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秦腔终不悔——记秦腔实力派表演者赵惠霞
时间:2023-02-22 12:43:02 阅读: 次 作者:陕西老年健康
“过去是我们娃的老师,又当过我们的村长,现在进城打拼,发了,我们是来寻他的。发大财了,扑哧扑哧的……”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的舞台上,伴着爽朗的笑声,赵惠霞扮演的旺春嫂上场了。高亢清亮的戏腔瞬间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目光。
赵惠霞的唱腔酣畅淋漓,表演形神兼备、细腻传神,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作为国家二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二团)演员,赵惠霞早已爱戏爱到骨子里。
戏台子旁有了戏曲梦
赵惠霞是听着秦腔长大的。1970年,赵惠霞出生在宝鸡市陈仓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每当农闲时节,地方剧团来到村里演出,乡亲们就会搬着凳子聚在一起看戏,这是赵惠霞对戏曲最早的记忆。
那时候,赵惠霞常常被村里戏台上的板胡声、梆子声、锣鼓声所吸引。在赵惠霞的记忆中,她总是趴在戏台子边听得入了神,念叨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站在台子上表演。就这样,赵惠霞的戏曲梦在戏台旁扎了根。
虽然不是生长在艺术世家,但赵惠霞却极具艺术天赋,因为嗓子好,10岁的时候,毫无表演经验的赵惠霞,用一首《东方红》通过了宝鸡市陈仓区戏校的招生考试。由此,她正式踏上戏曲之路。
考入戏校后,紧锣密鼓地学习与训练开始了。那个时候没有明确的行当区分,她就什么都学,什么都演。赵惠霞说,“那个时候,老师都夸我演什么像什么。”
既然唱戏,就得唱好。1984年,赵惠霞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受教于段林菊、郝彩凤、马友仙、蔡志诚、雷开元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那个时候,赵惠霞是同批进入研究院学生里年龄最小的,不到十四岁。
虽然年纪小,赵惠霞却从来不偷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成了她的每日功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39年中,她演遍了各类角色,也开始树立自己的表演风格。她以情动人以腔达意的演唱,把诸多鲜活生动的大小角色活灵活现呈现在舞台上。
“我酷爱秦腔。”每当赵惠霞被问到对秦腔的感情,她总是用“酷爱”来形容,“每天就想去单位排练唱戏,只要开始排练,就浑身都是劲儿。”
花旦转老旦 不变的是热爱
《西京故事》中的旺春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痛说革命家史》中的李奶奶,《法门寺》中的孙玉娇,《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梁秋燕》中的刘二嫂,《骄杨之恋》中的向振熙……赵惠霞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老旦形象。
其实赵惠霞并非老旦出身,在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后,她一直学习的是花旦,由于各种原因,婚后生完孩子,赵惠霞无法再演花旦。
赵惠霞陷入迷茫,不演花旦,演什么?舞台生涯要停止吗?改行,不可能,离开舞台,更不可能。后来团里的领导和老艺术家试着让她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她这才开始从花旦变成老旦。
行当的改变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赵惠霞回忆道,“那一段时间太迷茫了,台步和形态怎么都改不过来,经常练着练着我就开始抱头痛哭。”
但再多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一颗炽热的心。
赵惠霞开始每天安排专门的吊嗓、吐气、吞气等声腔基本功训练,坚持不间断地学唱、练唱。用手机录下自己的唱段,找出不足,从旋律音调到感情表达,再到咬字吐音,一点一滴改进。
除了日常的排练,赵惠霞在家里也不闲着。每天腿上绑着沙袋,对着镜子找感觉,四十天瘦了五十斤。在生活中,她也开始注意身边老年人的举止形态,一步步摸索着重新学习。
终于,赵惠霞重新找到了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状态。在扮演《祝福》中的祥林嫂时,一折《砍门槛》唱出了祥林嫂临死前最后一刻,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质疑。
高昂的唱腔,充沛的感情,准确的形象刻画赢得戏迷们的满堂彩。“祥林嫂这个时候是介于青衣和老旦之间,虽是中年人,但已经被岁月折磨得沧桑了许多。赵老师这唱腔,这扮相,这身段无可挑剔!”
