北黄梅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广东湖北商会、佛山市委宣传部牵线搭桥,将本县黄梅戏剧院创作并荣获湖北省“六艺节”金奖的《奴才大青天》剧推上南国舞台。在广东演出期间,观众掌声如雷,笑声如潮。黄梅县副县长唐志红激动地说:“黄梅戏能得到这么多广东人的支持和欣赏,让人感动。”演出期间,《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珠江商报》《珠江时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分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显著位置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广东湖北商会会长吴翀俊表示:“今后,我们还要邀请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来广东开展规模更大的演出,让黄梅戏香飘南国,唱响全国。”广东最近的一次“黄梅戏热”发生在今年——2023年5月。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演出活动在广州举行,黄梅戏一举斩获两朵梅花,即袁媛(安徽)和梅院军(江西)。全国获得此项殊荣的共15人,其中京剧4人,昆曲3人(其中与河北梆子两下锅1人),黄梅戏和越剧各2人,粤剧、晋剧、歌剧、秦腔各1人。对于一个体量偏小的地方剧种来说,黄梅戏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最值得称道的是,安徽、江西两省的黄梅戏演出团体,都把这次活动当成了宣传、展示黄梅戏魅力的大好机会。
江西的黄梅戏艺术家与广州文化管理部门合作,5月17日在广州蓓蕾剧院上演黄梅戏《汤显祖》。安徽黄梅戏艺术剧院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名义,先后在5月15-18日四天时间,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由韩再芬、吴美莲等领衔,演出《女驸马》等名剧。还需指出,以黄梅戏赴穗竞争“梅花”为契机,广州市黄梅戏联谊会在广州市天河区文游局等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于5月13日下午在天河艺术中心隆重举行“绚丽天河——广州天河区文化艺术节黄梅戏专场演出”。下面简单介绍广东省的黄梅戏联谊会及演出团体。
广东省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07年,负责人杨素之。2012年该联谊会与安徽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安徽戏剧家协会、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学院联合打造“群星闪耀贺新年,白云翩翩唱黄梅”大型黄梅戏义演活动。义演长达3个小时,演出了《天仙配》《看花灯》《女驸马》《桃花扇》《十五月亮为谁圆》《红杜鹃》等传统与现代名剧中的13个选段节目。曾获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代表湖北黄梅戏学院来穗演出新作《妹妹要过河》。
广州市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10年1月,成员由生活和工作在广州地区的戏迷和部分原专业演员组成。在黄新德等十余位黄梅戏艺术家、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排练出《女驸马》《天仙配》《风尘女画家》《龙女》黄梅戏剧目和折子戏,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传承非遗、弘扬戏曲文艺活动,积极承担广州及周边地区政府、企业、学校的各类演出交流活动,通过“非遗进社区”“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普及传播黄梅戏文化,让黄梅戏艺术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剧社骨干王文革多次在央视春晚、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河南卫视《梨园春》等处亮相和获得奖项。
深圳市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一个由专业黄梅戏演员、票友、戏迷组成的民间机构。八年来,排演了《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多出经典黄梅戏剧目。联谊会曾为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助演,与黄梅戏名家黄新德、杨俊、吴琼同台演出。
东莞市梨园戏剧社,是自发组织的以黄梅戏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民间演绎团体,吸纳包括京剧、粤剧、越剧、昆曲、豫剧、楚剧、汉剧、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客家山歌、川剧变脸等曲艺种类及艺术形式的演员、乐师、戏迷、歌迷参加。截止到目前,剧社成员数量已经达到二百多人,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曲目最全的曲艺社团之一。
广东省陆河县天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暨江西省天歌黄梅戏艺术团,2017年5月成立,演出过大型黄梅戏、采茶戏、演唱会、小品等。
