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昆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1周年
时间:2022-05-21 10:19:58 阅读: 次 作者:
“昆五代”联袂呈现南昆版《牡丹亭》,经典武戏独角戏《宝剑记·夜奔》,南昆特色代表性剧目《桃花扇》…… 5月14日至18日,朝天宫兰苑剧场内好一派锣鼓喧天、曲乐悠扬的热闹景象!
为纪念昆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1周年,江苏省昆剧院拿出自己的看家剧目、经典作品,新秀挑梁老将压台,允文允武唱念做打,连场演出博得阵阵彩。
听——600余岁昆曲正“年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 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一天对我们昆曲人来说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值得纪念。”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介绍,省昆每年都会策划相关演出活动,让600余岁的昆曲不断焕发新活力。
今年的系列演出,以经典剧目南昆版《牡丹亭》打头阵。“昆五代”新秀汤佳妮、李静阳、贺欣悦三位旦角分别饰演杜丽娘,柳梦梅则由尹湘含饰演。新生代们首次联袂完整演出,既体现出后辈对前辈师长的致敬,也传递了他们对昆曲“入遗”的美好祝愿。
“5月18日,昆曲成为非遗的正日子,我们安排了 省昆代表作《桃花扇》压轴,由我院第三代昆剧名家钱振荣、龚隐雷领衔主演。连续五天的演出安排,表达了我们昆曲人对这个纪念日以及对所有昆曲观众的满满诚意。”施夏明介绍,1987年,江苏省昆剧院著名编剧张弘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小梅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依据传承规律“捏”出了一折《桃花扇·题画》,一经上演便以其“修旧如旧”的风格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随后历经三十余年的打磨、延展,省昆三代艺术家梯队加入,才成就了如今被誉为“南昆孤本”的昆曲经典《桃花扇》。
《小商河》演出剧照
看——婉转水磨腔如何“飒”起来
铿锵有力的锣鼓,激昂高亢的曲牌,刀与剑在氍毹上舞动出的残影,漫天飞舞的花枪在空中交织成一张闪着寒光的网……从江南水乡走来的昆曲,可不只幽雅绵软的一面。当刀光剑影的武戏遇上原本细腻婉转的水磨腔,碰撞出的是火炽般的飒爽。
《宝剑记·夜奔》《扈家庄》《小商河》《盗仙草》…… 15日上演的专场演出精选经典武戏名段,唱念做打、精彩纷呈。其中《宝剑记·夜奔》是昆曲最经典的武戏独角戏,以林冲雪夜上梁山为主题,表演唱功吃重、身段繁复,技巧性要求极高,在剧界有着“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俗谚流传。此次由省昆第四代优秀青年演员杨阳演出的《夜奔》,得自省演艺集团总经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柯军亲传。在唱念上更为细腻,做表则着重突出人物内心矛盾,展现出典型的南昆审美风格。
由“昆曲第一戏”《浣纱记》改编而来的原创经典《伯龙夜品》于16日晚登台。“这部戏既有原著精华的继承,又有新的情节创造。伍子胥的‘进’与范蠡‘退’的思辨,注入了更多现代人的思考,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剧中梁伯龙、范蠡扮演者柯军说。
《朱买臣休妻》演出剧照
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先生,曾因三折剧名带“梦”的经典折子戏独步天下,被世人雅称为“张三梦”。其中一梦,便是《烂柯山·痴梦》。 17日晚,由徐思佳、孙晶、钱伟、朱贤哲、计灵、张静芝等“昆四代”优秀青年演员担纲的《朱买臣休妻》经典再现。该剧以传统剧目《烂柯山》为蓝本,涵盖《逼休》《悔嫁》《痴梦》《泼水》四场。其中尤以《痴梦》最为常演,剧中崔氏虽以正旦应工,却不同于普通正旦,有许多大笑、大哭的表演,因此该角色还有“雌”大花脸之称。
承——“昆五代”青蓝相继未来可期
薪火不绝,生生不息。此次专场演出,昆曲新秀闪耀登场,文艺后浪奔涌而来。
江苏省昆剧院演员二团团长赵于涛表示,这次可谓是“昆五代”的全面亮相,不仅是台上演员,《牡丹亭》和武戏专场的乐队也是由第五代小将们担当。从“昆五代”的表演中,观众可以看出他们老师的影子,看到传承的力量。赵于涛介绍,疫情虽然阻断了演出,但是小演员每天的练功是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到周六早上8点半点名,之后半小时喊嗓子,接下来半小时练唱同场曲……“我们都希望‘昆五代’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伯龙夜品》中的西施和女儿红,《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桃花扇》中的李贞丽……在16日至18日的三天演出中,青年演员徐思佳一人分饰四角。如何将不同角色演出各自的特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一天换演一个角色是‘基本功’,不断地排练与打磨让我能够应对自如。”徐思佳说。
