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牌到云端:一个县级黄梅戏剧团的破圈之路
时间:2025-04-15 09:27:17 阅读: 次 作者:Antting
在安徽怀宁,一支扎根县城的黄梅戏剧团正以“云端”为舞台,书写传统戏曲的当代传奇。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凭借一部手机、一盏日光灯开启直播首秀,却意外闯出破圈之路:单场直播吸引4万观众,短视频创下91万点赞,更以《独秀山下的女人》等原创剧目斩获国家级戏剧奖项。
他们身着传统戏服在田间地头拍摄,用乡音与粉丝“唠戏”,让百年黄梅调在直播间焕发新生——这里没有豪华舞台,却有26名演员的赤诚匠心,以“笨人笨办法”将戏曲种进年轻人心田。
当海外游子倒时差追戏、“00后”演员与老戏迷同台谢幕,这座县级剧团证明:传统从未远离,只需一场双向奔赴的“破局”。
以下是剧团演员的讲述——
受访者: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员 白玉华/
受访者: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员 谢慧慧/
拍摄:Antting li
01、“一部手机闯云端”的意外开端
Q:什么时候开始的线上直播黄梅戏演出?
白玉华:第一场是2022年2月2日,过农历小年的时候。我们剧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整个黄梅戏圈子里面,以前没有这种专业戏剧团的直播间。甭管是县里、市里还是省里的,应该是第一个。
Q:是一个什么契机开始的?
谢慧慧:2022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团里没办法出去演出。 团长就召集大家说,能不能在线上去直播黄梅戏,团长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机会,就想着召集团里的年轻人,问一下我们的意见。我们当时也是在玩抖音直播,就召集在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内心还是很忐忑的,没有想过以一个剧团的形式进行这样的一个团播,有些顾虑。传统的曲艺做直播,做的好了是亲民,做不好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掉价,有这种担忧。也怕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什么观众来看。也怕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
开始直播前,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拍摄视频,虽然刚开始我们也没有办法请专业的人给我们拍摄,也是我们自己单位里面的员工、同事、领导齐心协力,我们刘团长带领大家一起去进行这样一个探索,慢慢地一步步地去摸索布置直播间。
白玉华:一开始直播的时候就用一个手机去直播,没有任何专业设备,也没有布光,也没有相机,而且就在这个办公室里面,从零开始。
Q:一台手机、一个日光灯,从最简单的设备开始直播,你们会穿戏服画全装么?
谢慧慧:穿戏服的。设备简单,但是我们的行头是很齐全,主要是刘团对我们要求严格,她认为我们毕竟是专业团体,线上直播也要给人展现专业的感觉,服装方面不能随意,戏服全部提前准备好。
白玉华:在拍摄领域,我们也是不断自我精进,拍视频的是我们团里的左小伟老师,他本身也是个演员,不是专业摄像师,但是他不断学习摸索视频拍摄,现在拍出来的视频可以跟专业的摄像老师相媲美,得到了很多认可。
Q:刚开始做网络传播,效果怎么样?
谢慧慧:我们第一场直播的时候好像也就三四百个人。
Q:直播的具体内容是?
谢慧慧:我们团队直播有设计演出流程,包括台本、节目单,一场几个演员唱。我们演员轮流,唱的精彩片段;中途还设计了互动环节,和线上的网友戏迷们一起互动。
Q:怎么个互动法?
谢慧慧:刚开始直播的时候,我们会介绍自己是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很多粉丝好奇,怀宁县居然还有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包括现在还有粉丝自己就是高河镇本地人,也不知道咱们怀宁还有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觉得很惊讶。
很多人不知道家门口有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毕竟我们以前的老剧团是在石牌,后来搬到新县城高河来的。有一个说法叫“无石不成班”,这个石就是指“石牌”,是戏曲的发源地。
02、“91万点赞砸懵了我们”
Q: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火了?有没有想到过会火?
谢慧慧:最爆的一条视频点赞量是91.6万,之前的视频都是1万2万,到这个视频忽然91万。之后的视频都挺好的,都有十几万。因为那条视频我们直播间火了,最高的单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4万多人。后期拍的所有视频都会因为这条视频的流量而引流到别的视频,所有的视频都滚起来了,就是这样的,牵一动而发全身的那种感觉。
白玉华:我们不知道突然会有一天火,没有人有预期火。就是把这个事情,一步步做下去,突然那一天爆火,我们也非常惊喜,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Q:一场直播多长时间?
