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论 | 原创黄梅戏《梅城烟雨》为何首演即爆?
时间:2025-08-06 16:11:02 阅读: 次 作者:孙媛媛
近日,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省文联联合出品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梅城烟雨》在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大剧场首演。该剧以明代黄梅籍名臣、“天下清廉第一”汪可受为原型,通过轻喜剧的艺术手法,讲述其丁忧期间智斗奸商、赈济灾民的动人故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清廉第一”汪可受:《梅城烟雨》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梅城烟雨》的故事,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主角汪可受,是明代黄梅籍的著名大臣。黄梅依山傍水,既有山川环抱的厚重质朴,又得江河浸润的灵动澄澈。生于黄梅、长于黄梅的汪可受,自幼便浸润在这片黄梅山水的文化肌理中,他于万历七年(1579)中举,次年便高中进士,此后宦海浮沉,历任多职,最终官至兵部左侍郎、大同巡抚、蓟辽总督等要职。泰昌元年(1620),这位贤臣在黄梅紫云山挪步园溘然长逝,享年61岁。天启元年(1621),朝廷追赠其为兵部尚书,更旌表他为“天下清廉第一”,美名流传至今。汪可受初入仕途时,被授予浙江金华县令一职。在任期间,他以断案如神闻名乡里,曾参与会审“王孝子案”,因被孝子的浩然气节深深打动后,他挥笔写下《王孝子传》以作褒扬,政绩与声名随之远播。《明贡举考》中记载的汪可受尽管汪可受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梅城烟雨》的编剧却并没有用过多笔墨宣扬他的政绩,而是跳出历史正剧的沉重框架,以“轻喜剧”的巧思铺展剧情:丁忧回乡的汪可受,恰逢家乡遭遇洪涝之灾。一边是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一边是奸商李员外趁火打劫——疯狂抬高米价,甚至逼迫灾民以田产抵押换米。面对这一乱象,汪可受并未选择惊天动地的强硬手段,而是怀揣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以智慧巧设“空城计”稳定民心,随后智取奸商钱粮赈济灾民,更用一把万民伞巧妙化解危机。剧中的汪可受有丧亲后的绵长忧思,有面对灾情时的焦灼不安,更有目睹百姓苦难时的柔软心肠,这些侧面表现都让舞台上的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二雅俗共赏:《梅城烟雨》的艺术特色
走进剧场观看《梅城烟雨》,就像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舞台的巧思,让人忍不住惊叹:“黄梅戏还能这么美。”第一场戏是在暴雨过后,云气弥漫的舞台,汪可受身着素白斗篷,乘孤舟缓现。烟波浩渺间,他刚经历丧亲之痛,又看着淹没的农田,茫茫水色,茫茫愁绪,百转忧思,尽在这无言漂泊中。当汪可受与李员外之女李如意乘舟相见时,舞台上不见真船真水,却处处是水。一个摆桨的身段,一个轻晃的体态,就能让人感受到在行船。除了这些雅致的舞台情景,也有村民面对李员外刁难时脱口而出的带着黄梅乡音的俚语,雅化的唱词、舞美与方言俚语的交织,既守住了戏曲文学的雅致底色,又注入了黄梅地域文化的烟火气。《梅城烟雨》演出剧照《梅城烟雨》之所以能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水准,不得不提到该剧的创作团队。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自2024年便开始创排,精心筹备,集结了来自各方的顶尖力量。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编剧朱仁武执笔,资深戏曲导演张行歌执导。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丁永钢担任作曲,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兴民、安徽省徽京剧院二级演奏员王昆担任配器。杭州越剧院舞美设计师刘开富担任舞美设计,杭州越剧传习院一级舞美设计祝世明担任灯光设计,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张颖担任服装造型设计。此外,剧院启用新生代中坚力量担纲主演,由桂王杰饰演汪可受,黄维饰演李如意,这些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热情,撑起了整台大戏。
三一戏弘“双遗”:历史名人与黄梅戏艺术遗产
《梅城烟雨》既深挖了历史人物的时代价值,又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发展,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剧中主角汪可受作为黄梅本土历史名人,其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历史人物剧的刻板模式。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青天大老爷”,而是智慧圆融、善于变通,甚至会用“歪招”解决民生难题的鲜活形象。在倡导清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该剧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让观众直观感受清廉精神的传承,赋予历史人物深刻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对黄梅本土历史名人的“活化”与弘扬。