“《伯龙夜品》这部戏里,有张弘老师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也有柯军老师的,以后还会有我的。”青年演员杨阳表示,老师把这部戏传给了自己,就要长久地演下去。“我期待这次首演后,观众的反馈;也期待十年后、二十年后再演出时观众的反馈。对于演员也好,对于观众也好,即便是同一部剧目,在经过岁月的磨砺后,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扬——新媒体直播互动
让“百戏之祖”出彩更出圈
“终于等到兰苑开箱!”“视角太好了,忍不住多拍两张。”“连看两场‘昆五代’演出,‘小盆友’们生动明亮,像院子里盛放的石榴花一样。”……连续五天文武兼备、行当齐全的系列演出,“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百戏之祖”昆曲这株梨园幽兰,在故乡江河湖海、人文风光的日益滋养中,绽放出灼灼光华。
施夏明介绍,除了线下观演,此次纪念昆曲“入遗”21周年系列演出还通过哔哩哔哩网站“江苏省昆”官方账号、“水韵江苏”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三个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其中压轴大戏《桃花扇》在B站直播观看量超2600次。“随着时代变化,昆曲不再只拘泥于传统观赏模式,对非遗昆曲的最佳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光彩。‘云’上观演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将汲取线上线下的双重滋养,探索更多‘打开方式’,寻找更广阔的昆曲舞台。”
曾经“曲高和寡”的昆曲,近年来通过诸多新媒体互动形式“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不仅在传播上破阵出圈结硕果,也展现出观众尤其是“Z世代”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为世界级非遗,昆曲正拥抱新春天,“古老”亦“年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场演出后,兰苑周周演也将正式恢复。《雷峰塔·断桥》《风筝误·前亲》《孽海记·思凡》等经典剧目将陆续回归舞台,让广大戏迷观众过足“戏瘾”!
《伯龙夜品》演出剧照
为纪念昆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1周年,江苏省昆剧院拿出自己的看家剧目、经典作品,新秀挑梁老将压台,允文允武唱念做打,连场演出博得阵阵彩。
听——600余岁昆曲正“年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 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一天对我们昆曲人来说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值得纪念。”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介绍,省昆每年都会策划相关演出活动,让600余岁的昆曲不断焕发新活力。
今年的系列演出,以经典剧目南昆版《牡丹亭》打头阵。“昆五代”新秀汤佳妮、李静阳、贺欣悦三位旦角分别饰演杜丽娘,柳梦梅则由尹湘含饰演。新生代们首次联袂完整演出,既体现出后辈对前辈师长的致敬,也传递了他们对昆曲“入遗”的美好祝愿。
“5月18日,昆曲成为非遗的正日子,我们安排了 省昆代表作《桃花扇》压轴,由我院第三代昆剧名家钱振荣、龚隐雷领衔主演。连续五天的演出安排,表达了我们昆曲人对这个纪念日以及对所有昆曲观众的满满诚意。”施夏明介绍,1987年,江苏省昆剧院著名编剧张弘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小梅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依据传承规律“捏”出了一折《桃花扇·题画》,一经上演便以其“修旧如旧”的风格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随后历经三十余年的打磨、延展,省昆三代艺术家梯队加入,才成就了如今被誉为“南昆孤本”的昆曲经典《桃花扇》。

看——婉转水磨腔如何“飒”起来
铿锵有力的锣鼓,激昂高亢的曲牌,刀与剑在氍毹上舞动出的残影,漫天飞舞的花枪在空中交织成一张闪着寒光的网……从江南水乡走来的昆曲,可不只幽雅绵软的一面。当刀光剑影的武戏遇上原本细腻婉转的水磨腔,碰撞出的是火炽般的飒爽。
《宝剑记·夜奔》《扈家庄》《小商河》《盗仙草》…… 15日上演的专场演出精选经典武戏名段,唱念做打、精彩纷呈。其中《宝剑记·夜奔》是昆曲最经典的武戏独角戏,以林冲雪夜上梁山为主题,表演唱功吃重、身段繁复,技巧性要求极高,在剧界有着“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俗谚流传。此次由省昆第四代优秀青年演员杨阳演出的《夜奔》,得自省演艺集团总经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柯军亲传。在唱念上更为细腻,做表则着重突出人物内心矛盾,展现出典型的南昆审美风格。