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黄梅戏(广东)传承发展基地”,由安庆市黄梅戏研究院、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坂田街道办联合创立。
龙岗区梅之韵黄梅戏艺术团负责基地建设和日常运行工作。该基地将按照发展规划制定出一年复排一本大戏或若干小戏以及原创剧目计划,并积极申报参加由各级单位组织举办的相关展演、比赛活动。疫情期间,创编并演出了新编黄梅戏《繁星点点》。
龙岗区梅之韵黄梅戏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由专业黄梅戏演员、票友、戏迷组成,团长陈慧萍,兼任深圳黄梅戏联谊会会长。该团旨在南国传承弘扬黄梅戏艺术,推广黄梅戏文化。成立以来,先后复排了《女驸马》《孟丽君》《天仙配》等经典全本大戏,以及《夫妻观灯》《打猪草》《戏牡丹》《打豆腐》《讨学钱》等传统折子小戏。不定期举行各类演出活动,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到学校演出和宣传黄梅戏。
下面重点介绍深圳市辰龙黄梅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负责人熊辰龙。公司座落于福田保税区福年广场B5座七楼,拥有700平米集办公、排练、演出、商务为一体的场馆。是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传承教育基地,福田区政企文化合作单位。该公所还和福田区文体中心联合成立了“福田文化馆·黄梅戏主题馆”。《广州日报》2017年12月27日第15版,以《黄梅戏主题馆昨落户福田》为标题,报道了这则消息。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在龙华区、宝安区、罗湖区实施黄梅戏进校园项目。目前已进驻十三所中小学,有近两千名中小学生参加了黄梅戏文化的4:30课堂学习活动。并参加了校庆、戏曲大赛、深圳电视台和春节戏曲晚会等各种演出,获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四次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同时还在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开展了黄梅戏兴趣班培训。
2016-2017年,在各区组织策划实施了黄梅戏廉政大戏《大清名相》巡演达二十余场。2018年承办了由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经典剧目《徽州女人》大型演出。举办了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配套文化活动“黄梅戏主题文化艺术展”。2019年-2020承办了两届“福田黄梅戏艺术节”和两届“罗湖黄梅戏艺术节”大型文化活动。公司还策划组织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讲座、进社区演出和黄梅戏主题馆的公益文化培训及小型演出达三百余场。
2023年7月9日下午,经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理事许石林先生介绍,笔者现场采访了公司负责人熊辰龙先生及夫人白红女士。下左图从左至右为熊辰龙、康保成、许石林、白红;右图为熊辰龙为福田区黄梅戏主题馆公益培训班学院辅导动作。
熊先生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其夫人白红女士也是原安庆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早在南迁深圳之前,熊先生就曾率团在广东演出过四五十场黄梅戏。他敏锐地发现,虽然广东方言和安庆方言差别很大,而且粤剧在这里深入人心,但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人的文化包容性很强,有许多人喜欢黄梅戏。特别是深圳,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以往每次来演出,都获得了成功,收获了许多黄梅戏的“粉丝”,于是便冒出了“孔雀东南飞”的想法。具体说,就是借文化体制改革之风,南下深圳,寻找黄梅戏生存、发展的另一片沃土。
熊先生说:“2013年刘奇葆(时任中宣部长)到安庆调研,提出‘地方戏要走出去’。走出去怎么走?走到哪里去?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才有‘新建剧种’的条件。当时深圳的‘新建剧种’第一是京剧,第二就是黄梅戏。从1995年到2005年,安庆几乎没有专业演出,但深圳的需求量特别大。”许石林插话:“香港的黄梅调电影如《女驸马》《天仙配》等,对深圳影响很大,这为黄梅戏落户深圳奠定了基础。”
熊先生说:“我们这个公司,采取的是政企合作模式。场地由区政府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我们的黄梅戏主题馆也是这种模式,公益性地培训黄梅戏学员,学员来自全市各区,每期25-30人,在公众号上报名。公司成立6年,3年疫情,我们坚持下来了,并初见成效,一位潮州籍学员拿了四个一等奖。我们还在宝安区教育局的资助下,为15所学校开设黄梅戏第二课堂。每周上四节课,已坚持6年。我们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戏曲、黄梅戏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教他们基本的台步、云手等动作。”
