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戏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

时间:2025-07-17 13:28:24 阅读:
编者按

7月12日晚,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张婷婷教授与邓黛副教授的带领下,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戏曲院团自媒体开发运营与创意传播人才培训”部分学员及项目工作人员赴上海大剧院观摩了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

演出结束,学员与师生有感而发,撰写微戏评。现精选部分学员与上大师生微戏评,萃集于本期公众号。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kunqu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曲</a>游园惊梦
邓黛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戏曲学副教授


昆曲的传播史上,《牡丹亭》绝对是演出次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剧目,如何将这一古老而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演出新意,实在是一个难题。此前我们专业已多次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并撰写过相关剧评,此次来沪公演的北昆“宫廷”版《游园·惊梦》是我们目前所看过所有版本中最有特色的一版,也是令人印象最深,注定引起最多热议的一版。

首先是剧本的裁剪,此版在《惊梦》之后直接联缀《冥判》《拾画叫画》《幽媾》,然后杜丽娘从梦中惊醒,由此形成一生一死双梦对照,我觉得这种剪裁设定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这令人联想到金圣叹对北曲《西厢记》的裁改,他将《西厢记》限定在《草桥惊梦》之时便戛然而止,这实际上是金圣叹所做的一个伟大的探索和创举,是对传统的“团圆之趣”审美的颠覆,这种对人生梦境般的虚无性的探讨,是金圣叹在他那个时代所做的现代性主题的前驱探索,也开启了后来《红楼梦》对“梦”主题的进一步探索,而宫廷版《游园惊梦》又是编剧在当下对金圣叹裁改的呼应与致敬,是对浮生若梦主题的一再喟叹,也因此整部剧的氛围都是围绕着“梦”而营造的,这里就又要谈到这个版本视听呈现上的特色。

此版《游园·惊梦》在舞美灯光的设计上也是突出缥缈虚无的梦境主题,而演员的妆造则迥异于传统版本。据此前的访谈报道,杜丽娘的形象设计是参考了清代宫廷演剧文献,我个人认为,杜丽娘的妆造服饰,再结合演员的身段、情态表演,虽然和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演法很不一样,但也确实非常贴合清代美术作品中对于“病娇”女性形象的推崇和夸张化的表现,邵天帅老师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种“病梅”式的体态,其若悲若喜、似笑似嗔的面部神情也传递出一种朦胧如梦的感觉,确实像是从古本绣像中走出来的病娇美人。不过我个人认为,《幽媾》部分男女演员的服饰,还是可以再改进一下。为了贴合生死边缘、魂可虚情的主题,男女角色的服饰设计成黑色底色,我认为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戏服上精美的手工绣花铺的过满,过于繁琐,缺少留白,这就使得服饰在大舞台上的呈现并不尽如人意,本来细节上看十分精美,然而远远地看上去却如同田园小碎花,还不如十二花神中的小生的衣冠,实在是有点可惜。

而此剧最令我感兴趣的其实还是对《堆花》传统演法的恢复。从明末开始伶人便在《惊梦》一折中加入十二花神的戏份,至清代则发展成增加四五支南曲和一支北曲,由十二花神身着绚丽戏服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好看,适合节庆演出,被称为“俗增”本。梅兰芳先生在民国时期演出《惊梦》,就曾邀请传字辈昆剧艺人扮演十二花神。一般而言十二花神分别为:正月梅花,小生扮柳梦梅;二月杏花,五旦扮杜丽娘;三月桃花,老生扮梅延照;四月蔷薇花(按张允和先生说法则是牡丹花),刺旦扮杨玉环;五月石榴花,净扮钟馗;六月荷花,作旦扮西施;七月凤仙花,丑扮石崇;八月桂花,六旦扮貂蝉;九月菊花,副扮陶渊明;十月芙蓉花,正旦扮王昭君;十一月水仙花,外扮杨老令公;十二月腊梅花,老旦扮佘太君。而且十二花神是生旦成对出现,以喻示夫妻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意。建国之后,《堆花》改为由年轻姑娘扮演成统一装束的十二小花神,此次“宫廷版”演出恢复了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十二花神的旧俗,同时还依照“俗增”演法,在大花神身边安排了一个闰月小花神(按张允和先生说法,闰月神当作咬脐郎装扮),并恢复了几支俗增曲,音乐十分动听,花神既有集体顶礼膜拜的表演,也有成双成对的身段展示,场面十分好看,而且在氤氲朦胧的布景中进行表演,更加突出了“如梦”主题,是整部戏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kunqu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曲</a>游园惊梦
杨阳
重庆市川剧院乐团首席