由“昆曲第一戏”《浣纱记》改编而来的原创经典《伯龙夜品》于16日晚登台。“这部戏既有原著精华的继承,又有新的情节创造。伍子胥的‘进’与范蠡‘退’的思辨,注入了更多现代人的思考,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剧中梁伯龙、范蠡扮演者柯军说。

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先生,曾因三折剧名带“梦”的经典折子戏独步天下,被世人雅称为“张三梦”。其中一梦,便是《烂柯山·痴梦》。 17日晚,由徐思佳、孙晶、钱伟、朱贤哲、计灵、张静芝等“昆四代”优秀青年演员担纲的《朱买臣休妻》经典再现。该剧以传统剧目《烂柯山》为蓝本,涵盖《逼休》《悔嫁》《痴梦》《泼水》四场。其中尤以《痴梦》最为常演,剧中崔氏虽以正旦应工,却不同于普通正旦,有许多大笑、大哭的表演,因此该角色还有“雌”大花脸之称。
承——“昆五代”青蓝相继未来可期
薪火不绝,生生不息。此次专场演出,昆曲新秀闪耀登场,文艺后浪奔涌而来。
江苏省昆剧院演员二团团长赵于涛表示,这次可谓是“昆五代”的全面亮相,不仅是台上演员,《牡丹亭》和武戏专场的乐队也是由第五代小将们担当。从“昆五代”的表演中,观众可以看出他们老师的影子,看到传承的力量。赵于涛介绍,疫情虽然阻断了演出,但是小演员每天的练功是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到周六早上8点半点名,之后半小时喊嗓子,接下来半小时练唱同场曲……“我们都希望‘昆五代’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伯龙夜品》中的西施和女儿红,《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桃花扇》中的李贞丽……在16日至18日的三天演出中,青年演员徐思佳一人分饰四角。如何将不同角色演出各自的特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一天换演一个角色是‘基本功’,不断地排练与打磨让我能够应对自如。”徐思佳说。
“《伯龙夜品》这部戏里,有张弘老师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也有柯军老师的,以后还会有我的。”青年演员杨阳表示,老师把这部戏传给了自己,就要长久地演下去。“我期待这次首演后,观众的反馈;也期待十年后、二十年后再演出时观众的反馈。对于演员也好,对于观众也好,即便是同一部剧目,在经过岁月的磨砺后,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扬——新媒体直播互动
让“百戏之祖”出彩更出圈
“终于等到兰苑开箱!”“视角太好了,忍不住多拍两张。”“连看两场‘昆五代’演出,‘小盆友’们生动明亮,像院子里盛放的石榴花一样。”……连续五天文武兼备、行当齐全的系列演出,“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百戏之祖”昆曲这株梨园幽兰,在故乡江河湖海、人文风光的日益滋养中,绽放出灼灼光华。
施夏明介绍,除了线下观演,此次纪念昆曲“入遗”21周年系列演出还通过哔哩哔哩网站“江苏省昆”官方账号、“水韵江苏”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三个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其中压轴大戏《桃花扇》在B站直播观看量超2600次。“随着时代变化,昆曲不再只拘泥于传统观赏模式,对非遗昆曲的最佳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光彩。‘云’上观演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将汲取线上线下的双重滋养,探索更多‘打开方式’,寻找更广阔的昆曲舞台。”
曾经“曲高和寡”的昆曲,近年来通过诸多新媒体互动形式“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不仅在传播上破阵出圈结硕果,也展现出观众尤其是“Z世代”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为世界级非遗,昆曲正拥抱新春天,“古老”亦“年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场演出后,兰苑周周演也将正式恢复。《雷峰塔·断桥》《风筝误·前亲》《孽海记·思凡》等经典剧目将陆续回归舞台,让广大戏迷观众过足“戏瘾”!

猜你喜欢
《邯郸记》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九年创造的最后一部传奇作品,同时也是“临川四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一“梦”。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讲述了吕洞宾为度化卢生,赠其一枕,使卢生在梦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看破红尘的故事。...
2月27日(周四)19:30,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白蛇传》...
休闲方式特多,环保入心入脑。新春竹报平安,如意吉星高照。...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