熊先生说:“在深圳传播黄梅戏,离不开家乡艺术家的支持。2020年,福田区聘任韩再芬为文化顾问,请她每年带团来演出。戏票一部分赠送,一部分销售,也是走政府采购和商演相结合的路子。”《广州日报》2020年12月28日第13版,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落户”福田》为题报道了这则消息。深圳新闻网的标题是《让黄梅戏的种子生根发芽福田区牵手戏曲名家韩再芬》。
可以说,在众多艺术家、观众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凭借黄梅戏优美动听的旋律,黄梅戏在广东已经生根开花,家喻户晓。无论在大专院校,城镇乡村,还是在各类视频音频,你都可以听到“广东粉丝”演唱的黄梅戏,甚至还可以听到粤语版的黄梅戏。许石林先生提示笔者:“深圳迄今为止最亮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甚至是城市文化标志,就是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被称为深圳‘第一’首歌。歌的曲作者王佑贵,就是从黄梅戏的戏曲音乐中找到的旋律,歌中的黄梅戏音乐风格非常明显。”可见黄梅戏在深圳影响之大。
还要指出,先师王季思教授在改革开放后继续关注和支持黄梅戏的发展。有两件事值得提出来供我们后来者学习。一是和王冠亚合作编写黄梅戏剧本《暗香疏影赤阑桥》,二是担任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的文学顾问并亲自创作该片的主题曲,并高度肯定该片导演胡连翠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成就。
著名学者程千帆在《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中收录了王季思给他的一封信,全信如下:
千帆学长兄:
奉手书,过承奖许,非所敢当。
谈白石词稿一是希望以此引起海内学者专家注意,重写中国文学史。我与游老等旧著成书于反右斗争之后,时代烙印很明显。今天看来非改写不可。二是安徽黄梅戏剧团拟写一本白石与合肥琵琶妓的戏,来书咨询,因就拙见所及,摭拾一些资料提供参考。尊论谓‘文学史上历经聚讼之作,自宜各尊所闻,难有真赏。’自是通人之论,启予实多。
录示近诗情深意切,字里行间隐见血泪。弟近亦有悼亡之痛,读之不胜感慨。拟录《独携》五首及兄与重规唱和之作寄《韵文学刊》,不悉能见允否?专此,顺颂
撰安
弟 季思手上
1993年3月2日[7]
此信《王季思全集》未收,但《全集》第6卷收有《喜听姜剧改定稿》一诗:“蚕变三眠始吐丝,梅开千树雪飞时。最是《暗香》《疏影》好,赤阑桥畔话心期。”诗后有“附记”云:“近与黄梅戏编剧王冠亚合作,编成《暗香疏影赤阑桥》一剧。姜白石是南宋著名词家,为他的名著树碑立传。《暗香》有一句‘千树压西湖寒碧’写梅花的不畏严寒,也显示中国人民不畏艰苦的精神境界。”[8]由此可见,季思师对于王冠亚的新编黄梅戏剧本,不仅是“摭拾一些资料提供参考”,而是亲自参与了剧本的创作。
1959年,陆洪非曾将清康熙时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改编为黄梅戏,由严凤英扮演李香君。20世纪80年代初,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出版,《桃花扇》赫然在列,引起王冠亚的注意,于是再次将孔剧改编为黄梅戏电视剧,由胡连翠执导,侯长荣、韩再芬主演。殷伟《桃花扇底觅香魂——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一文对王季思对该剧的指导有如下表述: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的《桃花扇》,编剧王冠亚在著名古典戏曲研究专家王季思指点下,把握原作精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光彩焕发。王季思先生对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从剧本到表导演风格予以肯定,他认为全剧紧紧把握了原著的精神,改变了欧阳予倩话剧本的偏向,利用影视艺术,突出全剧的主要内容,把一些次要的人物、情节,或者根本删去,或者在幻影中出现;又采用黄梅戏和地方小曲演唱,收到了化雅为俗的艺术效果。王先生还认为全剧较大程度上泯去清初民族矛盾的痕迹,特别对史可法的殉国时的描写,既有历史根据,又化用田横自刎的故事,很有新意,这样写史可法,比之把他写成亡国君臣投江自尽似乎更有意义。八十多高龄的王季思先生,还亲自握管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创作了主题曲,并欣然担任全剧文学顾问。[9]
王冠亚则在《漫谈胡连翠》一文中引用了王季思对胡连翠的鼓励:
胡连翠搞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不是没苦恼过,特别在学术讨论或评奖的场合,故事片讲你是戏曲片,戏曲片讲你是故事片,真成了孤儿。但是,广大的观众投她的票。一些专家学者肯定她,鼓励她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的路。年高德迈的著名学者王季思老先生来信说:“……人物美,背景美。唱腔通俗流畅,化妆向生活接近,表演大量吸收话剧手法,摆脱程式化。近年来一些在荧屏上经常出现的剧种,北方的评剧,上海的越剧,都有这种倾向。而京剧、昆曲、粤剧、潮剧,一直摆脱不了旧框框的束缚,曲高和寡。有的优秀传统剧目也只能在录像带录音带里保留下来,打不进荧屏,也搬不上银幕。我希望安徽搞黄梅戏的同志好好总结——下,写点文章,宣传你们的成就与做法。这会对当前的戏曲改革起积极的作用……[10]
王季思初识黄梅戏,是观赏严凤英主演的黄梅调电影《天仙配》。他晚年在一次与博士生交谈的场合,当谈到严凤英在“文革”的悲惨遭遇时,禁不住老泪纵横。笔者被这场景深深震撼,迄今难以忘怀。我想,他对黄梅戏的感情,对王冠亚的支持(王冠亚是严凤英的丈夫),或许与此有关吧?
