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黄梅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5-01-15 19:57:58 阅读:
黄梅戏是当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二十世纪改编、创作的黄梅戏经典作品《天仙配》《女驸马》《徽州女人》等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对黄梅戏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今数字化时代,黄梅戏与多数剧种一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存在很多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时代机遇,积极创新文化体制,革新黄梅戏剧院团人才选用机制,培育好黄梅戏生态环境,用心培养本土编剧队伍,做好黄梅戏青年表演人才梯队建设,在数字化引领下加大经典作品、新创优秀作品海内外宣传推广力度,将黄梅戏元素持续融入到当地文化、教育、经济、旅游发展当中,使黄梅戏再次走入寻常百姓家,唱响大江南北,从而更好促进黄梅戏向前发展。
数字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
一、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挑战

黄梅戏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是当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题材丰富,擅长表现民间生活。其唱腔淳朴流畅,优美动听;表演细腻真实,亲切感人,深受地方百姓喜爱。代表性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徽州女人》《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中国戏曲经典剧目。这些优秀黄梅戏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黄梅戏舞台,有力地提高了黄梅戏剧种影响力,促进了黄梅戏快速、高质量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上述黄梅戏经典剧目一直在上演传播,有的剧目还被改编成戏曲电影,如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等,在全国放映时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五、六十年代香港、台湾很多知名导演受黄梅戏影响,一度争相拍摄“黄梅调”电影作品,如《貂蝉》《江山美人》《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这些港台“黄梅调”电影作品的海内外传播,有效地宣传了黄梅戏艺术,扩大了黄梅戏国际知名度。黄梅戏经典小戏《打猪草》《夫妻观灯》题材真实鲜活,民间特色鲜明,非常接地气。这两出小戏唱腔质朴流畅,表演生动活泼,长期占据着黄梅戏舞台和乡村戏台,深受戏曲观众喜爱。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上演的《徽州女人》在叙事风格、舞台呈现、导表演创造、舞美布景等众多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创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黄梅戏界乃至整个戏曲界赢得了热烈掌声,也引起了一些艺术争鸣和大众思考,对启迪人们如何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程式与写意融合、守正与创新并举的戏曲探索有着积极意义。可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整理改编、新创作的几部优秀黄梅戏大小剧目,对黄梅戏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黄梅戏走向辉煌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黄梅戏经典剧目都是上世纪整理、创作的作品,时至二十一世纪之后,黄梅戏创作鲜有经典作品出现,叫得响、传得开、流传广的黄梅戏舞台佳作少见踪影。无论是官方艺术评奖还是民间百姓口口相传之作,像《天仙配》《徽州女人》这样的经典剧目没有看到听到,一度繁荣鼎盛的黄梅戏逐渐沉寂下来,黄梅戏的发展呈现滞缓之势。尤其是近十年,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黄梅戏与其他众多剧种一样面临着极大生存和发展挑战。——可谓困难重重、矛盾重重、桎梏重重、危机重重。院团编制不足、经费紧张、效益不好、梯队断档、创作虚弱、人心涣散等,都是全国大小戏曲院团目前面临的困境和烦恼。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多方面,也是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有缺陷的文化体制、缺乏科学的剧院团人才选拔机制、地方政府对戏曲剧种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格局眼光,以及戏曲院团从业者自身种种不足和局限,都是造成一个剧种、一个剧团发展停滞不前或危机重重的主要因素。
数字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
另一方面,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必然要甩掉一些不合时宜、不合规律、起阻碍因素的事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时代创造所带来的很多革新变化,也必然对古老艺术、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甚至极大的破坏,这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数字技术传播对大众传媒领域影响巨大,传统传媒遭到破坏,一些陈旧落后的传播方式被淘汰,很多传统艺术创作形式、制作手段和传播推广不得不适应时代发生变化。戏曲也是如此。当下观众对戏曲舞台样式、题材类别、故事节奏、演出场地、呈现方式、思想理念、传播工具等都有了新要求。特别是青年观众新的欣赏口味、新的审美情趣,以及寻求变化多样的观剧方式和演播途径,必然对带有浓厚的传统理念、传统手段、传统舞台呈现的戏曲包括黄梅戏艺术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势下,违反了数字化时代艺术创造规律,忽视或无视时代变化,漠视时代变化下观众对戏曲舞台新要求,农耕社会产生的传统戏曲怎么能被新时代接受?被欢迎?

