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新势力周至剧团:高广言
时间:2022-11-11 19:48:58 阅读: 次 作者:西安演艺集团
高广言,出生于1965年,陕西周至人。1978年考入周至县艺术学校,师承国家二级演员、须生名家高广杰,主工须生。1984年毕业后进入周至县剧团。1986年为了支援山区文化建设,调往汉中宁强县剧团,1996年调回周至县剧团工作至今。代表作品有《斩李广》《烙碗计》《大报仇》《双官诰》《清风亭》《七彩哈达》《苏武牧羊》《走雪》《放饭》等。
传承经典 赓续艺脉
庄重沉稳、技巧高超、唱念俱佳
他嗓音清亮有力,中音饱满,低音醇厚,表演张弛有度,能够将唱腔、表演和心理有效融合,准确的表达出角色情感,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在舞台上塑造过苏武、张元秀、太上老君、公孙忤臼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秦腔须生角色。
获得荣誉
*1989年获汉中首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1994年获陕西省红桃杯秦腔广播大赛二等奖
*1998年获陕西省秦腔优秀唱段选拔赛二等奖
*2008年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1年获陕西省第五届戏曲红梅大赛二等奖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躬身笃行
1965年,高广言出生于有“戏窝子”之称的陕西省周至县,他家境十分贫寒,自年幼起便时常衣食不继,童年时光里唯一的慰藉就是村里戏台子上的秦腔戏。
1979年,高广言14岁,为了实现儿时梦想,更为了摆脱贫困,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怀着对戏曲的满腔热爱进入周至县艺校学习。经济的拮据让高广言的学艺之路比同学们更加的艰难,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供高广言“背粮学艺”,他便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学校食堂帮厨,解决“吃饭”问题;父母拿不出学费供他继续学戏,他便央求老师让他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勤工俭学。
“文艺上山下乡其实是十分艰苦的,那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演员不仅要演,也要承担装台、运输等其他工作。记得有一次下乡演出,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箱子,上山时我脚下没踩稳,连人带箱子滚到了山坡底下,把同行的几位老师吓坏了,不断询问我还撑不撑得住。谁实话,摔得是真疼,但心里不知怎的总想起自己儿时站在村口期待有角儿来演戏的样子,就觉得还是得演,不想辜负大家。后来坚持演完了那场戏,看到台下老百姓们开心的样子,还有孩子们围过来好奇感兴趣的样子,就感觉再苦再累都值了!”高广言回忆道。
之后几年的时间,高广言的足迹遍布了陕西大大小小的村庄,秦腔慷慨豪迈的乐声越过山野间、田地里,回荡在大西北的天空中,积淀在三秦人的血脉中,也显露在老百姓弯起来的眉梢眼角上。
今年是高广言从艺生涯的第四十四年,四十余载春华秋实,四十余载风雨砥砺,岁月见证的不仅是高广言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是秦腔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的发展史。“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陈忠实先生这话,并不夸张。秦腔的韵味在一代又一代像高广言一样的戏曲人才的坚守中传承下来,在无数历史的沉淀中浸润过来,这腔调里有血有泪,这声韵里有苦有甜。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听秦腔、学秦腔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秦腔的传承和保护,秦腔后生的学习条件、从艺环境也越来越好,这是我特别开心看到的事情。我相信,未来的秦腔艺术一定会更广泛地走入人民生活,会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我也会发挥自己余生的能量,专注秦腔事业,为秦腔的守正创新贡献更多力量。”高广言说。
《赵氏孤儿》中饰公孙忤臼
传承经典 赓续艺脉

高广言在《天河配》中饰太上老君
庄重沉稳、技巧高超、唱念俱佳
他嗓音清亮有力,中音饱满,低音醇厚,表演张弛有度,能够将唱腔、表演和心理有效融合,准确的表达出角色情感,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在舞台上塑造过苏武、张元秀、太上老君、公孙忤臼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秦腔须生角色。
获得荣誉
*1989年获汉中首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1994年获陕西省红桃杯秦腔广播大赛二等奖
*1998年获陕西省秦腔优秀唱段选拔赛二等奖
*2008年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1年获陕西省第五届戏曲红梅大赛二等奖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

《苏武牧羊》中饰苏武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躬身笃行
1965年,高广言出生于有“戏窝子”之称的陕西省周至县,他家境十分贫寒,自年幼起便时常衣食不继,童年时光里唯一的慰藉就是村里戏台子上的秦腔戏。
