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纪念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将出版

时间:2022-05-19 10:52:57 阅读: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2年5月18日,《良辰美景——纪念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已完成全部编校工作,即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21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年份,同年,昆曲艺术也迎来了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建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从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创建,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文化热点,再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艺术的每一个历史节点无不折射着现代中国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脉交相辉映、递相融汇的踪迹。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田青先生倡导在故宫畅音阁戏台举办“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昆曲纪念展演(由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在全国政协文史馆举办“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座谈会”(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这些活动对于充分认识二十年间昆曲艺术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规律,均有良好的作用。

《良辰美景——纪念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的编撰和出版,即是其中一项学术工作。该项工作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作为主要学术支持,试图通过对全国昆曲传承机构和群体的数据考察,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归纳述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展示20年来昆曲艺术在传承、保护、发展领域的成就经验和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基于对昆曲发展历史和艺术规律的把握,全书按照专业院团传承、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社团机构、学术研究和昆曲大事记六个板块,梳理昆曲在国家和省市层面的存续发展。

该书由田青、王馗整体统筹,确立提纲体例;由苏秦、郑雷、刘静、张静、柯凡、陈均、郭比多等专家学者提出资料普查规范,并撰写专题综述报告;由周璐璐和相关专家联络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永嘉昆剧团(永嘉昆曲传习所)、昆山当代昆剧院等院团和相关社团填报相关资料,同时约请华玮、蔡欣欣等学者负责港台地区昆曲信息的收集和综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音乐学的部分师生,包括马贞维、王金武、尹丹琦、李梦希、陈伟岸、孟俊峰、胡晶、都本玲、曹颖、韩雨晴、翟风俭等参与了资料校对。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叶茹飞、赵月、廖小芳、丰雪飞、郑鸣等多位编辑在王红总编辑的组织领导下参与了该书的编校工作。

该书获得了全国昆曲传承、研究、推广的机构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完成了20年来昆曲发展基本数据的整理和梳理,全面总结了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的工作成就。





两个“5·18”,两个一百年

——纪念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

田青

2001年的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申报的“昆曲艺术”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全国加在一起不到千人、自嘲为“八百壮士”的昆剧专业工作者欢呼雀跃的同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却不知“昆曲艺术”为何物,更不知道这个拗口的外来新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20年后的今天,大量昆剧优秀传统剧目被不断挖掘、精心整理、光耀舞台,一些新创剧目开拓题材、反复打磨、勇于实践,出现了昆曲艺术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繁盛景象,这个古老的、曾经濒临消亡的高雅艺术形式,居然在当今社会成为时尚,成为许多青年人追捧的对象,甚至被城市“白领”们自嘲为“新四大俗”——听昆曲、学古琴、练瑜伽、喝普洱”之一,以致在“时尚圈”中形成不从众随俗,就被视为落伍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昆曲艺术成功入选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逐渐形成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高度关注,使非遗保护成为21世纪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得民心、成效最为显著的文化事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年前的“5·18”,是一个大潮奔涌的潮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召唤,是一个让全社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功之后驻足回眸、开始与祖先对话、与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精神财富重新“无缝衔接”的契机。似乎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保护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只是政府、文化界及少数从业者关注的事,但此后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却使这件关系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大事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席卷神州大地、万众同心、上下协同、自觉自愿的文化运动。

有趣的是,20世纪的1956年,也是5月18日,人民日报以“社论”的规格发表了一篇意义深远的文章《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以昆剧《十五贯》创作与公演的成功为例,批评了那种认为“昆曲的命运是注定要湮没的”的悲观论调,提醒这些“现代的过于执们”看到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国的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看到我国的戏曲工作者蓬勃旺盛的创造力和无尽的才华,指出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和广阔前景。社论以清晰准确的语言强调:“昆曲《十五贯》的丰富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优异成就。正如周恩来总理昨天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十五贯》不仅使古典的昆剧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良好的榜样。”就是在这个“5·18”的前一天,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十五贯》的创作者和演员时把昆曲比喻为一朵幽谷中的“兰花”。

社论发表之后,根据周恩来指示精神,上海文艺界筹办的“南北昆曲会演”活动于1956年11月在上海举行。北昆老艺人韩世昌等四十余人赴沪与南昆俞振飞及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会演中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与探讨。1957年6月,全国政协文化组两次召开“昆曲座谈会”,由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会议,出席座谈会的俞平伯等知名学者、专家就如何继承与发展昆曲艺术等问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由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规定剧院的方针是:“继承与发展昆曲艺术。以演出为主,并结合演出进行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条件许可时并进行革新的尝试。”剧院建院初期的三大任务是:“演出、培养继承人和进行整理研究工作”。在成立大会上,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恩来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继承与革新昆曲艺术的辩证关系。周扬、欧阳予倩、田汉、梅兰芳、程砚秋及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四百余人到会祝贺,一出戏真正“救活了”一个剧种,让这个在前清“花雅之争”中被蓬勃兴起的“乱弹”打败、被西皮二黄梆子腔“挤”下舞台中央的“百戏之师”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活”了过来。也正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昆曲艺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活”了下来,才可能有21世纪全世界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之际昆曲艺术的发展与辉煌。