总之,当今戏曲包括黄梅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体制内的政府作为,二是数字化、信息化和即将到来的AI时代背景下戏曲观众新要求、高要求。

二、我们如何抓住新时代机遇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采用积极心态,正确、果断之举去改变它,战胜它。二十一世纪数字化时代给黄梅戏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样也带来了很好的时代机遇。首先,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若干保护、激励政策措施,对促进戏曲发展十分有利。国家大力弘扬戏曲,出好政策好措施,出重资金支持,这就是新时代最好机遇。如何顺应大势,巧借东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重视国家当前戏曲文化政策,根据当地具体客观条件和剧种发展状况,认真组织制定有利于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繁荣地方戏长期政策和各项有力措施,应是剧种所在地各级政府重点工作和任务。当地剧种保护、发展如何,应进行严格监督,纳入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政绩考核范围内。同时要制定行之有效办法,将考核监督权交给戏曲院团、戏曲观众和社会大众执行,并公示于社会。

黄梅戏是安徽一张芳香四溢、全国闻名的文化艺术名片。这张名片不仅让海内外认识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一大批知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欣赏到《天仙配》《女驸马》《徽州女人》等经典黄梅戏剧目,也让我们了解、熟悉到黄梅戏重镇安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了解到诸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大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等著名的黄梅戏教学、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单位。如何利用保护好这张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魅力的黄梅戏名片,绝对是地方政府加倍重视的政策课题和文化建设、地方建设重大课题。围绕黄梅戏这张名片,政府可以用雷霆手段大作文章,做好文章。比如将黄梅戏元素积极融入到文化教育、经济招商、旅游开发、科技运用、多媒体宣传等众多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当地社会建设和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大力宣传、扩大黄梅戏新时代知名度和影响力。单就文化教育举措来说,我们就可以将黄梅戏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艺术课堂里,让孩子们自小熟悉带有乡音味道的黄梅戏,一旦接触了解、熟悉喜爱,就可以成就很多孩子成为未来的黄梅戏艺术家和从业者。当地教育部门、政府组织部门可以在中考、高考、考公考编试题中加大黄梅戏知识考核量,以引导、鼓励年青的学子们、家长们重视家乡文化建设和黄梅戏传承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可以根据当今人们的喜爱,建设一些打上鲜明的黄梅戏印记的旅游小镇、度假村庄、影像拍摄工作坊等,特别是要根据很多年轻人爱美、时尚、新奇、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在诸如住宿环境、交通工具、饮食文化、服装造型、生活用具和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匠心独运地设计好黄梅戏元素,使人们爱上黄梅戏,爱唱黄梅戏,热爱黄梅戏家乡风土人情,将黄梅戏地方人文精神和民众友善风貌,借助旅游大众之口和现代多媒体宣传途径广泛扩散开来,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从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新闻介绍可以看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本届艺术节活动举办,在安庆市集中展演18部新创剧目、8部保留剧目和21台新创小戏,举办黄梅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办全国黄梅戏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举行诸如“严凤英杯”全国黄梅戏票友会、“唱响中国”黄梅戏大家唱、黄梅戏校园课间操展演、黄梅戏广场舞展演等一系列黄梅戏群众普及推广活动。同时还进行“云端有戏”黄梅戏短视频展、黄梅戏文化市集、青年音乐节等具有数字化时代时尚特征的文化艺术活动。毋庸置疑,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活动对宣传推广黄梅戏,促进新时代黄梅戏发展十分有利,值得称颂。需要提醒的是,保护传承黄梅戏、发展黄梅戏是一项长期建设工程,应持之以恒、不断丰富创新、真抓实干地去工作,不能只图一时之效,走走过场,亮一亮名片作罢。我们相信,只要当地政府以务实求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去努力,黄梅戏新时代发展一定会再创辉煌。

