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典范——新编京剧《巾帼英杰》观后感

时间:2024-01-23 09:46:48 阅读:
一听新编戏几个字,专业戏迷常常闻风丧胆。但听说天津青年团的《巾帼英杰》时,我却万分期待。当时说不清为什么,只知道绝不仅仅是因为闫巍老师主演。

今天看完我明白了,因为这部戏从剧本到唱腔、音乐、舞美,都做到了守正创新。这一点很少有新编戏做得到,它们不是守正创新,而是另起炉灶。

尤其是在思想的现代性上,这部戏把传统戏中与现代思想冲突、让观众难以接受的部分,改得既能传达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华章,又能满足现代观众精神需求。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因为符合真实人性,不生硬、不说教,所以它真正发挥了文学艺术的大众教育和社会组织功能。

一、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性:对佘赛花不同时期的人物塑造

《巾帼英杰》讲了佘赛花,即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的一生。这部戏在宣传时,也一直把重点放在闫巍老师从佘赛花少女时期一直演到年老上面。

这种表演方式以前只在影视剧中看过,要很厉害的演员才做得到。而京剧这么演,则需要演员在两个多小时里完成不同时期的角色转变。

出场是佘赛花与杨继业的相遇,那套服装、扮相加布景,俨然一朵含苞待放小桃花。那些在书中读到过的“粉面含春、色若春晓”、“眼波横、眉峰聚”、“人面桃花”、“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此刻全部活了过来,跃然眼前。

转眼二十年后,变成大青衣出来时,她的眼神和气度就马上端庄持重起来,服装也变成枣红、深蓝、墨绿这种非常标准的“青衣”颜色。

后面还经历了杨继业碰碑而死、十二年后八郎探母、一百岁生日这几个时间段。一般影视剧只能通过“xx年后”这种字幕、或者把少儿演员换成青中年演员来表现。

但这部戏的时间过渡处理得特别巧妙,用杨洪这个人物在一道幕前的简单道白、转身戴髯口表示长出胡子了、换髯口表示胡子变多了、变白了,表现时间流转飞逝。

很难得的一点是,这部戏并没给人一种“刻意凸显闫巍作为全能型演员的个人能力”的感觉。

前两年看过一部很棒的新编戏,主演也是我上学时最喜欢的。但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它是为了让主演炫技才把四大流派都融入进去。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巾帼英杰》没有这样,可能是因为戏份分配相对均匀,行当变化全部是为角色和剧情服务,以剧中人为中心。

另外,整本戏每次出现演员表,角色名都是佘赛花。因为平时看戏角色名几乎都是“佘太君”,导致我第一眼看到还反应了一下佘赛花是谁。

看完才明白,因为这部戏讲得是佘赛花作为她自己,而不是谁的女儿、妻子、母亲或臣民的一生。她所有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身份,都基于她首先是她自己。

这和我几年前写给我妈当退休礼物的文章中表达的希望非常一致。从那以后我都喜欢叫我妈身份证上的名字,因为那最能代表她自己。

因此,这部戏没有特别强调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却已经不露声色地体现出这种现代性思想,所以整部戏让人看着不难受,很舒服。

元旦,我哥跟我去谭鑫培看完《泗州城》,说好喜欢,以后还想看。他说除了因为杨帆老师专业好,还有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泗州城》里面没有什么君臣父子、男尊女卑,就是一个有神佛性质的女妖对现状不满,于是跟天兵天将开干的故事。

反而曾经也以反叛精神著称的哪吒、孙悟空,到这部戏里已经成为被天庭收编之后的公职人员,代表统治阶级来收服水母。

我哥甚至查了这部戏的渊源,找到《虹桥赠珠》的剧情介绍,吐槽说“要不是这个女的为了爱情把珠子给那男的,怎么可能被他妈孙悟空给打败!”

但他又认为“不过这也很合理。这部戏创作的年代正是打破包办婚姻、倡导恋爱自由的时候。所以她把珠子给那男的,也是在追求自由恋爱,符合时代背景”。

二、“守正”但不照搬旧剧

1.唱腔、舞美、选角的“守正”

这部戏全部使用传统唱腔,很好听。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祭奠那一场不像以前听过的,但肯定是传统唱腔风格,好听不拖沓、叙事性强。加上闫巍老师的演唱水平很高,所有腔和词都有精准的眼神或动作变化,不是传统青衣炫技。所以虽然是大段唱,但不觉得无聊。

