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浣纱记》
时间:2022-10-24 14:56:14 阅读: 次 作者:陆广飞
谈及昆曲剧本,人们会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浣纱记》,这部被称为开启传奇时代的作品即出自明代著名曲家梁辰鱼之手。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因剧中范蠡与西施初会时,西施浣纱于若耶河畔,二人以细纱定情,分离时各执一半,团聚时又以纱合而得名。
故事本于《史记》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在这些基础上另汲取了民间有关西施的传说并略加增饰敷演而成。
全剧共四十五出,现存有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国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武林阳春堂刻本、明万历间金陵文林阁刻本、《六十种曲》本和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等版本。
戏剧叙述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乘舟赴山阴闲游,在若耶溪畔看见一浣纱美女,此女名施夷光,因祖居步萝西村,故名西施。范蠡与西施一见钟情,两人以细纱为定情信物,约定日后迎娶。
适逢吴越争战,越王勾践战败被围,范蠡用计派文种为使者以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嚭,托为请降。吴王不听伍员劝谏,退兵接受越国降服。越王勾践夫妇及范蠡被拘于吴国石室中牧马,受尽艰辛,后被赦归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计行事,意欲以女乐迷惑吴王,进而灭亡吴国。为实现灭吴大计,范蠡亲自到西施家中劝其赴吴,待西施应允后遂接西施到越王官中,教其歌舞,俟其艺成,亲自把西施献给吴王。
吴王不顾伍员再次进谏,接纳西施,从此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其间伍员因多次劝谏吴王而被逼自杀。不久吴王大举讨伐齐国,仅留下太子及老弱之兵守城。越王勾践趁机侵吴,大败吴国并擒住太子。吴王遣人议和,越王不允。
范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迫使吴王自杀。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而去。
剧作歌颂了越王勾践的坚忍顽强及范鑫、文种的舍身尽忠,批判了吴王夫差的骄奢昏庸,这样的作品主题在当时无疑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但作品突出的成就则在语言方面,《浣纱记》的语言属于骈骊一派,但其曲文和说白均工整典雅,富有文采,与《香囊记》《玉玦记》等“掉书袋子”的做法颇为不同。有的曲词清新典雅,写景抒情均精致、优美,颇耐咀嚼。
在戏曲排场的合理调配方面,《浣纱记》也颇具独到之处。它突破了一般生旦戏双线交替的结构和排场方式,众多人物、不同场面以及许多事情穿插交替,围绕政治斗争的中心展开,从而使得戏剧场面显得开阔、宏大,戏剧排场也显得和谐、合理。
最为典型的是从《迎施》以下诸场次的排场,颇见作者匠心。结尾“泛湖”的情节处理,又突破了才子佳人欢会团圆的俗套,二人相从湖上,在“笑吴是何人越是谁”的感慨中遁迹烟波浩森之中,”任飘飘海北天西“,别有一番意趣。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因剧中范蠡与西施初会时,西施浣纱于若耶河畔,二人以细纱定情,分离时各执一半,团聚时又以纱合而得名。
故事本于《史记》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在这些基础上另汲取了民间有关西施的传说并略加增饰敷演而成。
全剧共四十五出,现存有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国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武林阳春堂刻本、明万历间金陵文林阁刻本、《六十种曲》本和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等版本。
戏剧叙述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乘舟赴山阴闲游,在若耶溪畔看见一浣纱美女,此女名施夷光,因祖居步萝西村,故名西施。范蠡与西施一见钟情,两人以细纱为定情信物,约定日后迎娶。
适逢吴越争战,越王勾践战败被围,范蠡用计派文种为使者以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嚭,托为请降。吴王不听伍员劝谏,退兵接受越国降服。越王勾践夫妇及范蠡被拘于吴国石室中牧马,受尽艰辛,后被赦归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计行事,意欲以女乐迷惑吴王,进而灭亡吴国。为实现灭吴大计,范蠡亲自到西施家中劝其赴吴,待西施应允后遂接西施到越王官中,教其歌舞,俟其艺成,亲自把西施献给吴王。
吴王不顾伍员再次进谏,接纳西施,从此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其间伍员因多次劝谏吴王而被逼自杀。不久吴王大举讨伐齐国,仅留下太子及老弱之兵守城。越王勾践趁机侵吴,大败吴国并擒住太子。吴王遣人议和,越王不允。
范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迫使吴王自杀。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而去。