为秦腔传承再添薪火
从艺四十年,赵惠霞演了很多戏,担纲主演时光彩夺目,扮演配角时生机盎然,这皆源于老前辈的指导和教诲。
“得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现在也想把所学所感教给下一代。”这几年,赵惠霞开始收自己的弟子,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有老师、有大学生,也有纹绣师。这些人工作不同,身份不同,相同的是对秦腔的热爱。
徒弟们想学戏了就去赵惠霞家里,她一点一点带着教,不计报酬。在他们面前,赵惠霞没有架子不摆谱,表演技法也倾囊相授。
“大家都觉得秦腔只有年龄大的人喜欢看,其实一点都不对。每次演出的时候,底下坐着的观众百分之八十都是年轻人,也有很多小朋友。秦腔的未来是属于祖国下一代的,如果能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秦腔的种子,才能延续和发展。”赵惠霞说。
此外,赵惠霞也会积极跟当地学校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秦腔走进学生中间,希望通过戏曲演员的生动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戏曲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再过几年,赵惠霞就要退休了,可如今的她仍然精力旺盛,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剧场,每天日程满满。当问及她退休后的打算时,赵惠霞提到的字眼仍是“秦腔”。“秦腔对我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等退休后,我就开始正式收徒,然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秦腔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中。”
赵惠霞简介
供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国家二级演员,本科,主攻老旦。先后在秦腔《坐楼杀惜》中饰演阎婆惜、《祝福》中饰演祥林嫂、《窦娥冤》中饰演蔡婆婆、《法门寺》中饰演孙玉姣、《狸猫换太子》中饰演刘妃、《杨门女将》饰演佘太君、《红灯记》饰演李奶奶。眉户戏《九岩风》饰演孔素芬、《臂塔圆舞曲》饰演赛宝丽、《梁秋燕》饰演二嫂、《万福莲》饰演武则天、《屠夫状元》饰演党母、秦腔《赵锦棠》饰演宋氏、《花烛恨》饰演王夫人、《玉虎坠》饰演继母。眉户现代戏《双井人家》饰演巧莲、《生命的光芒》第四幕“温暖”饰演王瑜妈、原创秦腔现代戏《日照云雾村》饰演旭阳妈等。曾在陕西省“农行杯”秦腔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中国戏曲年会获得综合二等奖;首届“红梅奖”中荣获表演二等奖;第二届“红梅奖”中荣获表演一等奖;2009年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受到了各位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的舞台上,伴着爽朗的笑声,赵惠霞扮演的旺春嫂上场了。高亢清亮的戏腔瞬间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目光。
赵惠霞的唱腔酣畅淋漓,表演形神兼备、细腻传神,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作为国家二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二团)演员,赵惠霞早已爱戏爱到骨子里。
戏台子旁有了戏曲梦
赵惠霞是听着秦腔长大的。1970年,赵惠霞出生在宝鸡市陈仓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每当农闲时节,地方剧团来到村里演出,乡亲们就会搬着凳子聚在一起看戏,这是赵惠霞对戏曲最早的记忆。