假如说两个“5·18”是一种难得的巧合或冥冥之中的“天意”的话,那么,两个100年,则是实实在在让昆曲艺术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保证。第一个100年,当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从1921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不但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满目疮痍、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中国,使近代受尽了列强欺侮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而且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让中国人民一步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梦想,让昔日的“东亚病夫”以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我国的经济建设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和广度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之后,党中央和政府又适时提出了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明确指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在积极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有关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之后,于2011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一个全世界最庞大、独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通过县、市、省、国家四级名录及与其配套的四级“传承人”名录的评审公布,使包括昆曲艺术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机会。这100年,其实是中华民族从自信到自卑,又从自卑重新找回自信,努力自强的100年;是中国人经历了自己讨伐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切学习西方,到逐渐强大,终于强大到不但可以面对一切外部的艰难险阻,而且可以自我纠错、调整道路的100年。在这100年的开始阶段,几乎所有中国的先进人物和现代政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都曾经把传统文化当成中国国弱民贫,被列强欺侮的原因,一时间,“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成了大部分精英知识分子的共识,对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采取打翻在地的态度。发展到“文革”中,不仅要打翻在地,还要“再踏上一万只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人才彻底改变了20世纪初弥漫整个中国社会的激进的、错误的文化观,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和坚实基础,而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中的首要之义和必经之路。

还有一个100年,则只与昆曲艺术有关,这就是在当代昆曲人心中无比神圣的“苏州昆剧传习所”。也是在1921年,当一群心怀中国与世界的革命者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讨论建党大计的时候,在苏州、上海,一群心仪中国传统文化、酷爱昆曲艺术的文人、曲家、实业家却在研讨如何保留住昆曲艺术这细若柔丝的一线血脉。这年秋天,大家集资在苏州桃花坞一个叫“五亩园”的地方开办了一所中国近代戏剧史上著名的民办戏剧教学机构——苏州昆剧传习所,聘请名师,召集一些出身贫苦的孩子,开始了一种兼有传统“科班”师徒授受方式和现代“学校”教育方式的昆曲教学。为了体现“薪火相传”的意义,这批学员的艺名中间均有一个“传”字,故被通称为“传”字辈演员,如周传瑛、王传淞等,他们没有辜负传习所创办人和老师们的厚望,没有辜负深藏在这个“传”字中的无数昆曲人的感情和期许,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昆剧艺术家,为昆曲艺术走过最艰难的时代保存了火种,积蓄了能量,当冰河解冻、春暖花开之时,才发挥了数百年昆曲人交付在他们身上的使命,光辉绽放、树桃培李,创造了今天昆曲艺术从未有过的辉煌。

今年,为了纪念这两个“5·18”,两个100年,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故宫畅音阁隆重举办“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北方昆曲剧院在这座100年来没有正式演出过的昔日皇家戏楼演出了《单刀会》《钟馗嫁妹》《牡丹亭》《长生殿》四出经典折子戏,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播出。5月18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还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合作,在全国政协京昆室举办了“纪念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学术研讨会”,数十名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回顾了这2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昆曲艺术所走过的复兴之路,大家从昆曲艺术的复兴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更坚定了文化自信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为了纪念这两个“5·18”,两个100年,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共同编辑了这本以资料为主,兼有综述的《良辰美景——纪念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目的是为昆曲艺术的明天留下一点今天的足印。我深信,昆曲艺术和所有承载着无数祖先智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努力下曲萦千载,光耀万年。

田青,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杨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先生入室弟子,专攻昆曲大武生。主演《陶然情》《爱无疆》《图雅雷玛》《飞夺泸定桥》《荣宝斋》《林徽因》《宋太祖千里送京娘》擅演传统剧目《夜奔》《单刀会》《千里送京娘》《别母乱箭》《夜巡》《义侠记》《华容道》《麒麟阁·三挡》等众多优秀剧目。...

昆山当代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争耀

张争耀,主攻巾生兼官生。师承石小梅、钱振荣、程敏、岳美缇,2018年独立制作了昆曲《幽闺记》获得了第二届京昆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出版了个人影像资料《幽闺记》。...
全本大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临川四梦汤显祖》《小孙屠》《义侠记》《九莲灯》《看钱奴》《我的浣纱记》,折子戏《宝剑记·夜奔》《桃花扇·沉江》《邯郸梦·云阳法场》《铁冠图·对刀步战、别母乱箭》《牧羊记·告雁、望乡》《西凉图·诈历城》《千里送京娘》等。...
4月12日晚,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戏剧晚会在澳门伦敦人楼兰宴会厅盛大开启,上海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钱瑜婷、张前仓带来昆剧《扈家庄》选段精彩表演,以英姿飒爽、利落矫健的对打武戏生动诠释昆曲魅力,赢得满堂喝彩。现场和幕后都有哪些值得纪念的精彩瞬间?让我们一睹为快!...
4月28日至5月4日全国八大昆剧院团将带来优秀剧目展演、折子戏演出、艺术赏析、90后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汇演、昆曲进商场等丰富的活动,是昆曲的艺术盛会!...
元杂剧《西厢记》以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美好主题。...
从《牡丹亭》《西厢记》到《孽海记·思凡》《宝剑记·夜奔》,从迤逦浪漫的爱情佳作到慷慨悲壮的英雄故事,双方一次次向北大学子展示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搭建起昆曲艺术与青年人的纽带桥梁,以昆腔昆调的水墨雅韵浸润莘莘学子,让古老的昆曲艺术在北大广结知音。如今,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已成为讲堂艺术活动中重要的校园文化品牌。...
张贝勒,师从蔡正仁、岳美缇、周世瑞、丛兆桓、马玉森、许凤山、汪世瑜、石小梅、周志刚、邵峥、李公律、萧润德、杨少春、叶金援等京昆名家。主演剧目《长生殿》《牡丹亭》《连环记》《琵琶记》《桃花扇》《铁冠图》《金雀记》《李清照》《断肠辞》《李香君》《罗浮梦》《画堂春》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