《梅城烟雨》演出剧照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始终致力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突破。《梅城烟雨》正是黄梅戏艺术遗产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它不仅在唱腔设计中融入黄梅本土小调,让传统声腔更具地域辨识度;更以现代舞美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的古朴质感,用轻喜剧的叙事节奏消解传统戏曲的厚重感,让年轻观众更易产生共鸣。同时,剧中还植入了挑花技艺、五祖寺等地域文化符号,以及多处方言俚语,实现了地域文化遗产的联动,既强化了黄梅戏与黄梅县本土文化的血脉联系,也让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相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作为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自黄梅县黄梅戏艺术剧院升级后的首部大戏,这部作品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是全新征程的开篇之作,为剧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亮眼的起点,更让外界看到了升级后的剧院作为“黄梅文化守护者与传播者”的担当。《梅城烟雨》既让历史人物遗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生,又为黄梅戏艺术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实现了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的双重彰显。(文 | 孙媛媛)
一“清廉第一”汪可受:《梅城烟雨》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梅城烟雨》的故事,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主角汪可受,是明代黄梅籍的著名大臣。黄梅依山傍水,既有山川环抱的厚重质朴,又得江河浸润的灵动澄澈。生于黄梅、长于黄梅的汪可受,自幼便浸润在这片黄梅山水的文化肌理中,他于万历七年(1579)中举,次年便高中进士,此后宦海浮沉,历任多职,最终官至兵部左侍郎、大同巡抚、蓟辽总督等要职。泰昌元年(1620),这位贤臣在黄梅紫云山挪步园溘然长逝,享年61岁。天启元年(1621),朝廷追赠其为兵部尚书,更旌表他为“天下清廉第一”,美名流传至今。汪可受初入仕途时,被授予浙江金华县令一职。在任期间,他以断案如神闻名乡里,曾参与会审“王孝子案”,因被孝子的浩然气节深深打动后,他挥笔写下《王孝子传》以作褒扬,政绩与声名随之远播。《明贡举考》中记载的汪可受尽管汪可受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梅城烟雨》的编剧却并没有用过多笔墨宣扬他的政绩,而是跳出历史正剧的沉重框架,以“轻喜剧”的巧思铺展剧情:丁忧回乡的汪可受,恰逢家乡遭遇洪涝之灾。一边是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一边是奸商李员外趁火打劫——疯狂抬高米价,甚至逼迫灾民以田产抵押换米。面对这一乱象,汪可受并未选择惊天动地的强硬手段,而是怀揣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以智慧巧设“空城计”稳定民心,随后智取奸商钱粮赈济灾民,更用一把万民伞巧妙化解危机。剧中的汪可受有丧亲后的绵长忧思,有面对灾情时的焦灼不安,更有目睹百姓苦难时的柔软心肠,这些侧面表现都让舞台上的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二雅俗共赏:《梅城烟雨》的艺术特色
走进剧场观看《梅城烟雨》,就像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舞台的巧思,让人忍不住惊叹:“黄梅戏还能这么美。”第一场戏是在暴雨过后,云气弥漫的舞台,汪可受身着素白斗篷,乘孤舟缓现。烟波浩渺间,他刚经历丧亲之痛,又看着淹没的农田,茫茫水色,茫茫愁绪,百转忧思,尽在这无言漂泊中。当汪可受与李员外之女李如意乘舟相见时,舞台上不见真船真水,却处处是水。一个摆桨的身段,一个轻晃的体态,就能让人感受到在行船。除了这些雅致的舞台情景,也有村民面对李员外刁难时脱口而出的带着黄梅乡音的俚语,雅化的唱词、舞美与方言俚语的交织,既守住了戏曲文学的雅致底色,又注入了黄梅地域文化的烟火气。《梅城烟雨》演出剧照《梅城烟雨》之所以能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水准,不得不提到该剧的创作团队。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自2024年便开始创排,精心筹备,集结了来自各方的顶尖力量。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编剧朱仁武执笔,资深戏曲导演张行歌执导。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丁永钢担任作曲,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兴民、安徽省徽京剧院二级演奏员王昆担任配器。杭州越剧院舞美设计师刘开富担任舞美设计,杭州越剧传习院一级舞美设计祝世明担任灯光设计,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张颖担任服装造型设计。此外,剧院启用新生代中坚力量担纲主演,由桂王杰饰演汪可受,黄维饰演李如意,这些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热情,撑起了整台大戏。