白玉华:线上是三个小时,一个星期一次。后期可能要增加直播的场次。
Q:三小时的直播有提前进行演出规划么?
谢慧慧:一开始直播的时候有演出单,也会和粉丝互动,问问大家想听什么,需要演出的唱段大概心里就有数。
现在我们演员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我知道你会哪些唱段,你不会的唱段谁会唱,我不会我也可能会去学。假如有同事请假了,别的同事也可以顶上,非常默契了。
Q:你们的团有多少个人?年轻演员大概多少名?
白玉华:演员共26人。“00后”6人,“90后”7人。
谢慧慧:我们七仙女就有10个了。
Q:七仙女不7个吗?
谢慧慧:我们这些女演员都是七仙女,每天团播的时候,女演员一站上去一大堆,都是穿着七仙女的服装,粉丝们都说这王母娘娘是超生了吗?
Q:有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黄梅戏粉丝?
谢慧慧:有个粉丝在国外工作,他听到了我们的黄梅戏,特别喜欢,他倒时差来看我们的直播。今年的新年演出,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粉丝专程从福建来看戏。
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黄梅戏,走进了剧场。现在我们剧场里面看戏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03、“断不了的血脉,熄不灭的灯”
Q:直播有起色了之后,演员心态上有变化么?
白玉华:很多人对戏曲演员有一个误区,觉得我们在舞台上非常光鲜亮丽,拿的工资应该也特别高,实际上我们收入是不高的。
谢慧慧:之前很多年轻演员愿意到剧团来,是团里有编制;还有团里领导对我们专业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年轻演员到剧团里来也不是混日子的,我们是想要把专业能力提高。现在有了线上的方式,我们有更多的展现机会,领导也很愿意助推我们的年轻人,展示我们怀宁剧团的一个风采。
还有一点工作需要开心,我觉得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是一种影响我们年轻人的好状态,一个活跃的氛围很重要。
直播工作常态化后,我们也遇到很多热爱黄梅戏的人,像我自己做直播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粉丝,有粉丝他会问我在哪里读书?在哪里学黄梅戏的?我们剧团是什么样的?很想了解黄梅戏。有粉丝自己想学习黄梅戏,询问现在学算不算晚?我说只要你还想唱,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还有粉丝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的熏陶,会问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小孩送到专业的戏曲培训班学习?我都会一一和大家互动,在直播间跟大家去科普一些黄梅戏的专业知识。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来说,看到了很多人想了解黄梅戏,很多年轻人也很热爱她,我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更有信心。
Q:怎样选拔和培养才黄梅戏人才呢?
白玉华:首先你要具备黄梅戏综合的条件,比如说形象好,表演好,嗓子好,这是基本的身段身材。学校培养一个演员的大致演出方向和基本功,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在专业上,还得靠在剧团里面,要在现实的演出中不断摸爬滚打去练习。
现在黄梅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面临着人才,尤其是男演员短缺,已经在断档了。因为我们是基层院团,县级剧团更不容易,好一点的被市里、省里挖去了。剩下来的,不要求条件特别好,起码能上台,到我们团里还要要进行培养。我们团在这方面特别重视,几个团长对人才培养很重视,也很严谨。
除了专业基本功,演员的德行也很重要。打个比喻,比如说有的孩子条件非常好,但是非常高傲,觉得只能演主角,别的不演,不愿意给配戏。你一天看不出来,一个礼拜一个月三个月,这时间长了都很透明,这方面能看出来的。
Q:现在团里主要的创收有哪几块?
白玉华:有民生工程送戏下乡,还有一个黄梅戏进校园,都是政府资金的扶持项目。其他的就是我们日常演出,还有少量的商演,这些都是线下的。线上的是网络直播收入,主要是线上售票和打赏。
Q:打赏的收入有多少?
白玉华:这也也不是很稳定。目前支持这个团的,基本上还是靠一些政府的项目和基本工资收入。
04、“笨人笨办法”背后的倔强
Q:网络热度怎么维持?