综上所述,经过几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持续不懈地努力,在著名学者、政府机构的关注与支持下,黄梅戏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南下广东,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自然的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征服了岭南观众,使黄梅戏得以在广东安家落户,生根开花。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2023年7月草拟、9月修改于广州中山大学寓所。本文撰写,得到熊辰龙、许石林两先生的热情帮助与指教,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王季思《“天上人间心一条”——介绍神话舞台艺术纪录片<天仙配>》,作于1957年,引自《王季思全集》第3卷《戏剧评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2]董每戡《从<天仙配>的改编谈到接受戏剧遗产问题》,《南方日报》1956年12月20日。
[3]张光亚编《严凤英年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严凤英的艺术人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113页。
[4]《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第477页。
[5]以上二则见郭娟娟《解域与突围——近现代黄梅戏文化传播研究》第23页。
[6]余同友《石台黄梅剧团引发广东“黄梅热”》,《安徽日报》2004年4月29日。
[7]原载《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第八册,引自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5页。巩注:“谈白石词稿”,指王先生所撰《白石<暗香>、<疏影>词新说》一文,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确然。季思师信中所说“近亦有悼亡之痛”云,指的是师母姜海燕因染疾溘然长逝一事。
[8]《王季思全集》,第6卷《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
[9]殷伟《桃花扇底觅香魂一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朱恒夫编《戏在民间:韩再芬戏剧表演艺术评论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32页。
[10]王冠亚《漫谈胡连翠》,毛小雨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206页。
本文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23年第6期
文/康保成
广东有三大民系,即:主要居住在广府地区,以说白话为标志的粤语民系;主要居住在潮州、汕头、揭阳地区,以说闽南语为标志的潮汕民系;主要居住在梅州地区,以说客家方言为标志的客家民系。三大民系的代表性剧种分别是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三大民系分别“守护”着三大剧种,虽说不是铜墙铁壁、针插不进,但外来剧种要想“渗透”进来,在这里生根开花,安家落户,也并非易事。
本文拟初步梳理黄梅戏在广东传播的脉络。
广东具有黄梅戏的生存土壤。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戏,采茶戏的前身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盛行的采茶歌舞。采茶歌以及采茶戏多矣,赣省堪称采茶戏的大本营。赣南与粤北交界,粤北至今依然盛行采茶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记录了三段广东流行的采茶歌词,在民歌史上弥足珍贵。这说明,早在明末清初,广东已经具备采茶歌、采茶戏的生存条件。当然,赣南粤北客家地区的采茶,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采茶,在方言、旋律、表演风格诸方面不完全相同。但作为民间艺术,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这是事实。
不过,1949年以前,黄梅戏尚不具备向广东辐射的实力。
黄梅调电影《天仙配》震撼白话方言区,中山大学的王季思、董每戡二教授均撰文予以推荐。
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一炮打响。1955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之摄制成电影(石挥导演)。1956年3月起,黄梅调影片《天仙配》在海内外上映,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香港以及台湾,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王季思、董每戡二位著名戏剧史家都撰文予以推荐。
王季思在文章中说:
演董永的王少舫,演张七姐的严凤英,他们带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歌腔,善于表现内心反应的面部表情。跟着剧情的发展,一直抓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心情。特别是严凤英的面部表情丰富极了,眉尖、嘴角,轻轻一动,都在清楚地表达出了她内心所要说的话……
搬上银幕的《天仙配》,不是单纯的舞台纪录片,而是现代电影艺术和中国古典戏曲的有机结合体。它尽可能地发挥电影的特有性能,配合一些全景、近景和特写镜头,使剧情的发展更紧凑,全剧的主题更突出。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织锦》一场的三个特写镜头,它利用中国纺织品中极其优美的图案,配合着那饶有民族风格的歌词,更强烈地表现了姐妹们对共同劳动的愉悦和她们对于七妹的美好生活的赞扬……
对于我们今天改编旧戏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
董每戡撰文说:
整理者的高处,还在于给主题增添了积极意义,突出了矛盾冲突,从而使整个戏既富有思想性,又获得了结构整洁,重点突出的艺术性,增强了感染力。例如七姐下凡,在原本是玉帝怜念董永纯孝,故命七姐和他成就百日姻缘,而不是七姐主动地爱董永,不惜冒大不韪违命下嫁;又例如傅员外仁慈,收董永七姐为义儿义女和嫁亲女补缺,而不是因傅员外的刻薄自私,给董永七姐种种欺凌。这些地方是整理者把它改得正确起来,既丰富了戏情的矛盾冲突,也突出地塑造成七姐坚强的反封建的斗争性格,同时又没有伤筋动骨而显露出斧凿痕迹,广州市的编剧同志们应谦虚地向他们学习。[2]
