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的“双重舞台”:秦腔声中书写别样的履职答卷
时间:2025-07-15 15:47:55 阅读: 次 作者:各界导报 陕西政协
各界导报“75人话75年”系列报道,回顾陕西历届政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各界人士、紧扣中心任务,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留下的闪光足迹,深情讲述陕西故事、政协故事、委员故事,激励广大政协委员同心建功新时代、阔步奋进新征程。
当高亢的秦腔唱腔与悠扬的藏地民歌在剧场交织,当“汉藏同胞携手与英军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通过虚实结合的舞美震撼呈现,7月13日晚在陕西大剧院,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为秦腔现代剧《红河谷》喝彩。
自《红河谷》在西安公演以来,观众用热情的掌声表达着对这出秦腔现代剧由衷的喜爱。演出的成功凝结着全体演职人员的倾心付出,更离不开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对艺术的精雕细琢。
“剧中的核心唱段,我们前后调整了数十次唱腔,既保留秦腔慷慨激越的本色,又融入藏地哭腔的细腻,让丹珠从个人情爱到民族大义的成长经历极具感染力。”在剧中饰演为守护家园殊死抗争的藏族头人女儿丹珠的李梅,话语中充满着对艺术执着的浓情。
秦腔现代剧《红河谷》
这份对艺术的较真,与她作为政协委员17年来秉持履职专注一脉相承。从呼吁文旅融合到推动戏曲进校园,从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到关注稀有剧种传承……她的每一份提案都像打磨《红河谷》唱腔那样,带着“往深里钻三层”的韧劲。
01
“双重身份”
赋予“双重使命”
“艺术的根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里,委员履职的根在民情与民意的土壤中,就像排练时要反复推敲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履职时更要紧贴本职工作、贴近百姓民生。”李梅这番话精准道出了艺术家与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的融合密码。 2003年,李梅成为省政协委员,这份荣誉在她心中很快沉淀为沉甸甸的履职责任。她深知,“双重身份”赋予的是“双重使命”。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实践能让我精准捕捉文化领域的痛点,委员履职则让我有机会将这些痛点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此后10年间,在省政协履职舞台上,结合本职戏曲工作,李梅围绕戏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从多个维度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鼓与呼。
多年履职实践让李梅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地方层面的鼓呼之声,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推进。
2018年,李梅成为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她决心为陕西戏曲事业的发展闯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2025年3月6日,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在各驻地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图为李梅委员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摄影:唐冰)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多年的舞台实践和履职经历让李梅敏锐地发现,我国西部在戏剧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严重制约着西部戏剧事业的发展。
“许多有潜力的年轻人难以得到系统、专业的培养,导致戏剧人才青黄不接,一些稀有剧种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2019年起,李梅连续三年提交了关于戏剧人才培养的提案,字里行间满是对西部戏剧事业未来的担忧与期盼。
2023年,李梅再次提交了《完善戏剧高等教育优化戏剧人才结构》的提案。她建议,在西安设立一所专业戏剧高等院校,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戏剧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次提案终于等来了期盼的回应。
提案提交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筹备工作。这一年的7月,好消息传来:西安戏剧学院被列入陕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拟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
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安戏剧学院,并公布2025年招生计划,首批招收戏剧影视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专业120名本科生。
“当时获知这个消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李梅话语中满是难以掩饰的喜悦与激动。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 李梅(摄影:唐冰)
02
有人、有戏、有观众
剧种就不会“死”
在戏曲传承发展的版图中,那些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其存续与新生尤为关键。
商洛花鼓的明快、汉调桄桄的醇厚、弦板腔的质朴……此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承办“为祖国喝彩”演出活动时,有一个“陕西地方戏曲稀有剧种荟萃”的节目,首次邀请陕西地方戏曲15个剧种进行演出。
“那是这些剧种多年来第一次集体亮相,观众的热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时我既激动又心疼。”李梅说,“激动的是稀有剧种依然拥有征服观众的力量,心疼的是它们中的多数正在时光里慢慢褪色。”
这份情感驱使李梅秉笔建言。今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关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发展稀有剧种的提案》。
“稀有剧种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陕西现有戏曲剧种26个,其中濒危剧种13个,有的剧种仅靠一个演出团艰难支撑。更令人忧心的是传承断层,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继承者寥寥,不少经典剧目面临‘人走艺亡’的绝境。”对此,李梅提出打造“有人、有戏、有观众”的活态传承路径,“有人、有戏、有观众,剧种就不会死!”