白玉华:我们在直播的同时也拍摄短视频,好的视频内容会给直播引流,我们单场直播最高有4万人次的观看,后面直播最起码都是几千人,上万人也是经常发生的。直播的效果跟你拍的视频内容也是有点关联,视频会给直播引流。我们一直坚持拍视频,直播间里面的人气也一直保持得挺好。
谢慧慧:因为我们直播的场次比较少,一个星期一场,所以这视频是要多拍一点,我们的视频是蛮多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戏装。
Q:拍摄视频的具体操作可以谈谈么?
谢慧慧:首先开始是化妆造型,要准备半天。比如说晚上7:30直播,下午5:30就要开始准备。如果说我们今天要拍摄视频,上午11点我们就得过来开始准备了,开始造型,化妆搞好了之后,大概1点左右,我要出去实拍。一般都在在户外拍,要去找景。就算一个30秒的视频,都需要拍个大半天才能结束,因为需要很多人配合。还有一点,因为我没有专业的团队,没有人打光,也没有人去补光,我们只能抢光线,等太阳,我们拍的视频都是自然光,接地气。粉丝能够通过我们的视频看到我们的一种态度。
Q:有总结成功的原因么?
谢慧慧:我们一个基层的剧团,接地气。比如说我们在直播间里互动,有的人他说你是安庆人,那你说说安庆话,你的家乡话。我们就说:“我们家的鸡汤泡炒米怎么样?好吃不?”这种的要求都能满足,立刻就能跟粉丝互动上,讲到他的心窝里。
白玉华:我们这几个小师妹不糊弄人,她们付出了不少,能把观众粉丝吸引过来,这也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魅力。
Q:现在演员们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谢慧慧:平时都在排练新戏和复习老戏。有演出的时候,一整天都要在排练。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这样排练需要练一天。一天只是排一场,这个戏如果有7场,我们就反复打磨。有些老戏长期没演,这个戏不就丢到一边了吗?就忘了,需要复习打磨,我们笨人笨办法呗。
Q:除了经典《女驸马》《天仙配》这些经典剧目之外,还有特色新戏么?
白玉华:新编也有。参加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我们演的《挑山女人》,是一个现代剧,我们刘团长主演的,她这个戏由沪剧改编过来的,讲的是女主为了抚养三个孩子,选择了挑山这个工作。 无论风雨、不计寒暑,无数次往返于齐云山三千七百级石阶,整整十七年。 是我们安徽的一个真人真事。
还有我们原创的黄梅戏现代剧《独秀山下的女人》,获得重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一个县级剧团编演的剧目,能参加中国戏剧节已属不易。而获两项大奖,更是想都不敢想,也还是蛮感动的。这个戏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的时候,现场基本坐满了。上海的观众也觉得咱们这个戏排的还是很专业。在上海工作的安徽老乡,看到了老家的戏,很激动,演出效果非常好。
Antting View
采访怀宁黄梅戏剧团的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破”与“立”的交织。被阻断的线下舞台,却意外催生了“云端突围”。这支扎根基层的剧团,用一部手机、一盏日光灯,在简陋的办公室开启直播首秀时,或许未曾料到会掀起传统戏曲的数字化涟漪。
演员们的赤诚令人动容——戏服一丝不苟,唱腔精益求精,从首场直播的忐忑到单场4万观众的爆火,他们的故事印证了“真诚是最大的流量密码”。
直播间里,演员与粉丝的互动不仅是唱段点播,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海外游子倒时差追戏,年轻父母询问戏曲启蒙,甚至有人因一场直播专程跨省看戏。这些细节让我看到,黄梅戏的“破圈”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情感共鸣的胜利。
作为县级剧团,他们面临人才流失、经费紧张的困境,却以“笨人笨办法”打磨每一场戏,用自然光拍摄的短视频传递着接地气的匠心。
采访中,一位”00后“演员提到:“直播间里年轻人变多了,他们对黄梅戏的眼神和剧场里的爷爷奶奶一样亮。”这句话让我恍然:传统戏曲的传承从未断裂,只是需要一座更轻盈的桥。
怀宁黄梅戏剧团的故事,或许正是这座桥的起点。
他们身着传统戏服在田间地头拍摄,用乡音与粉丝“唠戏”,让百年黄梅调在直播间焕发新生——这里没有豪华舞台,却有26名演员的赤诚匠心,以“笨人笨办法”将戏曲种进年轻人心田。

以下是剧团演员的讲述——
采/写/编:李婷
全文4751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全文4751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受访者: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员 白玉华/
受访者: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员 谢慧慧/
拍摄:Antting li
01、“一部手机闯云端”的意外开端
Q:什么时候开始的线上直播黄梅戏演出?