二位教授的剧评,可以代表当时广大广东观众对黄梅戏影片《天仙配》的赞扬与肯定。当然,王、董两位教授也对《天仙配》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天仙配》在香港的成功上映引起了连锁反应。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接连不断地推出《貂蝉》(1958)、《江山美人》(1959)、《杨贵妃》(1962)、《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王昭君》(1964)、《西厢记》(1965)、《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三笑》(1969)等三十多部国语版黄梅调电影。其中,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梁山伯、占尽风光的女小生凌波是曾成长于厦门的广东汕头人。
据张光亚编《严凤英年谱》,1956年,电影《天仙配》成功上映之后,时年26岁的严凤英曾“随团从北方到南方进行长途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天津、济南、广州、汕头、潮州、漳州、泉州、莆田、厦门等地军民均给予高度赞誉。”[3]《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7年为驻守广东、福建两省沿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期两个月的演出。”[4]二者不知是否指同一件事。总的看来,在“文革”结束之前,黄梅戏在广东的传播,主要是借助于电影这种新型媒体进行的。
“文革”结束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黄梅戏大举南进,可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粤安家落户的黄梅戏演出或教育团体不在少数,著名学者王季思继续扶持黄梅戏。
现在已经很难统计,“文革”后第一场在广东演出的黄梅戏在何时何地举行。据现有资料:1981年,安徽黄梅戏剧团赴香港访问演出。主要演员有严凤英的原搭档王少舫,王少舫的学生黄新德,还有新秀女演员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等,演出剧目包括《女驸马》《天仙配》《罗帕记》等。演出场面热烈,受到各界好评。1983年,安庆黄梅戏剧院二团在深圳特区上演《天仙配》和新创古装戏《巾帼县令》。有些香港观众在《大公报》上看到黄梅戏演出的消息,为观看演出,提前一天赶到深圳下榻。[5]
以下仅就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黄梅戏赴广东演出事例胪列如下:
2002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策划运作“广东之行”大型演出活动。然而在此之前数年,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已经把演出市场瞄准了广东的海陆丰等农村市场。余同友在《安徽日报》撰文称:
广东省内一家媒体近日惊呼:广东地方传统剧种如粤剧、潮剧在农村市场已日趋冷清,取而代之的却是安徽等地的黄梅戏,在这个省的海丰、陆丰、汕尾等地出现了“村村演黄梅,家家请黄梅”的局面。去年1年时间,全国有10多家黄梅戏专业剧团纷纷南下广东,而引发广东“黄梅热”现象的却是曾一度濒临倒闭的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江涛(剧团导演)发现广东农村文艺演出市场火爆,当年6月江涛就带着20多个专业演员赶到广东……8年时间里,这支黄梅戏剧团先后在广东的海丰、陆丰、汕尾等地方圆300多公里的农村演出,总行程达20多万公里,每年演出场次达900多场,在广东唱响了黄梅戏,从而引发了“全国黄梅下广东”的热潮。[6]
2011年5月,黄梅戏《严凤英》在珠三角巡演,吴琼、黄新德分别饰演严凤英和戏中严凤英的丈夫谢文秋,“戏迷们数度为之洒泪”。2013年,现代题材的黄梅戏《半个月亮》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佛山五市十场巡演,好评如潮。同年5月,韩再芬亲携《徽州往事》走进广州的几所名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广东高校掀起一股“再芬潮”。韩再芬说,“现在孩子们更多地愿意去寻找快速成名的通道,喜欢戏曲的孩子,家庭往往又比较困难,对传统戏曲来讲,招生是比较麻烦的事。前几天我们走到中大,一个5岁的小姑娘上台唱了一段《女驸马》,非常有天赋,我当时就跟她作了个约定,我说‘韩梓锌,5年后你10岁时,到安庆去找我。’”2016年12月,黄梅戏《大清名相》在广东巡演,计划演出13场,增加到16场。12月11日晚在珠海大会堂演出第13场时,舞台吊杆一侧钢索突然断裂,紧急暂停了半小时,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演职员们坚持完成了整场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自2018年9月2日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再次开启广东巡演之旅。先后在深圳、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等地演出18天,演出剧目有《龙女》《状元府》《洞房》《六尺巷》《戏牡丹》和小戏折子戏专场。参加巡演的包括多位梅花奖得主和近十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内,演出阵容超强。2019年,黄梅戏再次进入暨南大学。2010年12月、2021年4月,黄梅戏《雷雨》先后在广州友谊剧院、广州大剧院上演。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还要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湖北黄梅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广东湖北商会、佛山市委宣传部牵线搭桥,将本县黄梅戏剧院创作并荣获湖北省“六艺节”金奖的《奴才大青天》剧推上南国舞台。在广东演出期间,观众掌声如雷,笑声如潮。黄梅县副县长唐志红激动地说:“黄梅戏能得到这么多广东人的支持和欣赏,让人感动。”