那时候,赵惠霞常常被村里戏台上的板胡声、梆子声、锣鼓声所吸引。在赵惠霞的记忆中,她总是趴在戏台子边听得入了神,念叨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站在台子上表演。就这样,赵惠霞的戏曲梦在戏台旁扎了根。
虽然不是生长在艺术世家,但赵惠霞却极具艺术天赋,因为嗓子好,10岁的时候,毫无表演经验的赵惠霞,用一首《东方红》通过了宝鸡市陈仓区戏校的招生考试。由此,她正式踏上戏曲之路。
考入戏校后,紧锣密鼓地学习与训练开始了。那个时候没有明确的行当区分,她就什么都学,什么都演。赵惠霞说,“那个时候,老师都夸我演什么像什么。”
既然唱戏,就得唱好。1984年,赵惠霞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受教于段林菊、郝彩凤、马友仙、蔡志诚、雷开元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那个时候,赵惠霞是同批进入研究院学生里年龄最小的,不到十四岁。
虽然年纪小,赵惠霞却从来不偷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成了她的每日功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39年中,她演遍了各类角色,也开始树立自己的表演风格。她以情动人以腔达意的演唱,把诸多鲜活生动的大小角色活灵活现呈现在舞台上。
“我酷爱秦腔。”每当赵惠霞被问到对秦腔的感情,她总是用“酷爱”来形容,“每天就想去单位排练唱戏,只要开始排练,就浑身都是劲儿。”
花旦转老旦 不变的是热爱
《西京故事》中的旺春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痛说革命家史》中的李奶奶,《法门寺》中的孙玉娇,《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梁秋燕》中的刘二嫂,《骄杨之恋》中的向振熙……赵惠霞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老旦形象。
其实赵惠霞并非老旦出身,在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后,她一直学习的是花旦,由于各种原因,婚后生完孩子,赵惠霞无法再演花旦。
赵惠霞陷入迷茫,不演花旦,演什么?舞台生涯要停止吗?改行,不可能,离开舞台,更不可能。后来团里的领导和老艺术家试着让她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她这才开始从花旦变成老旦。
行当的改变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赵惠霞回忆道,“那一段时间太迷茫了,台步和形态怎么都改不过来,经常练着练着我就开始抱头痛哭。”
但再多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一颗炽热的心。
赵惠霞开始每天安排专门的吊嗓、吐气、吞气等声腔基本功训练,坚持不间断地学唱、练唱。用手机录下自己的唱段,找出不足,从旋律音调到感情表达,再到咬字吐音,一点一滴改进。
除了日常的排练,赵惠霞在家里也不闲着。每天腿上绑着沙袋,对着镜子找感觉,四十天瘦了五十斤。在生活中,她也开始注意身边老年人的举止形态,一步步摸索着重新学习。

赵惠霞扮演小旦剧照
终于,赵惠霞重新找到了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状态。在扮演《祝福》中的祥林嫂时,一折《砍门槛》唱出了祥林嫂临死前最后一刻,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质疑。
高昂的唱腔,充沛的感情,准确的形象刻画赢得戏迷们的满堂彩。“祥林嫂这个时候是介于青衣和老旦之间,虽是中年人,但已经被岁月折磨得沧桑了许多。赵老师这唱腔,这扮相,这身段无可挑剔!”