白玉华:第一场是2022年2月2日,过农历小年的时候。我们剧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整个黄梅戏圈子里面,以前没有这种专业戏剧团的直播间。甭管是县里、市里还是省里的,应该是第一个。
Q:是一个什么契机开始的?
谢慧慧:2022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团里没办法出去演出。 团长就召集大家说,能不能在线上去直播黄梅戏,团长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机会,就想着召集团里的年轻人,问一下我们的意见。我们当时也是在玩抖音直播,就召集在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内心还是很忐忑的,没有想过以一个剧团的形式进行这样的一个团播,有些顾虑。传统的曲艺做直播,做的好了是亲民,做不好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掉价,有这种担忧。也怕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什么观众来看。也怕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
开始直播前,我们也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拍摄视频,虽然刚开始我们也没有办法请专业的人给我们拍摄,也是我们自己单位里面的员工、同事、领导齐心协力,我们刘团长带领大家一起去进行这样一个探索,慢慢地一步步地去摸索布置直播间。
白玉华:一开始直播的时候就用一个手机去直播,没有任何专业设备,也没有布光,也没有相机,而且就在这个办公室里面,从零开始。
Q:一台手机、一个日光灯,从最简单的设备开始直播,你们会穿戏服画全装么?
谢慧慧:穿戏服的。设备简单,但是我们的行头是很齐全,主要是刘团对我们要求严格,她认为我们毕竟是专业团体,线上直播也要给人展现专业的感觉,服装方面不能随意,戏服全部提前准备好。
白玉华:在拍摄领域,我们也是不断自我精进,拍视频的是我们团里的左小伟老师,他本身也是个演员,不是专业摄像师,但是他不断学习摸索视频拍摄,现在拍出来的视频可以跟专业的摄像老师相媲美,得到了很多认可。
Q:刚开始做网络传播,效果怎么样?
谢慧慧:我们第一场直播的时候好像也就三四百个人。
Q:直播的具体内容是?
谢慧慧:我们团队直播有设计演出流程,包括台本、节目单,一场几个演员唱。我们演员轮流,唱的精彩片段;中途还设计了互动环节,和线上的网友戏迷们一起互动。
Q:怎么个互动法?
谢慧慧:刚开始直播的时候,我们会介绍自己是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很多粉丝好奇,怀宁县居然还有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包括现在还有粉丝自己就是高河镇本地人,也不知道咱们怀宁还有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觉得很惊讶。
很多人不知道家门口有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毕竟我们以前的老剧团是在石牌,后来搬到新县城高河来的。有一个说法叫“无石不成班”,这个石就是指“石牌”,是戏曲的发源地。
02、“91万点赞砸懵了我们”
Q: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火了?有没有想到过会火?
谢慧慧:最爆的一条视频点赞量是91.6万,之前的视频都是1万2万,到这个视频忽然91万。之后的视频都挺好的,都有十几万。因为那条视频我们直播间火了,最高的单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4万多人。后期拍的所有视频都会因为这条视频的流量而引流到别的视频,所有的视频都滚起来了,就是这样的,牵一动而发全身的那种感觉。
白玉华:我们不知道突然会有一天火,没有人有预期火。就是把这个事情,一步步做下去,突然那一天爆火,我们也非常惊喜,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Q:一场直播多长时间?
白玉华:线上是三个小时,一个星期一次。后期可能要增加直播的场次。
Q:三小时的直播有提前进行演出规划么?
谢慧慧:一开始直播的时候有演出单,也会和粉丝互动,问问大家想听什么,需要演出的唱段大概心里就有数。
现在我们演员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我知道你会哪些唱段,你不会的唱段谁会唱,我不会我也可能会去学。假如有同事请假了,别的同事也可以顶上,非常默契了。
Q:你们的团有多少个人?年轻演员大概多少名?
白玉华:演员共26人。“00后”6人,“90后”7人。
谢慧慧:我们七仙女就有10个了。
Q:七仙女不7个吗?
谢慧慧:我们这些女演员都是七仙女,每天团播的时候,女演员一站上去一大堆,都是穿着七仙女的服装,粉丝们都说这王母娘娘是超生了吗?