前文所述,时至二十一世纪之后,黄梅戏创作很难看到优秀佳品。本人认为造成这个缺憾的除了有多种因素外,剧团没有选好剧本、选用好剧本也是黄梅戏佳作难现的主要因素。前文所提到的大小黄梅戏经典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剧目都有一个好剧本。剧本好是一切优秀舞台剧走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艺术创造的客观规律。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黄梅戏发展逐渐滞缓,好剧目难以看到,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好剧本供剧团使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新世纪以来黄梅戏剧院团没有好剧本排练?好的戏曲剧本真的没有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如下几点认识:第一是好剧本不乏存在,并且很多,但是好剧本到不了院团手里。本人从事戏曲剧本创作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每次到一些地方对学员进行剧本创作培训时,都能看到很多学员创作的戏曲剧本质量很好,但是他们没有名气,很难被戏曲剧院团看中使用。剧院团急功近利思想和政府的评奖机制,是造成这些平民编剧、野生编剧创作的优秀剧本得不到重用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好剧本,不得不通过编剧和艺术家们自己寻找门路,殚思竭虑想尽办法,历经风风雨雨才可能找到出路。当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如不是利用其在戏曲界身份地位和社会名望,积极邀请陈薪伊、曹其敬这样的才华出众的编剧和导演共同创作,《徽州女人》剧本估计也难能面世,更难能被成功立在黄梅戏舞台上成为一部经典剧目。人们总是在喊没有好剧本可用,我认为这些喧嚣之声是没有深入实际生活调查研究想所当然、片面的看法,有些人跟风乱喊凑热闹,有些人则有自私之目的。总之,如何开通顺畅通道让好剧本能够被看到、被使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加以重视并有效解决。第二,当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剧本管控、选用办法措施,也是造成无名辈编剧的好剧本不能被看中的原因之一。一些文化主管部门目前对戏曲创作方向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很多时候过于看重政治因素、地域因素而忽略了艺术品质和舞台创作规律,过于看重名人、名编剧家效应,导致一些政治性不够突出、非地域题材的好剧本不能被选用。第三是黄梅戏院团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稳定的专业编剧队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规律,需要专业的艺术家去传承创造。过去黄梅戏优秀编剧也很多,随着年龄增大、过世和转行等各种因素,现在本土的黄梅戏编剧越来越少,甚至优秀的专业编剧很难找到。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把关政治方向的同时,重视黄梅戏剧本质量,重视培育黄梅戏本土青年编剧,多为他们(她们)提供机会创造机会,使用虽未十分成熟但潜力巨大的优秀中青年编剧创作的好剧本。剧团剧目创作在选材上也要“百花齐放”,开阔创作视野和艺术格局,心中装观众,心中装百姓,以为时代服务、为百姓观剧服务为创作宗旨。同时,诸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大黄梅剧艺术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专业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去设立黄梅戏编剧本科专业,可聘请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戏曲院校编剧专业教师和知名戏曲编剧家来指导、开设编剧专业课程,辅导黄梅戏编剧专业学生学习和剧本创作。黄梅戏院团与黄梅戏院校应联合办学积极合作,设立创作和实习基地,共同为培养新时代黄梅戏编剧人才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政府主管部门主办下,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大黄梅剧艺术学院可以每隔两年分期承办类似“新创黄梅戏剧本征集评选”这样的活动,收集优秀黄梅戏剧本并孵化排演,建设黄梅戏剧本库、编剧人才库,推动二十一世纪黄梅戏剧本创作,为本土黄梅戏编剧人才培养做出努力。
数字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
前文提到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编创作的黄梅戏《天仙配》一经演出即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随之由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戏曲电影《天仙配》轰动海内外。受其影响,当时港台电影界也纷纷拍摄“黄梅调”电影,比如大导演李翰祥就拍摄了诸如《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等“黄梅调”电影。由此黄梅戏让海内外进一步熟知喜爱,影响久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在很多KTV娱乐场所,人们争相选唱黄梅戏歌“夫妻双双把家还”,可见再好的戏曲作品和剧种也需要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宣传途径去弘扬推广。2024年8月,2024再芬黄梅·上海演出季在上海开启。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携黄梅戏《徽州女人》《罗帕记》《天仙配》《女驸马》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成功上演,观众重温经典,反响热烈,多家主流媒体详细报道,黄梅戏艺术再次在数字化时代上海这座世界级繁华大都市引起关注。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这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活动无疑对宣传黄梅戏、促进黄梅戏新时代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上述几个事例说明,戏曲需要好作品,好作品需要运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吸引民众观剧兴趣,培育稳定、忠诚、热情的观众群,提高剧院团声望,壮大剧种发展。希望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和黄梅戏剧院团能够以其为榜样,借助数字化时代各种科技手段和现代化多媒体渠道,有计划、长期地组织开展各类黄梅戏优秀剧目全国巡演活动。单靠一个剧团、一个名演员领衔、一段时间去做一些工作和演出活动,对黄梅戏剧种壮大和人才锻炼培养,其作用毕竟也是有限的。

在数字化时代,黄梅戏要想抓住机遇紧跟潮流,除了前文所述的加强剧本创作、培养本土编剧群、积极宣传推广优秀作品外,还要大力培养黄梅戏青年演员。现在很多地方剧团团长既是团里最高行政领导又是剧团表演台柱,凡是新创剧目主演必是他(她),其他演员尤其是年青演员根本没有机会出演主角。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必然损害了绝大多数演员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才梯队建设,动摇了地方剧种发展根本。因此要有计划、有规划地去培养黄梅戏青年表演人才,制定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演员成才、走向成熟创造必要条件。“戏曲院团应形成一花鲜艳、百花芬芳之气象,而不是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样的声音在社会上已经呼喊很久,却迟迟没有得到重视解决。本人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之需要,前段时间采访过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女士,她在介绍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人才梯队建设时说,“我们每年都会在合肥大剧院举办一个演出季,我提出了‘人人都能做主演’的想法,要求剧团里的每一个人挑梁一个大戏。剧团想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满足每个人当主角的梦想,要给他们机会。我觉得‘一山不容二虎’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和谐共处,各自发挥各自的光芒,我帮你跑龙套,你为我跑龙套。这才叫真正优秀的、好的生态环境。”韩再芬培养黄梅戏青年表演人才的眼光和格局令人钦佩。“人人都能做主演”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围绕这个理念所实施的各项举措,能够有效激励黄梅戏青年演员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在公平公正机制下争当主演、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很多黄梅戏优秀青年演员,夯实人才梯队建设,也为新时代剧院团和黄梅戏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样好理念、好举措应该长期保持实施下去,不能被人为因素或因剧院团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作废。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黄梅戏青年演员人才培养办法和有关制度规定,保障好黄梅戏人才梯队培养机制能够长期稳定实施下去,而不是因人而变半途而废。

总之,数字化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黄梅戏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阻碍,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心,抓住时代机遇勇于自我革新,制定有效措施破除阻碍,在剧本创作、黄梅戏人才队伍培养、优秀剧目宣传推广、剧种生态环境培育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建设。相信在数字化新时代,黄梅戏发展一定会取得新的辉煌!

|作者:赵锡淮(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创作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