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天仙”重又归——观新版黄梅戏《天仙配》

时间:2025-01-10 13:42:46 阅读: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曾是戏曲界的“大码头”,曾有“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的美誉。自然,“到天蟾逸夫看戏曲”亦成了戏迷们的一件大事儿。11月20日晚,天蟾逸夫舞台华灯璀璨,人头攒动,又热闹了起来。这一回,吸引大家慕名而来的不仅是一出老戏,更有一众新人。由第四代“七仙女”袁媛担纲主演的第三版黄梅戏《天仙配》携清华园演出盛誉来到天蟾逸夫舞台,她会带给戏迷们怎样的惊喜呢。

说到黄梅戏,就不能不提到《天仙配》,提到《天仙配》就一定要说一说70年前在上海举办的那场戏曲界盛会。1954年,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上,黄梅戏《天仙配》迎来的她的高光时刻,连续斩获剧目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等多项荣誉。“七仙女”严凤英以亮丽沙甜,委婉动听的唱腔;姿态曼妙,韵味浓郁的表演俘获了上海观众的心,重塑了上海观众对黄梅戏认识;也打动了专家评委的心,促成了推动黄梅戏这个乡土小戏走向大世界的愿景。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创下高票房,黄梅戏声名鹊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曲,亦因此而从田间小戏一跃而成为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齐名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这,是上海和黄梅戏的缘分,更是质朴直白的黄梅戏乡土情怀与海纳百川的上海海派文化氛围的一次深度融合。
《天仙配》是出老戏,系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由东汉董永遇仙的传说改编而来,初期以《织锦记》《路遇》等剧本样式上演于戏曲舞台,董永和仙女的故事充溢着淳朴、风趣的戏曲果效,亦呈现出鲜艳的民间色彩。但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剧本故事和人物多有损益。新中国成立后,老辈黄梅戏艺人新写唱词,将剧目改定为“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老戏新演,原汁原味是一种方式,改编创新也是一种途径,前者是“非遗”,后者是非“遗”,如何寻找到个中的平衡点,在存留传统戏曲特点的同时,亦能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趋向是对主创人员能力的考验。颇认同一位评论家的观点,亦即一出剧作是否臻于完美,既取决于主创,也取决于观众。这是因为戏剧是观演双方共同完成的艺术——主创只完成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观众来完成,而来自观众的心力往往可能涵盖或超越主创、成为作品的主宰。
第三版《天仙配》对原有剧本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压缩,共设五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时长两小时左右,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场气高涨,更适合年轻观众的观剧习惯。同时,在内容上也进行了重新编排,省略繁复的细枝末节,聚焦于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做足做强爱情线,“鹊桥”“路遇”“分别”处处洋溢着七仙女与董永爱情的烟火气。以“纯爱”方式来展现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显然是浪漫的,也更契合当下年轻人之于浪漫的想象。如此,在上演黄梅戏《天仙配》的剧场里能看到众多年轻的身影便不足为奇了。值得一提的还有极简主义的场景布置。天庭鹊桥、槐荫树、织绢坊……布景、道具设置简洁朴素,没有丝毫的繁杂,那仙女下凡、升天更是以一串小灯珠在背景板上划过而表现,有观众戏称此乃“五毛钱特效”,而这恰彰显了黄梅戏《天仙配》主创人员的初心,黄梅戏源出于农耕文明演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田间小戏,本是以简朴出美、简朴出真,奢华迷离的科技造景反背离了黄梅戏的戏曲本宗。质本洁来还洁去,“五毛钱特效”并不违和,反而带起观众阵阵笑声和掌声。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市场,市场的兴荣则在于观众。守正创新,新版黄梅戏《天仙配》的主创人员在变与不变中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黄梅戏赢得了更广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

循了黄梅戏一代“七仙女”严凤英大师的足迹,第四代“七仙女”袁媛此番来沪出演《天仙配》感触良多:“《天仙配》是在上海唱响的,黄梅戏也是在上海唱红的。每次来上海演出,都能感受到沪上观众实实在在的热情,作为第四代‘七仙女’,特别荣幸也特别感动。”