Q:有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黄梅戏粉丝?
谢慧慧:有个粉丝在国外工作,他听到了我们的黄梅戏,特别喜欢,他倒时差来看我们的直播。今年的新年演出,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粉丝专程从福建来看戏。
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黄梅戏,走进了剧场。现在我们剧场里面看戏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03、“断不了的血脉,熄不灭的灯”
Q:直播有起色了之后,演员心态上有变化么?
白玉华:很多人对戏曲演员有一个误区,觉得我们在舞台上非常光鲜亮丽,拿的工资应该也特别高,实际上我们收入是不高的。
谢慧慧:之前很多年轻演员愿意到剧团来,是团里有编制;还有团里领导对我们专业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年轻演员到剧团里来也不是混日子的,我们是想要把专业能力提高。现在有了线上的方式,我们有更多的展现机会,领导也很愿意助推我们的年轻人,展示我们怀宁剧团的一个风采。
还有一点工作需要开心,我觉得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是一种影响我们年轻人的好状态,一个活跃的氛围很重要。
直播工作常态化后,我们也遇到很多热爱黄梅戏的人,像我自己做直播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粉丝,有粉丝他会问我在哪里读书?在哪里学黄梅戏的?我们剧团是什么样的?很想了解黄梅戏。有粉丝自己想学习黄梅戏,询问现在学算不算晚?我说只要你还想唱,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还有粉丝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的熏陶,会问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小孩送到专业的戏曲培训班学习?我都会一一和大家互动,在直播间跟大家去科普一些黄梅戏的专业知识。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来说,看到了很多人想了解黄梅戏,很多年轻人也很热爱她,我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更有信心。
Q:怎样选拔和培养才黄梅戏人才呢?
白玉华:首先你要具备黄梅戏综合的条件,比如说形象好,表演好,嗓子好,这是基本的身段身材。学校培养一个演员的大致演出方向和基本功,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在专业上,还得靠在剧团里面,要在现实的演出中不断摸爬滚打去练习。
现在黄梅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面临着人才,尤其是男演员短缺,已经在断档了。因为我们是基层院团,县级剧团更不容易,好一点的被市里、省里挖去了。剩下来的,不要求条件特别好,起码能上台,到我们团里还要要进行培养。我们团在这方面特别重视,几个团长对人才培养很重视,也很严谨。
除了专业基本功,演员的德行也很重要。打个比喻,比如说有的孩子条件非常好,但是非常高傲,觉得只能演主角,别的不演,不愿意给配戏。你一天看不出来,一个礼拜一个月三个月,这时间长了都很透明,这方面能看出来的。
Q:现在团里主要的创收有哪几块?
白玉华:有民生工程送戏下乡,还有一个黄梅戏进校园,都是政府资金的扶持项目。其他的就是我们日常演出,还有少量的商演,这些都是线下的。线上的是网络直播收入,主要是线上售票和打赏。
Q:打赏的收入有多少?
白玉华:这也也不是很稳定。目前支持这个团的,基本上还是靠一些政府的项目和基本工资收入。
04、“笨人笨办法”背后的倔强
Q:网络热度怎么维持?
白玉华:我们在直播的同时也拍摄短视频,好的视频内容会给直播引流,我们单场直播最高有4万人次的观看,后面直播最起码都是几千人,上万人也是经常发生的。直播的效果跟你拍的视频内容也是有点关联,视频会给直播引流。我们一直坚持拍视频,直播间里面的人气也一直保持得挺好。
谢慧慧:因为我们直播的场次比较少,一个星期一场,所以这视频是要多拍一点,我们的视频是蛮多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戏装。
Q:拍摄视频的具体操作可以谈谈么?
谢慧慧:首先开始是化妆造型,要准备半天。比如说晚上7:30直播,下午5:30就要开始准备。如果说我们今天要拍摄视频,上午11点我们就得过来开始准备了,开始造型,化妆搞好了之后,大概1点左右,我要出去实拍。一般都在在户外拍,要去找景。就算一个30秒的视频,都需要拍个大半天才能结束,因为需要很多人配合。还有一点,因为我没有专业的团队,没有人打光,也没有人去补光,我们只能抢光线,等太阳,我们拍的视频都是自然光,接地气。粉丝能够通过我们的视频看到我们的一种态度。
Q:有总结成功的原因么?