作为一名川剧人,我一直沉浸在川剧那热烈激昂、充满烟火气的世界里。7月12号,是我第一次走进上海大剧院,观看北方昆剧院的《游园惊梦》。也正是这场演出,为我开启了跨剧种的奇妙邂逅。开场,舞台上三面旋转的“月亮门”和纱幕构建的极简美学空间,一下就吸引了我。朦胧的灯光、勾勒出园林曲径的几何线条,太美太加分了!我迅速地看了舞美灯光的主创人,刘科栋,任东升。果然是强强联合出精品,我们重庆市川剧院最新编排的川剧《巴蔓子将军》中的舞美灯光,也是出自两位老师之手。

好多年前看过邵天帅老师的采访节目,今天第一次看到邵老师饰演的杜丽娘,每一个眼神流转、每一次水袖轻摆,都细腻地展现出杜丽娘的少女心事。她的唱腔柔美,灵巧让我感受到昆曲唱腔独特韵味,这和川剧高腔的高亢嘹亮截然不同,却同样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王琛老师饰演的柳梦梅,潇洒俊逸,在舞台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把控得非常到位。与杜丽娘的对手戏默契十足,将这段爱情故事演绎得动人心弦。

剧中的音乐元素也是非常让人惊喜,作为一名戏曲院团的演奏员,每一次观演,我都会走到观众席第一排看看乐池,看看每个剧种与我们川剧乐队在配置上有些什么不同,找到音乐中的特点。北昆的乐队,堪称高配,笙箫钟磬配备齐全,饱含历史感音色的古老乐器与传统曲牌交织,悠远典雅。这与我们其他剧种的音乐有所不同,非常别致,让我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多元表达。那绣工精美的戏服,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昆曲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精神,一针一线都是对传统艺术的敬重与守护。

这场《游园·惊梦》,不仅是一次欣赏,更是一次学习,传统艺术虽风格各异,但各个剧种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就像本次《国家艺术基金戏曲院团自媒体开发运营与创意传播人才培训》班,来自全国三十位各戏曲院团的同仁聚在一起,目的就是更好地弘扬戏曲与传统文化,以敬畏之心,行传承之路。

杨志永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后


北方昆剧院宫廷风格版《游园·惊梦》剧情设计得比较巧妙,在本次版本中,杜丽娘的梦境被拉长,除了原作中的情节之外,还加入了“冥判”“拾叫画”“幽遘”等环节,而“寻梦”与“离魂”则用了虚写的方式。最后杜丽娘从梦中醒来,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样的处理,把原剧中杜丽娘因情生梦,慕色而亡变成了一场虚幻,从剧情来看,更像是回归到了南柯梦或者黄粱梦的表现方式。

因为作品紧扣“惊梦”这一主题,其它剧情也就相对简约,在以往《牡丹亭》演出本中,“冥判”一折相对热闹,胡判官与众小鬼的跳判动作配合着锣鼓点,在整部剧中起到了调剂冷热的作用。本次版本除了杜、柳之外,其他人物主要作为陪衬,因此也就删除了“跳判”的各种身段。“冥判”改为“审花”,胡判官居高临下俯视着花神与杜丽娘,突出一个“审”字,灯光与音乐也营造出了判官的威严与地府的阴暗氛围。本折设计虽然不同以往,但也限制了判官的表现,其丰富性打了折扣。

此次演出版还加入了一个“局外人”角色,在剧情转折处时常出现在舞台上,有时会站在花园门口看着里面发生的事情,略微突兀。十二花神像歌队一样反复出现,还为每月花神设计了唱段,其实于整体剧情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应该说,这些都是不太熨贴的地方。

张聪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从人物妆造上尽量恢复了当年宫廷演出的风味,形成了不同于今天的舞台装扮,带给观众较为新颖的艺术创造。对于剧情的改变也独具一格,没有按照《游园惊梦》《寻梦》《写真》《冥判》《拾画叫画》等传统叙事顺序,而是把《冥判》《拾画叫画》等放入到了杜丽娘的梦中,以梦始以梦终,但梦境终结后却是与柳梦梅真正的结合。正如剧中那句“一枕华胥,非因梦幻”,惊醒后的杜丽娘并不是只体验到了梦幻的欢娱,美好爱情也并非梦幻,而由虚入实,虚实相变,这种不重逻辑而呈现过程,又符合结果的方式,给传统的戏曲增添了一层魔幻,魔幻古典式的改编到底如何建构逻辑或许值得进一步思考。