好几折的开场音乐也很好听,好像运用了民乐中类似赛马的音乐。

舞美使用了现代电子屏(好像)、话剧式道具,但都很美,不多,不突兀。第一场背景好像用了电子屏,但整体画面是比较写意的中国画,颜色是低饱和度的桃红柳绿。

花园那一场,宋叶作为第二次看戏、第一次看新编戏的观众,瞬间就被花园门墙吸引。它是话剧舞台才有的道具,但做得很精巧古朴,不喧宾夺主。

祭奠那一场,纱帘斜斜从两侧拉起,四条白布直直从上空抛下,悲怆孤凄的氛围瞬间拉满,非常为演出加分。

这些技术是现代的,但表现方式符合传统京剧审美和艺术规律。我认为这是守正创新该有的样子。

服装看得出捧印、探谷、杨排风、扈家庄、四郎探母等的影子,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选角上也是最大程度发挥了各个行当演员的优势。比如演杨八姐的演员明显身上更好,平常应该是主攻武旦;九妹明显文戏底子好,应该是花旦为主。

所以九妹有一场讲述自己梦见爹爹打了胜仗、夸奖每位哥哥的戏,唱腔是简化版的卖水表花,身上是花旦学老生,有点杨排风那意思。很有趣。

俩人一起跪求母亲别杀哥哥那场,九妹着急摆手等细节表演较多,八姐基本跪着不动。但俩人一起打仗时,出现翻身、亮相等动作,八姐的武旦功底就显露出来了,速度、力度、寸劲儿、干净利落程度,明显比九妹扎实。

各有千秋的演员正好放在合适的位置,这种选角分配就特别棒。她俩超级可爱,像一对儿瓷娃娃。

六郎杨延昭和八郎杨延顺的选角也是如此。六郎干净利落、武戏文演;八郎有嗓子有演技、情感真挚。

六郎那个挑滑车同款跳起来劈叉落地给我看傻了,他的两条腿都不是一条直线,或者说不是180°平角。我百度了一下,大于180°小于360°的角叫优角。

散戏后,有戏迷让我帮忙给她和演八郎的大哥合影,我认出他后大叫:“啊!你就是那个全场最佳武生!”给人吓得连连摆手后退:“不不没有没有……”
后来才知道,因为我脸盲,以为他和劈叉大哥是同一个人,心想怎么会有这种文武双全的神仙。但这大哥确实优秀,跟闫巍老师飙戏都完全接得住。

不过他台上有点爱舔嘴唇,这种小动作有点容易出戏。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这时我也懂了为啥老师平时总教育我,练的时候就不准有眼睛乱瞟、腰乱晃或者其他多余的小动作,说专业演员也经常这样,比如在台上玩儿牙啥的。她还说,完了,这你以后再看戏就更专业了,搞不好还得说“你看老师还在那…”

2.插叙一些对演员的夸奖

特别要夸一下杨八姐的演员,打到一半服装有点问题。还没看清咋回事,她就不动声色把领花扯下来,圆场路过下场门时顺手一丢,然后继续打,太牛了。

还有闫巍老师打得时候,有一下靠旗上的飘带差点缠住盔头。她反应巨快,低头顺着劲儿扯住那条带子,往前拉再松手,它就像橡皮筋一样,顺劲儿又弹回去了。

我整个人目瞪口呆,这飘带在后面,她又看不见,是咋感觉到它快缠住了、又精准接住、并且控制力度和弹性的啊???

像我这种鼓打错了、坎肩解不开就立马内心崩塌、手忙脚乱、分分钟掉刀的菜鸡,现在一看到这种临场应变能力强的演员,就立马五体投地。看戏时也特别爱看人家都是咋化解危机、调整心态的。

还有一个龙套大哥(右2)演得超级好。最后一折佘赛花过生日,别人身上都写着“我在跑龙套”,只有他喜庆得像个年画娃娃,特别沉浸在剧情中。我好爱这种为“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现身说法的演员。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垫戏结束后,大家集体亮相等佘赛花在幕里唱完出来,这个时候闫巍老师已经变成了老旦的唱。我听到时,坐在第一排,捂着头难以置信大叫“卧槽…这…这…”演得第二好的龙套大哥(上图右1)得意地看了我一眼,脸上写满了“怎么样,我们老大厉害不?”的骄傲。

3.技巧塑造形象

最近看到别人期末论文题目,经常需要论述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守正创新”、“如何理解京剧表演中的技术塑造形象”。

第二个问题我还用过闫巍老师举例,她之所以能成为打破行当壁垒的典范,就是因为她不管什么技巧都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这部戏更是把她这项优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圆场是为了表现少女内心的欢愉,水袖是为了表现丧夫的悲痛,武打是为了表现沙场的血腥。全程没有一点点“看我圆场多丝滑,看我水袖好看不,快看我刀花多6,快看我还会唱老旦呢”的意思。