谢慧慧:我们一个基层的剧团,接地气。比如说我们在直播间里互动,有的人他说你是安庆人,那你说说安庆话,你的家乡话。我们就说:“我们家的鸡汤泡炒米怎么样?好吃不?”这种的要求都能满足,立刻就能跟粉丝互动上,讲到他的心窝里。
白玉华:我们这几个小师妹不糊弄人,她们付出了不少,能把观众粉丝吸引过来,这也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魅力。
Q:现在演员们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谢慧慧:平时都在排练新戏和复习老戏。有演出的时候,一整天都要在排练。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这样排练需要练一天。一天只是排一场,这个戏如果有7场,我们就反复打磨。有些老戏长期没演,这个戏不就丢到一边了吗?就忘了,需要复习打磨,我们笨人笨办法呗。
Q:除了经典《女驸马》《天仙配》这些经典剧目之外,还有特色新戏么?
白玉华:新编也有。参加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我们演的《挑山女人》,是一个现代剧,我们刘团长主演的,她这个戏由沪剧改编过来的,讲的是女主为了抚养三个孩子,选择了挑山这个工作。 无论风雨、不计寒暑,无数次往返于齐云山三千七百级石阶,整整十七年。 是我们安徽的一个真人真事。
还有我们原创的黄梅戏现代剧《独秀山下的女人》,获得重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一个县级剧团编演的剧目,能参加中国戏剧节已属不易。而获两项大奖,更是想都不敢想,也还是蛮感动的。这个戏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的时候,现场基本坐满了。上海的观众也觉得咱们这个戏排的还是很专业。在上海工作的安徽老乡,看到了老家的戏,很激动,演出效果非常好。
Antting View
采访怀宁黄梅戏剧团的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破”与“立”的交织。被阻断的线下舞台,却意外催生了“云端突围”。这支扎根基层的剧团,用一部手机、一盏日光灯,在简陋的办公室开启直播首秀时,或许未曾料到会掀起传统戏曲的数字化涟漪。
演员们的赤诚令人动容——戏服一丝不苟,唱腔精益求精,从首场直播的忐忑到单场4万观众的爆火,他们的故事印证了“真诚是最大的流量密码”。
直播间里,演员与粉丝的互动不仅是唱段点播,更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海外游子倒时差追戏,年轻父母询问戏曲启蒙,甚至有人因一场直播专程跨省看戏。这些细节让我看到,黄梅戏的“破圈”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情感共鸣的胜利。
作为县级剧团,他们面临人才流失、经费紧张的困境,却以“笨人笨办法”打磨每一场戏,用自然光拍摄的短视频传递着接地气的匠心。
采访中,一位”00后“演员提到:“直播间里年轻人变多了,他们对黄梅戏的眼神和剧场里的爷爷奶奶一样亮。”这句话让我恍然:传统戏曲的传承从未断裂,只是需要一座更轻盈的桥。
怀宁黄梅戏剧团的故事,或许正是这座桥的起点。
猜你喜欢
由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精心打造的优秀传统剧目青莲在黄梅阁剧场内座无虚席,剧团通过抖音平台同步直播演出,吸引不少网友在线观看。...
在黄梅戏艺术的熏陶下,全体师生更加热爱戏曲文化,传统文化之花在新时代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完成本年度送戏进万村演出后,经过短暂的休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2022年度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也拉开帷幕。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已总计完成400余场黄梅戏进校园演出,最初听戏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大学生,或者已经走向社会投入工作。...
2022年初,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开始探索通过直播,向更多人展示黄梅戏艺术,由此开启了剧团抖音直播尝试。通过抖音平台,很多人开始关注我们,特别是一大批80后、90后观众,甚至00后都爱上了黄梅戏。...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挑山女人》剧情简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生下了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儿,不久又有了一对龙凤胎,谁知,两年后丈夫离世,婆婆怨恨女人克夫便与他们母子四人断绝了来往。...
这支优秀的“天团”,其实早已在抖音上火出了圈,他们许多视频的点赞,都高达几十万,也引来了无数年轻戏迷的认可与追捧。从这些唱黄梅戏的男孩女孩身上,我看到两个字——“美好”。这种美好,并不光是指他们唱得很好,机灵聪慧,富有活力,让人耳目一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