李家珍
长治市武乡县立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宣传干事


我只能说,美轮美奂,每一秒都像一幅画。舞美令人惊艳,舞台以三面可移动的“月亮门”景片构建出不同的空间,配合灯光,又通过纱幕的升降和位移,将杜丽娘那静谧雅致的闺房,瑰丽梦幻的花园,阴森幽冷的地府等场景一一呈现,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十二花神的亮相是一大亮点,他们手持精致绝伦的“宝石花”法器,身着参照故宫文物复刻的服饰,从纹样到配色均考据严谨,在舞台上轻盈摇曳,不仅是对非遗工艺的极致展现,更是一场来自东方的视觉奇观,令人陶醉。判官也是一大亮点,出场就自带“哇塞”音效,观众席发出了阵阵惊叹,没想到戏曲舞台上也能看到吊威亚,还是吊在椅子上坐着演唱,危险系数极高,但他却能唱得沉稳而明亮,表演极具张力,为演员点赞!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kunqu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曲</a>游园惊梦
陈广生
武汉京剧院新媒体部负责人


大众耳熟能详的是汤显祖经典的名著《牡丹亭》,但北方昆曲剧院这次融合了非遗工艺、宫廷美学与现代舞美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确是首次观摩。

让我最深刻的是,舞美设计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三面旋转 “月亮门” 通过几何线条勾勒出园林曲径的空间韵律,七层纱幕在灯光投射下形成 “似隔非隔” 的朦胧意境,这种朦胧感与昆曲的水磨调十分契合。当十二位白衣花仙与八位黑衣舞者交错移动时,光影在纱幕上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层次,既保留了昆曲虚拟性的美学特质,又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强化了梦境与现实的叙事张力。

叙事以杜丽娘的 “梦境” 为脉络,串起 “寻梦”“离魂”“冥判”“幽媾” 等经典桥段。借舞台调度的巧思,将牡丹花亭、地府幽影与幻境奇景凝于一方戏台,让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恋,在古典意蕴与当代情怀的碰撞中,引发观众更深层的情感共鸣。北方昆曲剧院这种创新让我意识到,昆曲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消解。正如 “宝石花” 法器既坚守非遗技艺,又成为连接古今的视觉桥梁,启迪了当代创作者正以严谨的考据为根基,用现代剧场语言激活传统美学,让年轻观众在震撼中触摸文化根脉,这或许正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密码。

北方昆曲剧院《游园·惊梦》的演绎,为传统戏曲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时代答卷。场灯渐起,掌声雷动,才发觉:牡丹亭花开,昆曲又一春……

邵诗惠
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青年编剧


北方昆剧院的《游园·惊梦》脱胎于汤显祖原著,以“梦境”为核心进行时空重构与循环叙事。杜丽娘游园后便进入自己的梦境,这个梦对比原著更长,原著中某些现实剧情也被改编作者植入杜丽娘的梦境。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识、结合,梦中死去、进入地府,也是在梦中梦到柳梦梅拾到自己的写真,梦中还魂、与柳梦梅再度结合……杜丽娘惊醒后,发现一切都是梦:偶遇是梦、死去是梦、复生是梦……但只是一梦而已吗?剧末,花神奉上梦中写真,画作上分明写着自己的题诗和柳梦梅的和诗,这个梦分明不止是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一定会选择再次入梦,可再次入梦的杜丽娘已不再是单纯的怀春少女,她经历过生死、更懂得爱情珍贵。

杜丽娘在入梦与惊梦间循环往复,循环的时间线深化了情的力量,每一次循环,都让情更深一分,使这个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更加深邃的情感和现代哲思。

王成龙
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青年演员


7月12日晚上去上海大剧院观摩了北方昆曲剧院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进门前还琢磨呢,头回现场看昆曲,能看明白不?结果大幕一拉开,着实被舞台那股子巧思惊着了。

没搞太复杂的布景,就几扇能转的雕花门,配着几层薄薄的纱幔,灯光一换,忽明忽暗间,倒把园林的曲径通幽感给做出来了。杜丽娘是由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邵天帅老师饰演的,杜老师眼波一转全是少女的娇羞,甩水袖时衣袂飞起来像花瓣,唱“姹紫嫣红开遍”那嗓子,甜丝丝的也直往心里钻。王琛老师饰演的柳梦梅斯斯文文的,尤其是身段特别的美,看杜丽娘时眼里像盛着星光,满是藏不住的情意。

最绝的是十二花神上场,衣裳上绣着各色花,手里还拿着一枝花,迈着轻盈的台步缓缓走出来,配上那朦胧的舞台,跟从画里走出来似的,旁边有人忍不住“哇”了一声。这时候才算真切感受到,昆曲不愧是高雅的戏曲艺术,“百戏之师”的名头真不是吹的。传统的味儿混着新舞台的巧思,散场出来,脑子里还留着那股子雅致劲儿,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真有魔力。