因此我和宋叶都差点看哭两次,一次是丧夫,一次是探母。情感浓烈真挚、令人动容。

但每一次我都没有真的哭出来,只是有泪意。因为传统戏的情感表达一定是克制的;而戏曲艺术本身【沉浸+间离】的双重属性,戏曲演员【角色+演员自己】的双重身份,也决定了它也不会像西方戏剧那样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和共情。

能让观众完全哭出来的,要么得破坏戏曲艺术特征,要么得洒狗血。

三、思想现代性:“创新”但不另起炉灶

《巾帼英杰》中改编最厉害的,一折是杨继业碰碑,一折是杨八郎回宋营见娘。

碰碑这场乍一看像是对老戏剧情的复刻和简化,实际上更新了传统戏中的思想性。
老戏中,杨继业碰碑是基于非常传统的“要学忠臣、不做奸臣”的忠君爱国、狷介意气。忠君只是对皇帝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忠诚,而爱国是对整个国家和所有百姓负责。
另外,他本来就身处打了败仗、又冷又饿、援军不到的绝望中,又受到“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令公来到此,卸甲又丢盔”这种文案的刺激。看起来是悲壮殉国,实际更多是个人情感,多少有点自我感动、过刚易折的意思。悲壮不足,悲凄有余。

而《巾帼英杰》中碰碑这一场,前面同样是儿子死的死、散的散,自己也被围困。但剧情转为敌军要求活捉他,他无法杀出重围。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被生擒,可能对国家和百姓造成更大损失,所以他选择了碰碑自杀。
临死前,他用唱段表达的内心中,既有对个人处境的悲叹和对个人能力的惋惜(我打仗这么厉害,可惜以后不能再打了)、对儿子的痛惜和对妻子的不舍,又有一腔热血、为国赴死、宁死不屈的无畏。

碰碑前的倒数第二句是“承诺未兑现妻见谅”,落脚在主角佘赛花身上;最后一句词是“杨继业为国尽忠、宁死不屈、热血一腔”,既有国家大爱又有个人情感,没有悲凄只有悲壮。
唱词配合唱腔、尤其是那段好听的快板,以及卢爹爹的过硬演唱,把杨继业的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卢爹爹真的好有气质,好适合演这种这种爱国、爱事业、爱老婆的好男人。

见娘这一折更厉害。乍一看,以为是《四郎探母》里的见娘。同样是公主帮忙盗令出关,怕他走了就不回来,然后回营被当奸细抓了。

当时我还寻思,为啥把杨四郎换成了杨八郎,公主也不叫铁镜了叫碧莲,那身像扈三娘+双阳公主的衣服还挺好看。难道是像清宫剧,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电视剧里叫的不一样,这部剧叫甄嬛、那里是老佛爷,这部剧是魏璎珞、那部剧叫令妃?

结果看着看着我就懂了,它用的是四郎探母的故事,但换了人物,不动声色解决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争议的叛国与重婚问题。

首先选择杨八郎这个人物就很合理,坐宫里杨四郎唱过“有本宫和八弟失落北番”,那就说明他最有资格和杨四郎经历相似。

出征前也对八郎这个人物有铺垫:他是年纪最小的儿子,所以一是没结婚,二是最受母亲宠爱。这样重婚就不存在了,最受宠为后面见娘的情感冲突做了铺垫。

接着是叛国问题。四郎探母中,四郎见娘之后就是很普通的诉说了离别之情,和家人挨着对哭了一遍。最后为了不连累公主和孩子被萧太后斩首,不得不回去。后来争议最大的就是杨延辉被俘当了驸马,属于投敌叛国。
新编<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jingjuguoc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剧</a>巾帼英杰
而《巾帼英杰》中的见娘,先是大家抱头痛哭,汇报近况。然后佘赛花想到不对啊,他投敌叛国啊!但又不忍心杀了他,就说要把他带回去让朝廷发落。

八姐九妹赶紧一通劝,结果越劝佘赛花越被超我占据上风,觉得自己必须大义灭亲。但是这可是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啊!情绪激荡之下,她恨不得亲自拔剑杀了他。八姐九妹又赶紧冲上来一通劝。

这时八郎表态说,能见母亲一面已经很满足,自知投敌叛国罪不可赦,今天就是被杀了也甘心。这样佘赛花反而不忍心了,看来也是典型的吃软不吃硬、口嫌体直老母亲。

于是她决定还是放他回去,理由是:如果我杀了他,也就是敌国的驸马,那就是给两国增加新的仇恨。尤其我的亲孙子以后会跟我们反目成仇,到时候又要打仗。我们的目的是和平,是反战,所以我得放他回去。

本我:这可是我最心爱的小儿子啊!而且他还娶媳妇生孩子了!

