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评戏:评秦腔艺术片《王宝钏》
时间:2025-09-17 15:35:41 阅读: 次 作者:秋月寒江
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尝试
——评秦腔艺术片《王宝钏》
秋月寒江
——评秦腔艺术片《王宝钏》
秋月寒江
陕西电视台前多年推出的秦腔电视艺术片《王宝钏》对改革秦腔、发展秦腔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使人感到柳暗花明、耳目一新。看过之后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看过这个节目已多年了,但至个记忆犹新。
这台戏对秦腔古典戏《五典坡》既有继承,又有改革和发展,把电视艺术和秦腔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秦腔戏从小戏台走向了大舞台,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风韵。给发展秦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这出戏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是多方面的,我以为集中起来主要有四个字,即真、精、巧、雅。
先说“真”。这主要是演员的投入和把戏曲小戏台搬到大舞台,使原来的布景变为了自然风景,使死景变成了活景。真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杨凤兰演王宝钏,准确的把握住了角色的个性特征,通过做、唱、念、打,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门第观念,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古代女性。相府的荣华富贵、寒窑的贫寒困苦,其情其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烘托出王宝钏为了追求爱情不惜放弃富贵、甘愿吃苦的精神。所以整个戏使人感到演员的感情真、场景的环境真、剧情的发展真。听着王宝钏如诉如泣的吟唱,看看寒窑艰难困苦的情景,人们不能不为之深深的感动。
再说“精”。《王宝钏》是由《五典坡》改变的,但没有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不足,取舍有度、改编合理。既发扬了电视艺术的长处,又弥补了戏曲艺术的不足。在场次、人物安排上都比原来更加突出了主要人物和主要矛盾。没有让苏龙、魏虎、金钏、银钏这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人物出场,删去了“烘窑”、“别窑”,“算粮”等几场戏。这样使人物更集中、剧情更紧凑,突出的表现了王宝钏父女因婚姻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剧情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而发展,中心突出,不枝不蔓。“三击掌”父女绝情,“探窑”母女情深,“赶坡”夫妻团圆,步步进逼,层层深入,使剧情起落有致、悲喜交夹,圆满感人。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好的效果,全在一个“精”字。
还有“巧”。秦腔虽以粗犷豪放为其特征,然而正是这粗犷豪放使一些人以为秦腔很粗、很野。他们戏之曰秦腔不是唱,而是吼。《王宝钏》的唱腔设计的很巧,克服了这一弱点。戏的唱腔委婉柔美,乐曲入耳动听,可谓是声请并茂、感人肺腑。
这出戏的巧还体现在剧情的安排上。如三部戏的过渡中间用“过了十三年”,“又过了五年”这样几个字一笔带过,既省略了不必要的情节,又使上下衔接、剧情圆满。这是电视艺术在秦腔戏中的巧妙运用。还有景和情配得巧。如“探窑”中先是曲江池畔秋叶飘零的寒秋景象,紧接着王宝钏身背柴草,唱着“秋风吟,曲江叹岁月难留”出场。真是情景交融,催人泪下。
最后再说“雅”。一出戏,真正做到了真、精、巧,实际上就达到了高雅的境界。《王宝钏》这出戏的雅除了上述几点外,就是一些唱段改得雅而不俗。象“赶坡”中王宝钏骂薛平贵那几句唱词现在没有了,使人感到文雅而清新。还有象《五典坡》中魏虎,银钏等人的戏确实使人感到有些粗俗不堪之处,在《王宝钏》中全被改编掉了。戏的最后以大团圆结局,母女、父女、夫妻相聚,矛盾化解,没有了《五典坡》“算粮”那出戏的争争吵吵。可谓是妙笔除俗、妙笔出雅。
总之,《王宝钏》是一部很好的秦腔电视艺术片,它必将推动秦腔艺术更快地发展。(此文曾刊于《西安晚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