刘天
黑龙江省京剧


北昆这版《游园惊梦》,实乃视听双绝的完美呈现。闭目聆听,曲调的婉转如丝竹绕梁,唱腔字头的清劲与字尾的缠绵交织,笛笙相和的韵律既能托出满园春色的灵动,也能浸透着凄凉,仅凭唱腔便足以让人不虚此行。

睁眼观看,舞台上的布景灯光运用精妙,切割灯具,沙幕,烟雾配合似的梦境惟妙惟肖,用灯光变化的手段展现开门,令人耳目一新,冥判吊威亚,花神和杜丽娘在台上用布景分开,形三维立体的空间与时空效果。把汤显祖的立体梦境空间展现得惟妙惟肖。杜丽娘的表演细腻水袖翻卷如流云,身段柔美,好像漂浮与地面的圆场尽显演员的功力;每一个身段都与唱词、念白严丝合缝,构成视听同频的美学意境。

声与形的浑然一体,恰是昆曲“歌舞并重”的精髓——闭目可品其韵,睁眼可观其神,传统艺术的全息魅力,尽显无遗。 可用三个字来总结——太美了。

谭奕玮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推广交流部副部长


北方昆曲剧院的《游园·惊梦》,是一场流光碎影的美学奇梦,是对东方美学的极致诠释。舞台上三面景片结合多块纱幕不断变换,完成了多次时空转换,演员穿梭其间,春光随之苏醒又凋零。尤其那一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清亮直抵人心深处。

散场时仍觉神魂颠倒,原来昆曲不必以知识为门槛,那细腻婉转的身段、如诉似泣的曲调自有一股摄人心魄的魔力。
 
武锦涛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一枕华胥,非因梦幻。”《游园惊梦》作为昆曲中经久不衰的作品,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版本,可以说是“大为震撼”。

最让我震撼之处即为该剧的舞美。一方面,整部剧的环境转场极具特色。从杜丽娘到后花园玩耍迈步而入,再到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再到”冥判”的阴曹地府,以及花神的暗中相助,整部剧的环境构造均通过舞台上几面有形的墙相互拼接—分离—拆除完成,可以说这几面墙具有很浓的环境塑造意义。

再让我震撼的是演员的实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北方昆曲剧院,但是却“开门红”。主演杜丽娘的扮演者邵天帅老师,柳梦梅的扮演者王琛老师,以及其他众多演员老师们,都很给力。本是抱着一个“看客”的态度来,但是却被老师们的实力所圈粉。总之,为北昆的《游园惊梦》点赞!

编辑丨武锦涛
图片丨北方昆曲剧院友情提供
排版丨安宁 杨子麟
审核丨张婷婷 廖亮 邓黛

猜你喜欢

从法国阿维尼翁到中国上海,北方昆曲剧院用两部风格迥异的佳作,传递出昆曲艺术的多样面貌与深厚生命力,亦以行动诠释新时代文化使命。...
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是以梦境为线索,深入挖掘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经典文本。...

北方昆曲剧院召开昆曲《游园·惊梦》新闻发布会

昆曲游园惊梦融合传统与现代、梦境与现实的昆曲力作,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如梦似幻的艺术盛宴。...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首先代表北方昆曲剧院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欢迎和敬意,并向现场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宾们介绍了昆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及载歌载舞的艺术特点。外宾们在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后,兴致勃勃地欣赏了《游园惊梦》一折。...

上海高校微戏评(上海大学篇)昆剧《西园记》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西园记》轻松幽默,舞台简约大气,轻喜剧风格赢得满堂喝彩,观众更被王恒涛饰演的张继华感染打动,撰写多篇微戏评。...
5月30日,胡维露载誉归来,将携昆剧《牡丹亭》登陆宛平剧院,作为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主办的“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剧目展演”舞台之一,为市民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回馈演出。...

庆祝沈世华先生从艺70周年昆曲传承演出

传世芳华《牡丹亭》正是兼具梅派神韵和昆曲的独特气质。在领衔主演——宇文若龙的眼中,梅兰芳先生是美的化身。这位温厚男儿追寻着梅兰芳先生的艺术足迹,潜心继承梅派京昆艺术。多年来,作为梅兰芳京昆艺术第三代传人,宇文不断揣摩和研究始祖梅兰芳大师的电影版《游园惊梦》,从中借鉴和汲取表演艺术精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