剧作歌颂了越王勾践的坚忍顽强及范鑫、文种的舍身尽忠,批判了吴王夫差的骄奢昏庸,这样的作品主题在当时无疑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但作品突出的成就则在语言方面,《浣纱记》的语言属于骈骊一派,但其曲文和说白均工整典雅,富有文采,与《香囊记》《玉玦记》等“掉书袋子”的做法颇为不同。有的曲词清新典雅,写景抒情均精致、优美,颇耐咀嚼。
在戏曲排场的合理调配方面,《浣纱记》也颇具独到之处。它突破了一般生旦戏双线交替的结构和排场方式,众多人物、不同场面以及许多事情穿插交替,围绕政治斗争的中心展开,从而使得戏剧场面显得开阔、宏大,戏剧排场也显得和谐、合理。
最为典型的是从《迎施》以下诸场次的排场,颇见作者匠心。结尾“泛湖”的情节处理,又突破了才子佳人欢会团圆的俗套,二人相从湖上,在“笑吴是何人越是谁”的感慨中遁迹烟波浩森之中,”任飘飘海北天西“,别有一番意趣。

音律的整饬优美是《浣纱记》的另一优长。有记载说传奇作品中,其他作品海盐弟子均可以改调歌之,但《浣纱记》却不能。
《浣纱记》的成就历来为学者所称赏。吕天成《曲品》列为“上之中”,李贽曾称赞说:“《浣纱》尚矣!匪独工而已,且入自然之境,断称作手无疑。”(《李卓吾评传奇五种》总评)
近代曲家吴梅则曾以为它是明代传奇中仅次于“四梦”的优秀作品。梁辰鱼也因此剧而颇享盛名,当时王世贞就有“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的诗句。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也记载当时的“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足见《浣纱记》和染辰鱼在当时的巨大影响。
但作品的缺陷也很显然。如吕天成就曾批评它“第恨不谨严,事迹多,必当一删耳”。后世学者也有人指出其结构略嫌松散的弊端。
《浣纱记》的成就历来为学者所称赏。吕天成《曲品》列为“上之中”,李贽曾称赞说:“《浣纱》尚矣!匪独工而已,且入自然之境,断称作手无疑。”(《李卓吾评传奇五种》总评)
近代曲家吴梅则曾以为它是明代传奇中仅次于“四梦”的优秀作品。梁辰鱼也因此剧而颇享盛名,当时王世贞就有“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的诗句。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也记载当时的“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也”。足见《浣纱记》和染辰鱼在当时的巨大影响。
但作品的缺陷也很显然。如吕天成就曾批评它“第恨不谨严,事迹多,必当一删耳”。后世学者也有人指出其结构略嫌松散的弊端。

《寄子》为《浣纱记 》原本第二十六出。叙述伍员预料吴国不久将要亡国,便将儿子寄托齐国友人鲍牧家中,自己则准备以身报国。
后世的昆剧演出中,基本采用剧本曲词,说白则加以改动。
剧中人伍员由老外应工,伍封(伍员之子)为作旦(原剧本为小末),鲍牧为末。本场中末为配角,主要是外和作旦的表演,而尤以伍封的表演为重。
此出剧本内容十分简洁,曲词也不多,但多年以来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是剧中颇能感人的场次之一。
后世的昆剧演出中,基本采用剧本曲词,说白则加以改动。
剧中人伍员由老外应工,伍封(伍员之子)为作旦(原剧本为小末),鲍牧为末。本场中末为配角,主要是外和作旦的表演,而尤以伍封的表演为重。
此出剧本内容十分简洁,曲词也不多,但多年以来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是剧中颇能感人的场次之一。

心灰意冷的伍员失望之余离乡寄子,一曲[意难忘]萦带出悲凉、凄怆的气氛,而伍封不明就里,经伍员说明,于是感情顿起波澜。剧中[胜如花]套曲的对唱合唱,父子两人一问一应,即景抒情,国破在即,家亡不免的悲怆无奈禁不住扑面而来。
除了感人的曲词,舞台演出中伍封的”做“,也颇具打动人心的力量。随着”寄子“真相的逐渐清晰,伍封的悲伤也逐渐加重,表演上表现为演员的昏厥。
一父一子,一去一留,生离死别的惨痛在演员的唱、做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本出极富感染力。
除了感人的曲词,舞台演出中伍封的”做“,也颇具打动人心的力量。随着”寄子“真相的逐渐清晰,伍封的悲伤也逐渐加重,表演上表现为演员的昏厥。
一父一子,一去一留,生离死别的惨痛在演员的唱、做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本出极富感染力。
猜你喜欢
《邯郸记》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九年创造的最后一部传奇作品,同时也是“临川四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一“梦”。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讲述了吕洞宾为度化卢生,赠其一枕,使卢生在梦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看破红尘的故事。...
2月27日(周四)19:30,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白蛇传》...
休闲方式特多,环保入心入脑。新春竹报平安,如意吉星高照。...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