演出期间,《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珠江商报》《珠江时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分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显著位置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广东湖北商会会长吴翀俊表示:“今后,我们还要邀请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来广东开展规模更大的演出,让黄梅戏香飘南国,唱响全国。”广东最近的一次“黄梅戏热”发生在今年——2023年5月。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演出活动在广州举行,黄梅戏一举斩获两朵梅花,即袁媛(安徽)和梅院军(江西)。全国获得此项殊荣的共15人,其中京剧4人,昆曲3人(其中与河北梆子两下锅1人),黄梅戏和越剧各2人,粤剧、晋剧、歌剧、秦腔各1人。对于一个体量偏小的地方剧种来说,黄梅戏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最值得称道的是,安徽、江西两省的黄梅戏演出团体,都把这次活动当成了宣传、展示黄梅戏魅力的大好机会。
江西的黄梅戏艺术家与广州文化管理部门合作,5月17日在广州蓓蕾剧院上演黄梅戏《汤显祖》。安徽黄梅戏艺术剧院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名义,先后在5月15-18日四天时间,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由韩再芬、吴美莲等领衔,演出《女驸马》等名剧。还需指出,以黄梅戏赴穗竞争“梅花”为契机,广州市黄梅戏联谊会在广州市天河区文游局等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于5月13日下午在天河艺术中心隆重举行“绚丽天河——广州天河区文化艺术节黄梅戏专场演出”。下面简单介绍广东省的黄梅戏联谊会及演出团体。
广东省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07年,负责人杨素之。2012年该联谊会与安徽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安徽戏剧家协会、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学院联合打造“群星闪耀贺新年,白云翩翩唱黄梅”大型黄梅戏义演活动。义演长达3个小时,演出了《天仙配》《看花灯》《女驸马》《桃花扇》《十五月亮为谁圆》《红杜鹃》等传统与现代名剧中的13个选段节目。曾获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代表湖北黄梅戏学院来穗演出新作《妹妹要过河》。
广州市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10年1月,成员由生活和工作在广州地区的戏迷和部分原专业演员组成。在黄新德等十余位黄梅戏艺术家、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排练出《女驸马》《天仙配》《风尘女画家》《龙女》黄梅戏剧目和折子戏,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传承非遗、弘扬戏曲文艺活动,积极承担广州及周边地区政府、企业、学校的各类演出交流活动,通过“非遗进社区”“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普及传播黄梅戏文化,让黄梅戏艺术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剧社骨干王文革多次在央视春晚、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河南卫视《梨园春》等处亮相和获得奖项。
深圳市黄梅戏联谊会,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一个由专业黄梅戏演员、票友、戏迷组成的民间机构。八年来,排演了《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多出经典黄梅戏剧目。联谊会曾为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助演,与黄梅戏名家黄新德、杨俊、吴琼同台演出。
东莞市梨园戏剧社,是自发组织的以黄梅戏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民间演绎团体,吸纳包括京剧、粤剧、越剧、昆曲、豫剧、楚剧、汉剧、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客家山歌、川剧变脸等曲艺种类及艺术形式的演员、乐师、戏迷、歌迷参加。截止到目前,剧社成员数量已经达到二百多人,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曲目最全的曲艺社团之一。
广东省陆河县天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暨江西省天歌黄梅戏艺术团,2017年5月成立,演出过大型黄梅戏、采茶戏、演唱会、小品等。
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黄梅戏(广东)传承发展基地”,由安庆市黄梅戏研究院、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坂田街道办联合创立。
龙岗区梅之韵黄梅戏艺术团负责基地建设和日常运行工作。该基地将按照发展规划制定出一年复排一本大戏或若干小戏以及原创剧目计划,并积极申报参加由各级单位组织举办的相关展演、比赛活动。疫情期间,创编并演出了新编黄梅戏《繁星点点》。
龙岗区梅之韵黄梅戏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由专业黄梅戏演员、票友、戏迷组成,团长陈慧萍,兼任深圳黄梅戏联谊会会长。该团旨在南国传承弘扬黄梅戏艺术,推广黄梅戏文化。成立以来,先后复排了《女驸马》《孟丽君》《天仙配》等经典全本大戏,以及《夫妻观灯》《打猪草》《戏牡丹》《打豆腐》《讨学钱》等传统折子小戏。不定期举行各类演出活动,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到学校演出和宣传黄梅戏。
