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馆藏诗集证明黄梅戏至迟形成于乾隆年间
时间:2024-06-06 19:52:18 阅读: 次 作者:梅杰
在研究黄梅戏的起源和播衍的历史中,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是十分重要的史料。近日,笔者委托友人前往浠水县博物馆查得原书——别霁林所著的《问花水榭诗集》。《黄梅竹枝词》共4首,第四首原文如下:“多云山下稻孙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诗作中还有别霁林附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
根据《湖北艺文志》《别氏宗谱》《天门书院杂著》《湖北诗征传略》等古籍的记载,别霁林的本名别文榽,字东和,号霁林,1760年生于竟陵(天门)南乡(今湖北省仙桃市毛咀镇胡家拐村别家老屋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不久任黄梅教谕。1817年任河南内黄知县。享年84岁。以往,我们习惯性地把《黄梅竹枝词》的创作时间确定为道光年间。其实道光9年是《问花水榭诗集》作序和酝酿出书时间;而根据诗作内容及注解,这系列诗作应创作于作者在黄梅任职期间,即清乾隆末年,较前一说法提前了约40年。
《黄梅竹枝词》及其注解清楚地表明,至少在乾隆末年,根据黄梅的人和事编写的黄梅戏剧本已经出现,这时的黄梅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民间歌舞小戏(独角戏、两小戏和三小戏),而是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正本大戏。王国维说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歌舞演故事”,乾隆末年的黄梅采茶歌明显就已经成长为黄梅戏了。我们从鄂赣皖三地共同流传的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出小戏的剧目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经典剧本《瞿学富告坝费》(包括同时单出的《逃水荒》《李益卖女》《官棚打赌》)等正是黄梅县在乾隆二十九年的真人真事,在乾隆末年,关于它们就已经出现剧本了。如果说主要唱腔形成并伴随着大量独有的经典原创剧本的出现,标志着剧种的形成,那么黄梅戏至迟在乾隆年间已经宣告正式诞生。王兆乾等专家指出,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吸收了青阳腔等外来剧种的养分,逐渐形成了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出小戏,然后再陆续传入安庆、池州和宣城等地。按照别霁林的记载,他指出黄梅戏唱腔主要来自太白渔歌和多云樵唱,早期内容以现实题材为主,功用主要是用于酬神(后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亦可不用以酬神),黄梅戏的源头活水应该就在这里。今天大力发展黄梅戏,应该不能忘记黄梅戏起源与形成之初,主要是现实主义风格,这是黄梅戏的发展动力所在。在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之后,同治二年,江西乐平举人何元炳在《采茶曲》第6首中说:“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反映的正是当地人在采茶之时,不唱江西本土的江南曲,却唱黄梅腔,展示了黄梅戏在鄂、皖、赣三地流传的盛况。这两首诗是研究黄梅戏起源、形成和传播的关键史料。行文至此,内心不禁要对这两首诗的发现者桂遇秋先生予以高度的敬仰和赞颂。在1949年前,黄梅戏被学术界认为是湖北剧种。根据当时媒体报道,早在清末民初,湖北黄梅戏班就去了芜湖、汉口和上海等大都市,这比后来的丁永泉入安庆和上海,要早几十年。安徽学者程演生的《皖优谱》不记载黄梅戏,并说“他省无此戏”,已经明确指出黄梅戏是湖北剧种。
根据桂遇秋、王兆乾等黄梅戏学术大师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对黄梅戏进行基本表述:“黄梅戏旧称黄梅采茶戏、黄梅采茶调、黄梅采茶歌,又称黄梅调、黄梅腔。清代发源(某些艺术因素早至明代,甚至更早)并形成于湖北黄梅,长期以黄梅方言演唱,清末民初发展、传播于以黄梅县为中心的鄂赣皖毗邻地区,成为湖北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剧种。民国时期形成多个艺术流派(各地名称出现不同,如在怀宁称怀腔,在太湖称弥腔,在望江称龙腔,都是湖北黄梅戏传入安徽的各个支派,但支派之名不能取代黄梅戏之名,如不能认为黄梅戏又名怀腔、皖剧),其中以徽派在1950年代后最为繁荣、兴盛。在内地鄂赣皖等省和海外港澳台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后响应国家‘戏改’政策,桂林栖推动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并主导现代黄梅戏的发展事业,使得黄梅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为现代黄梅戏的诞生地。2006年,黄梅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事实为依据,还原历史真相的表述,应该成为勾勒中国黄梅戏发展史的共识。
(本文原载《黄冈日报》2024年6月4日)
作者简介:梅杰,笔名眉睫,1984年生,湖北人。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地方志。湖北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本文原载《黄冈日报》2024年6月4日)
作者简介:梅杰,笔名眉睫,1984年生,湖北人。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地方志。湖北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猜你喜欢
黄梅戏不像京剧那样锣鼓喧天,也不像越剧和昆曲那样吱吱呀呀,当然,也不像陕北信天游生活化却粗犷。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