1979年,高广言14岁,为了实现儿时梦想,更为了摆脱贫困,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怀着对戏曲的满腔热爱进入周至县艺校学习。经济的拮据让高广言的学艺之路比同学们更加的艰难,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供高广言“背粮学艺”,他便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学校食堂帮厨,解决“吃饭”问题;父母拿不出学费供他继续学戏,他便央求老师让他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勤工俭学。
“文艺上山下乡其实是十分艰苦的,那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演员不仅要演,也要承担装台、运输等其他工作。记得有一次下乡演出,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箱子,上山时我脚下没踩稳,连人带箱子滚到了山坡底下,把同行的几位老师吓坏了,不断询问我还撑不撑得住。谁实话,摔得是真疼,但心里不知怎的总想起自己儿时站在村口期待有角儿来演戏的样子,就觉得还是得演,不想辜负大家。后来坚持演完了那场戏,看到台下老百姓们开心的样子,还有孩子们围过来好奇感兴趣的样子,就感觉再苦再累都值了!”高广言回忆道。
之后几年的时间,高广言的足迹遍布了陕西大大小小的村庄,秦腔慷慨豪迈的乐声越过山野间、田地里,回荡在大西北的天空中,积淀在三秦人的血脉中,也显露在老百姓弯起来的眉梢眼角上。
今年是高广言从艺生涯的第四十四年,四十余载春华秋实,四十余载风雨砥砺,岁月见证的不仅是高广言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是秦腔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的发展史。“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陈忠实先生这话,并不夸张。秦腔的韵味在一代又一代像高广言一样的戏曲人才的坚守中传承下来,在无数历史的沉淀中浸润过来,这腔调里有血有泪,这声韵里有苦有甜。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听秦腔、学秦腔了,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秦腔的传承和保护,秦腔后生的学习条件、从艺环境也越来越好,这是我特别开心看到的事情。我相信,未来的秦腔艺术一定会更广泛地走入人民生活,会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我也会发挥自己余生的能量,专注秦腔事业,为秦腔的守正创新贡献更多力量。”高广言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繁荣发展中国文艺事业,必须依靠不断涌流的人才队伍。以高广言为代表的西演秦腔人才,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对秦腔艺术的追寻,对从艺初心的坚守,彰显出的是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守护传统文化根脉的决心和恒心。
猜你喜欢
秦腔折子戏《梁秋燕》《祝福》《盼子》《周仁回府》《三击掌》《藏舟》《游花园.表花》《洪湖赤卫队》选段、现代戏《红灯记》选段等16个经典剧目,轮番登场。现场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惟妙惟肖的经典秦腔表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秦腔戏迷驻足观看,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过足了“戏瘾”。小小的舞台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近千名老百姓享受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9月30日10点-12点,李晓峰,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党委书记兼团长...
本次活动由中共庄浪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主办,县文化馆、县紫荆文艺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本次活动由县紫荆文艺有限责任公司人员为现场观众带来《大升官》《香山寺还愿》《金沙滩》《铡美案》《葫芦峪》《窦娥冤》等经典剧目。...
9月22日-23日,“农信杯·梅花荟萃唱响平凉”戏曲演出在静宁县火热开展。静宁农商银行作为承办方之一,与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紧密衔接,开展广泛宣传,共同为静宁广大戏迷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9月5日,西演·青年团将于午场(14:00)为各位观众带来由青年新秀演员赵梓君、王星媛、陈媛、张洋、耿嘉隆、孙亚东等主演的秦腔经典剧目《杨门女将》。...
立秋仍暑天未凉,处暑节令寄希望。秋风送爽姗来迟,勿躁仿闻茉莉香。...
师承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琴,被誉为第九代“活周仁”的杨升娟,将于明、后两日(7.27/28),登陆西演SPACE·易俗大剧院,带来她的夺梅传统戏《周仁》!...
原创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以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耀梅为原型,讲述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村民李耀梅3年时间扎制25000多把扫帚,不仅还清了30万元治病欠款,还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的故事,塑造了这片瘠薄土地上在绝境中坚韧挺立、在重创中依然蓬勃向上的“攒劲”群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