《梅城烟雨》既深挖了历史人物的时代价值,又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发展,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剧中主角汪可受作为黄梅本土历史名人,其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历史人物剧的刻板模式。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青天大老爷”,而是智慧圆融、善于变通,甚至会用“歪招”解决民生难题的鲜活形象。在倡导清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该剧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让观众直观感受清廉精神的传承,赋予历史人物深刻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对黄梅本土历史名人的“活化”与弘扬。《梅城烟雨》演出剧照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始终致力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突破。《梅城烟雨》正是黄梅戏艺术遗产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它不仅在唱腔设计中融入黄梅本土小调,让传统声腔更具地域辨识度;更以现代舞美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的古朴质感,用轻喜剧的叙事节奏消解传统戏曲的厚重感,让年轻观众更易产生共鸣。同时,剧中还植入了挑花技艺、五祖寺等地域文化符号,以及多处方言俚语,实现了地域文化遗产的联动,既强化了黄梅戏与黄梅县本土文化的血脉联系,也让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相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作为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自黄梅县黄梅戏艺术剧院升级后的首部大戏,这部作品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是全新征程的开篇之作,为剧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亮眼的起点,更让外界看到了升级后的剧院作为“黄梅文化守护者与传播者”的担当。《梅城烟雨》既让历史人物遗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生,又为黄梅戏艺术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实现了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的双重彰显。(文 | 孙媛媛)


猜你喜欢
演出现场,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以歌舞《万泉河水》拉开序幕,随后《送行话别》《龙女》《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多段经典唱段轮番上演,演员们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用高亢的嗓音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最让我激动的是这些年,再芬剧院培养、成长了一批这样“技貌品”三全的演员,把这对革命兄弟搬上舞台,简直是我们再芬剧院的光荣使命和上天的安排。...
今年的9月8日至12日,我们又如约而至,在“国风国韵飘香江”文化演出季中,再芬黄梅又携《罗帕记》《女驸马》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与香港观众见面。...
黄梅戏梅城烟雨以明代官员汪可受为原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他丁忧期间剑走偏锋、不务正业的赈灾故事。...
“谁料二十正风华”——2025年再芬黄梅·深圳演出季观众见面会,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演员、剧目和演出季”背后的故事,还有“谁料二十正风华”与“再芬黄梅的深圳情缘”。再芬黄梅·深圳演出季已持续举办多年,不仅让深圳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还促进安庆与深圳两地文化艺术的深度交融。...
黄梅戏《女驸马》简介:冯素珍自幼与李兆廷同窗共砚,情投意合,从小两人相配成姻。李兆廷因家遭不幸,前来冯府借贷,冯父嫌贫爱富,逼李退婚。冯素珍与李兆廷花园相会,素珍赠银百两,相助兆廷上京应试,不料被查,素珍继母从中挑唆,将李兆廷诬良为盗,送衙究办,并逼冯素珍改配豪门。...
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坚持传承演出天仙配,无论是安徽省直院团,还是民营院团,天仙配都是他们走南闯北、上山下乡,赖以生存的吃饭戏。...
原本《双救举》为左四和所收藏,1958年王兆乾发现,由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前身)首创首演。麻彩楼饰冯素珍,吴秀兰、田玉莲饰公主,王鲁明、丁紫臣饰刘文举。次年选调合肥演出,轰动一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