下面重点介绍深圳市辰龙黄梅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负责人熊辰龙。公司座落于福田保税区福年广场B5座七楼,拥有700平米集办公、排练、演出、商务为一体的场馆。是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传承教育基地,福田区政企文化合作单位。该公所还和福田区文体中心联合成立了“福田文化馆·黄梅戏主题馆”。《广州日报》2017年12月27日第15版,以《黄梅戏主题馆昨落户福田》为标题,报道了这则消息。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在龙华区、宝安区、罗湖区实施黄梅戏进校园项目。目前已进驻十三所中小学,有近两千名中小学生参加了黄梅戏文化的4:30课堂学习活动。并参加了校庆、戏曲大赛、深圳电视台和春节戏曲晚会等各种演出,获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四次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同时还在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开展了黄梅戏兴趣班培训。
2016-2017年,在各区组织策划实施了黄梅戏廉政大戏《大清名相》巡演达二十余场。2018年承办了由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经典剧目《徽州女人》大型演出。举办了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配套文化活动“黄梅戏主题文化艺术展”。2019年-2020承办了两届“福田黄梅戏艺术节”和两届“罗湖黄梅戏艺术节”大型文化活动。公司还策划组织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主题讲座、进社区演出和黄梅戏主题馆的公益文化培训及小型演出达三百余场。
2023年7月9日下午,经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理事许石林先生介绍,笔者现场采访了公司负责人熊辰龙先生及夫人白红女士。下左图从左至右为熊辰龙、康保成、许石林、白红;右图为熊辰龙为福田区黄梅戏主题馆公益培训班学院辅导动作。

熊先生说:“2013年刘奇葆(时任中宣部长)到安庆调研,提出‘地方戏要走出去’。走出去怎么走?走到哪里去?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只有深圳才有‘新建剧种’的条件。当时深圳的‘新建剧种’第一是京剧,第二就是黄梅戏。从1995年到2005年,安庆几乎没有专业演出,但深圳的需求量特别大。”许石林插话:“香港的黄梅调电影如《女驸马》《天仙配》等,对深圳影响很大,这为黄梅戏落户深圳奠定了基础。”
熊先生说:“我们这个公司,采取的是政企合作模式。场地由区政府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我们的黄梅戏主题馆也是这种模式,公益性地培训黄梅戏学员,学员来自全市各区,每期25-30人,在公众号上报名。公司成立6年,3年疫情,我们坚持下来了,并初见成效,一位潮州籍学员拿了四个一等奖。我们还在宝安区教育局的资助下,为15所学校开设黄梅戏第二课堂。每周上四节课,已坚持6年。我们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戏曲、黄梅戏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教他们基本的台步、云手等动作。”
熊先生说:“在深圳传播黄梅戏,离不开家乡艺术家的支持。2020年,福田区聘任韩再芬为文化顾问,请她每年带团来演出。戏票一部分赠送,一部分销售,也是走政府采购和商演相结合的路子。”《广州日报》2020年12月28日第13版,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落户”福田》为题报道了这则消息。深圳新闻网的标题是《让黄梅戏的种子生根发芽福田区牵手戏曲名家韩再芬》。
可以说,在众多艺术家、观众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凭借黄梅戏优美动听的旋律,黄梅戏在广东已经生根开花,家喻户晓。无论在大专院校,城镇乡村,还是在各类视频音频,你都可以听到“广东粉丝”演唱的黄梅戏,甚至还可以听到粤语版的黄梅戏。许石林先生提示笔者:“深圳迄今为止最亮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甚至是城市文化标志,就是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被称为深圳‘第一’首歌。歌的曲作者王佑贵,就是从黄梅戏的戏曲音乐中找到的旋律,歌中的黄梅戏音乐风格非常明显。”可见黄梅戏在深圳影响之大。
还要指出,先师王季思教授在改革开放后继续关注和支持黄梅戏的发展。有两件事值得提出来供我们后来者学习。一是和王冠亚合作编写黄梅戏剧本《暗香疏影赤阑桥》,二是担任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的文学顾问并亲自创作该片的主题曲,并高度肯定该片导演胡连翠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成就。
著名学者程千帆在《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中收录了王季思给他的一封信,全信如下:
千帆学长兄:
奉手书,过承奖许,非所敢当。
谈白石词稿一是希望以此引起海内学者专家注意,重写中国文学史。我与游老等旧著成书于反右斗争之后,时代烙印很明显。今天看来非改写不可。二是安徽黄梅戏剧团拟写一本白石与合肥琵琶妓的戏,来书咨询,因就拙见所及,摭拾一些资料提供参考。尊论谓‘文学史上历经聚讼之作,自宜各尊所闻,难有真赏。’自是通人之论,启予实多。
录示近诗情深意切,字里行间隐见血泪。弟近亦有悼亡之痛,读之不胜感慨。拟录《独携》五首及兄与重规唱和之作寄《韵文学刊》,不悉能见允否?专此,顺颂
撰安
弟 季思手上
1993年3月2日[7]
此信《王季思全集》未收,但《全集》第6卷收有《喜听姜剧改定稿》一诗:“蚕变三眠始吐丝,梅开千树雪飞时。最是《暗香》《疏影》好,赤阑桥畔话心期。”诗后有“附记”云:“近与黄梅戏编剧王冠亚合作,编成《暗香疏影赤阑桥》一剧。姜白石是南宋著名词家,为他的名著树碑立传。《暗香》有一句‘千树压西湖寒碧’写梅花的不畏严寒,也显示中国人民不畏艰苦的精神境界。”[8]由此可见,季思师对于王冠亚的新编黄梅戏剧本,不仅是“摭拾一些资料提供参考”,而是亲自参与了剧本的创作。