自我:作为母亲我想保护她,可作为元帅我应该惩罚投敌叛国的人。

超我:不行我得让朝廷发落他,干脆我亲手杀了他。→ 不,我应该为了两国不再产生新的仇恨而放了他。

说实话,看到这个画面时,我好想把这个大哥的头换成杨帆老师,师生cp太好磕了

太牛了,太牛了,这个逻辑太牛了,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华章,又符合现代性。以前看到最喜欢的新编戏《扈三娘与王英》《狸猫换太子》《知己》也都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好看。

现代性≠现代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诗文中同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超越古今时空与阶级的。

但很多新编戏认为用现代出现的人物、故事、想法、表现手法,就可以叫新编戏了,真蠢。

今年看过的几个新编戏,要么是对传统折子戏的简单拼接,让我看睡着两次,整部戏充满了“没有必要”。要么根本不是守正创新,而是另起炉灶,这部戏也参加了京剧节,我心想,要是外国人第一次看京剧看得就是这个可咋整。

因为东盟艺术中心的剧场就在成都大学艺术学院里,保安说这个学院有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那晚《巾帼英杰》就来了好多外国人。我一直认为第一次看戏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说,要是一开始就被误导可咋整。

像宋叶第一次看戏是杨帆老师的《杨排风》,所以她想来看闫巍老师的戏。边看边说能理解为啥乾隆皇帝爱看戏了,又好看、又好听,还是真人站在面前给你演。回家就开始搜闫巍老师的《泗州城》《扈家庄》,赵团的《状元媒》。

而且戏好看才能看得不累,我俩都感觉像是在看电视剧,而且是真人在面前演。就像我上语文课总觉得时间太快,数学课总想着咋还不下课。

宋叶说我看戏时身体前倾、目光如炬,像上课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最后谢幕也没有大排场,没有按角色重要程度一波波出来,没有主演恨不得左中右各谢一次,就是平常演完传统戏那样大家一起鞠躬。这个真的好棒,不然就像我导师吐槽我的一样,论文不咋样,致谢倒是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终于写完了,希望我的观后感配得上各位优秀艺术家们的演出。

2023.01.20 成都观演
01.22  完稿

猜你喜欢

国家京剧院发布2024年重点创排演出计划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介绍,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在秉承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三并举”剧目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改编经典名著、经典名剧的“两改”思路,遵循艺术规律,尊重本体法则,以剧目创排实现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优秀作品回馈人民期待,陆续创排移植改编京剧《五女拜寿》、现代京剧《主角》、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复排《西厢记》《奇冤报》《谢瑶环》等经典剧目。...
为了圆满完成好首次个人专场演出,王泳智作了精心筹划,选取了《望江亭》和《状元媒》,这两部最具张派艺术特色的传世之作,作为汇报演出剧目。这两出戏作为张君秋先生的扛鼎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唱做繁重,极为考验学演者的表演功底和艺术能力。...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创排的最后一部作品,体现了梅兰芳先生炉火纯青、臻于化境的表演艺术,是后辈演员们争相学演的经典之作。...
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说:“今天和观众朋友们欢聚一堂,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雄安,记得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看到雄安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愿意走进雄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京剧艺术,在这里为大家歌唱,用我们的艺术来讴歌这些辛勤奉献的新区建设者。”...

京剧传承丨经典再现,铿锵京韵代代传!

毕小洋,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老旦,现为中国京剧院二团主要演员。师从王玉敏,王晶华,杨韵青,赵葆秀等。擅演剧目《赤桑镇》《李逵探母》《遇皇后》《打龙袍》《罢宴》《杨门女将》及现代京剧《红灯记》等。...
梅派经典《凤还巢》《凤还巢》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代表作,是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而成的一部机趣巧妙、清新典雅的轻喜剧,为梅派中少有的喜剧作品。全剧情节巧妙、节奏轻快、诙谐幽默,既有生活真实的意趣,又饱含艺术加工的美感,其中大段唱腔历经岁月洗礼,广为流传。...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援,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等到场观演。西城区文化顾问、西城区总工会原主席,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名誉会长许立仁特别为此次演出精心绘制画作,并赠与青年演员,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场演出由北辰区文化馆馆办京剧团队倾情演绎,演员们将用精致的扮相、华美的服饰、悠扬的唱腔展现京剧独有的魅力,为戏迷朋友们带来精彩纷呈的国粹盛宴,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