袁媛是将这份荣幸和感动化在了对“七仙女”的真情演绎中。跨越凡尘宿命之缘的神仙爱情故事很多,如越剧之《梁祝》、昆剧之《牡丹亭》等。和而不同,成功创演既符合戏曲特色又兼具自身特点的角色,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袁媛未负所望。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说白念唱质朴无华,歌咏舞姿生动形象。袁媛自小喜爱黄梅戏,17岁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后,更是得到“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亚玲等表演艺术家的真传,迅速成长为剧院的“台柱子”。袁媛嗓音清亮,音质纯净,又兼有清丽俊美容貌和窈窕灵巧身姿,与饰演的“七仙女”角色形象高度吻合,也与观众心目中美丽善良的“七仙女”高度契合,这给袁媛传承好《天仙配》,饰演好“七仙女”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即便有天赋,有拥趸,袁媛依然如履薄冰,勤奋排练,不敢有半点疏怠。“为了演好这场戏,我的每个动作、唱腔、眼神都反复打磨,只有一点一滴持续积累,才能在舞台上得心应手。”袁媛这样说。

袁媛的勤勉果然演活了“七仙女”。是那个在鹊桥之上情窦初开,撒娇卖萌的“七仙女”;是那个槐荫树前机智灵动,娇羞可爱的“七仙女”,也是那个诀别之际悲愤交集,哀怨情深的“七仙女”。袁媛以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演出技巧,游刃于“七仙女”一系列的情感转换、身份转换之中,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和演绎了“七仙女”的艺术形象,博得观众掌声不绝。

似是“天仙”重又归。在袁媛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昔日“七仙女”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影子,相似的俊秀容貌,相似的眉目传神,相似的清亮唱腔……一颦一笑一回眸,几分的神似。然,似又有些不同,袁媛将凡间少女,这个俏皮活泼的烟火气拨得旺旺的,给观众带来更出彩的惊喜。
帷幕渐渐合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耳畔传来熟悉的歌词,却是流行歌曲的曲调,不由会心一笑。这,或正是黄梅戏活在当下,《天仙配》经久不衰的缘由吧。

猜你喜欢

黄梅戏《女国医》由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演出,入选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扶持工程项目。...
该剧由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创演,力图挖掘并表现出一个几近湮没的革命志士的青春壮举,展现何恐烈士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无所畏惧的革命生涯。全剧通过四个篇章,第一幕《风起云涌》、第二幕《山重水复》、第三幕《黑云压城》、第四幕《义薄云天》,热情讴歌了何恐烈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初心不改与使命担当。...

黄梅戏《天仙配》精彩亮相2025年新年戏曲晚会

弦歌琴韵迎新岁,古调新腔唱华章。欢乐喜庆的器乐演奏《百花满园迎新春》拉开整场晚会的序幕,京剧、昆曲、评剧等多个节目闪亮登场。...
黄梅戏《秦香莲》讲述了秦香莲嫁于陈世美后,夫妻恩爱育有一双儿女,但在陈世美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却被招为‌驸马,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从而狠心的抛弃了妻室儿女。秦香莲千辛万苦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找丈夫,却遭到陈世美的驱逐甚至追杀。...

现代经典黄梅戏《江姐》在常平大剧院圆满举行

本场演出特别邀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梅院军参与演出,同时由国家二级演员、东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梨园戏剧艺术团团长朱秋敏领衔主演,还有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张安泉、协会理事黄贵平等联合主演,阵容强大。...
演出开始前,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副院长潘伟和我校教务处处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本科生院办公室主任武晓君互赠纪念礼品,象征着我校同再芬黄梅的友好合作与不解之缘。...
经典黄梅戏《江姐》特别邀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梅院军参与演出。梅院军舞台形象俊朗、气质儒雅、唱腔纯正、表演潇洒干净,曾获得多届省级戏曲表演奖项,是黄梅戏舞台上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

“戏曲之乡”农民班主“飞奔”新疆送戏

今年60岁的胡节银是怀宁县洪铺镇金义黄梅戏剧社班主,长期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开展黄梅戏演出活动,年均演出200多场次。...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