1959年,陆洪非曾将清康熙时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改编为黄梅戏,由严凤英扮演李香君。20世纪80年代初,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出版,《桃花扇》赫然在列,引起王冠亚的注意,于是再次将孔剧改编为黄梅戏电视剧,由胡连翠执导,侯长荣、韩再芬主演。殷伟《桃花扇底觅香魂——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一文对王季思对该剧的指导有如下表述: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的《桃花扇》,编剧王冠亚在著名古典戏曲研究专家王季思指点下,把握原作精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光彩焕发。王季思先生对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从剧本到表导演风格予以肯定,他认为全剧紧紧把握了原著的精神,改变了欧阳予倩话剧本的偏向,利用影视艺术,突出全剧的主要内容,把一些次要的人物、情节,或者根本删去,或者在幻影中出现;又采用黄梅戏和地方小曲演唱,收到了化雅为俗的艺术效果。王先生还认为全剧较大程度上泯去清初民族矛盾的痕迹,特别对史可法的殉国时的描写,既有历史根据,又化用田横自刎的故事,很有新意,这样写史可法,比之把他写成亡国君臣投江自尽似乎更有意义。八十多高龄的王季思先生,还亲自握管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创作了主题曲,并欣然担任全剧文学顾问。[9]
王冠亚则在《漫谈胡连翠》一文中引用了王季思对胡连翠的鼓励:
胡连翠搞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不是没苦恼过,特别在学术讨论或评奖的场合,故事片讲你是戏曲片,戏曲片讲你是故事片,真成了孤儿。但是,广大的观众投她的票。一些专家学者肯定她,鼓励她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的路。年高德迈的著名学者王季思老先生来信说:“……人物美,背景美。唱腔通俗流畅,化妆向生活接近,表演大量吸收话剧手法,摆脱程式化。近年来一些在荧屏上经常出现的剧种,北方的评剧,上海的越剧,都有这种倾向。而京剧、昆曲、粤剧、潮剧,一直摆脱不了旧框框的束缚,曲高和寡。有的优秀传统剧目也只能在录像带录音带里保留下来,打不进荧屏,也搬不上银幕。我希望安徽搞黄梅戏的同志好好总结——下,写点文章,宣传你们的成就与做法。这会对当前的戏曲改革起积极的作用……[10]
王季思初识黄梅戏,是观赏严凤英主演的黄梅调电影《天仙配》。他晚年在一次与博士生交谈的场合,当谈到严凤英在“文革”的悲惨遭遇时,禁不住老泪纵横。笔者被这场景深深震撼,迄今难以忘怀。我想,他对黄梅戏的感情,对王冠亚的支持(王冠亚是严凤英的丈夫),或许与此有关吧?
综上所述,经过几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持续不懈地努力,在著名学者、政府机构的关注与支持下,黄梅戏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南下广东,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自然的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征服了岭南观众,使黄梅戏得以在广东安家落户,生根开花。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2023年7月草拟、9月修改于广州中山大学寓所。本文撰写,得到熊辰龙、许石林两先生的热情帮助与指教,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王季思《“天上人间心一条”——介绍神话舞台艺术纪录片<天仙配>》,作于1957年,引自《王季思全集》第3卷《戏剧评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2]董每戡《从<天仙配>的改编谈到接受戏剧遗产问题》,《南方日报》1956年12月20日。
[3]张光亚编《严凤英年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严凤英的艺术人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113页。
[4]《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第477页。
[5]以上二则见郭娟娟《解域与突围——近现代黄梅戏文化传播研究》第23页。
[6]余同友《石台黄梅剧团引发广东“黄梅热”》,《安徽日报》2004年4月29日。
[7]原载《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第八册,引自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5页。巩注:“谈白石词稿”,指王先生所撰《白石<暗香>、<疏影>词新说》一文,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确然。季思师信中所说“近亦有悼亡之痛”云,指的是师母姜海燕因染疾溘然长逝一事。
[8]《王季思全集》,第6卷《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
[9]殷伟《桃花扇底觅香魂一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朱恒夫编《戏在民间:韩再芬戏剧表演艺术评论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32页。
[10]王冠亚《漫谈胡连翠》,毛小雨编《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206页。
本文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23年第6期
文/康保成
猜你喜欢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兢兢业业,通过前期充分地备课和现场悉心地指导,带动孩子们在学习中领悟、体会思想精髓,从而在舞台上更加生动地展现。...
五位导演根据茶戏楼演出特点,并结合自身曾经主演该剧的角色感悟,分别对剧目创新复排进行阐述。...
黄梅戏小戏《归来》剧情简介 杨承宗,留法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原合肥联大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
三台黄梅戏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跌宕起伏的剧情让现场掌声不断,深入人心的表演更是让许多观众流下感动的眼泪。...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招聘岗位:演员4人、司鼓1人、美术设计工作人员 1人、妆造设计工作人员 1人、艺术创作工作人员 1人。...
为了让大家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欣赏到精彩纷呈的黄梅戏文艺演出,本次惠民演出剧目先打折再参加消费季满减。...
黄梅戏《龙女》剧情简介 龙王的女儿云花公主为民间降雨,与书生姜文玉发生爱情。黑蛟喜欢云花,嫉妒姜文玉,要将他害死,但被云花所救。...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