为秦腔传承再添薪火
从艺四十年,赵惠霞演了很多戏,担纲主演时光彩夺目,扮演配角时生机盎然,这皆源于老前辈的指导和教诲。
“得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现在也想把所学所感教给下一代。”这几年,赵惠霞开始收自己的弟子,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有老师、有大学生,也有纹绣师。这些人工作不同,身份不同,相同的是对秦腔的热爱。
徒弟们想学戏了就去赵惠霞家里,她一点一点带着教,不计报酬。在他们面前,赵惠霞没有架子不摆谱,表演技法也倾囊相授。
“大家都觉得秦腔只有年龄大的人喜欢看,其实一点都不对。每次演出的时候,底下坐着的观众百分之八十都是年轻人,也有很多小朋友。秦腔的未来是属于祖国下一代的,如果能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秦腔的种子,才能延续和发展。”赵惠霞说。
此外,赵惠霞也会积极跟当地学校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秦腔走进学生中间,希望通过戏曲演员的生动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戏曲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再过几年,赵惠霞就要退休了,可如今的她仍然精力旺盛,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剧场,每天日程满满。当问及她退休后的打算时,赵惠霞提到的字眼仍是“秦腔”。“秦腔对我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等退休后,我就开始正式收徒,然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秦腔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中。”
赵惠霞简介
供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国家二级演员,本科,主攻老旦。先后在秦腔《坐楼杀惜》中饰演阎婆惜、《祝福》中饰演祥林嫂、《窦娥冤》中饰演蔡婆婆、《法门寺》中饰演孙玉姣、《狸猫换太子》中饰演刘妃、《杨门女将》饰演佘太君、《红灯记》饰演李奶奶。眉户戏《九岩风》饰演孔素芬、《臂塔圆舞曲》饰演赛宝丽、《梁秋燕》饰演二嫂、《万福莲》饰演武则天、《屠夫状元》饰演党母、秦腔《赵锦棠》饰演宋氏、《花烛恨》饰演王夫人、《玉虎坠》饰演继母。眉户现代戏《双井人家》饰演巧莲、《生命的光芒》第四幕“温暖”饰演王瑜妈、原创秦腔现代戏《日照云雾村》饰演旭阳妈等。曾在陕西省“农行杯”秦腔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中国戏曲年会获得综合二等奖;首届“红梅奖”中荣获表演二等奖;第二届“红梅奖”中荣获表演一等奖;2009年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受到了各位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2025年1月16日晚场演出经典传统剧《双官诰》,2025年1月17日午场演出经典传统剧《下河东》...
《卧虎令》的首演之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携手文北一社区共同开展了“戏曲传情润民心·人文碑林绘新篇”慰问环卫工人专场演出活动。临近春节,为那些默默坚守在城市清洁一线的环卫工人们送上精神文化的暖心礼。...
正月初三(1月31日)起至正月初六(2月3日),西演·青年团与齐爱云、张涛、窦凤琴、王新仓、屈巧哲五位梅花奖得主合作将在宝鸡大剧院精彩开唱,带来《焚香记》《双官诰》《周仁回府》《清风亭》四部本戏。...
此次“烟火兰州 秦腔贺岁”安万秦腔剧团新春演出将于2025年1月8日、9日、10日在万达茂2号门前广场(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西路3499号)隆重上演。演出为期三天,每天分为11:00-15:00和15:30-19:00两个演出时段,为广大兰州市民送上《大升官》《铡美案》《烙碗记》《生死牌》《火焰驹》等经典秦腔剧目...
1月3日,2024年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全国巡演在铜川大剧院圆满落幕。从秋到冬,近70人团队,日夜兼程跨越万里,从陕西出发,走进广西、江西、贵州、四川、甘肃6个省10个市,10场巡演遇见各地观众两万余人次,将秦腔的慷慨激昂播撒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热烈反馈,为精彩的当代演绎喝彩。...
一元复始弦歌秦韵迎新岁,万象更新古调新腔唱华章。2025年陕西新年戏曲晚会在欢乐喜庆的器乐演奏《秦腔板胡与打击乐》中拉开序幕,秦腔主奏乐器板胡、司鼓齐奏,弦音激昂,鼓点铿锵,展现出喜庆祥和的新年盛景。...
岷县秦腔协会会员 马玉芳: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金蛇献瑞 国韵迎春”2025年岷县第五届秦腔艺术展演,不但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还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的文化魅力。第五届秦腔艺术展演,让广大戏迷们真正过了一把戏瘾,喜气洋洋迎新年,观众们沉浸在秦声秦韵中,也跟着台上演员唱起那些脍炙人口的曲调,感受秦腔魅力。...
《双官诰》是秦腔传统经典名剧,讲述了明代中州儒生薛子约因家室不和,前往苏州访友。途中行医救了王文,并收其为徒。圣上病重,薛子约因医治圣上有功,官封御史,后被派往边关救治士兵十余载。薛次妻刘千金生子乙哥,与人偷情行欢,被三娘王春娥发现,反诬三娘不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