今年6月,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与观众见面,富平阿宫腔、合阳线戏、汉调桄桄……随着这些濒危剧种轮番登台演出,台下观众用阵阵喝彩与掌声,表达着对这些“文化活化石”最热烈的礼赞。
“保护稀有剧种,不是守着标本过日子,而是要让它们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我认为,只要搭建好传承与传播的桥梁,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终将重新串联成链,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绽放璀璨光芒。”李梅说。
03
委员之路
从来不是“纸上谈兵”
为了让戏曲事业永葆生机,结合日益火热的文旅市场,李梅意识到,戏曲事业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融合潜力与发展空间。
“尤其是对于陕西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临潼秦兵马俑等旅游景区在文旅融合上不断寻求突破,让旅游产业‘火’了起来。我认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彼此促进,实现‘1+1>2’的效应。”为了探寻戏曲与文旅融合的可能性,李梅在临潼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大力开发戏曲文化旅游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等提案,建议加大文旅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和戏曲旅游,打造戏曲文旅小镇。
文化和旅游部在提案答复函中写道:“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旅游演艺发展,用好当地资源,推动戏曲等演出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编制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深入挖掘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旅游景区+非遗’的方式,推动戏曲在旅游景区的活化利用,持续开展旅游演艺相关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内容创作和管理能力。”
多年来,李梅还身体力行促进戏曲推广,在校园中为学生表演秦腔、在工地大棚为外来务工者演出、在巴黎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奔忙……
“戏曲要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焕发生机,需要不遗余力地推广。”李梅说,“推广并非简单的吆喝,而是要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肌理,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戏曲的温度与魅力。”
从2003年履职至今,李梅的委员之路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一份份沉甸甸的提案背后,一次次推广活动的亲力亲为,是她“愿意为戏曲奉献全部”彰显出的责任与担当。
“提案是发声,而行动是落地。作为政协委员,既要用提案推动政策完善,更要用双手把戏曲艺术送到群众身边,这才是‘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最实在的样子。”李梅说,“今后我还会继续为戏曲事业倾尽所能,只要我还能唱就会一直为它奔波,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
各界导报记者 白瑶
监制:李安民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之也

自《红河谷》在西安公演以来,观众用热情的掌声表达着对这出秦腔现代剧由衷的喜爱。演出的成功凝结着全体演职人员的倾心付出,更离不开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对艺术的精雕细琢。
“剧中的核心唱段,我们前后调整了数十次唱腔,既保留秦腔慷慨激越的本色,又融入藏地哭腔的细腻,让丹珠从个人情爱到民族大义的成长经历极具感染力。”在剧中饰演为守护家园殊死抗争的藏族头人女儿丹珠的李梅,话语中充满着对艺术执着的浓情。

秦腔现代剧《红河谷》
这份对艺术的较真,与她作为政协委员17年来秉持履职专注一脉相承。从呼吁文旅融合到推动戏曲进校园,从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到关注稀有剧种传承……她的每一份提案都像打磨《红河谷》唱腔那样,带着“往深里钻三层”的韧劲。
01
“双重身份”
赋予“双重使命”
“艺术的根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里,委员履职的根在民情与民意的土壤中,就像排练时要反复推敲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履职时更要紧贴本职工作、贴近百姓民生。”李梅这番话精准道出了艺术家与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的融合密码。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实践能让我精准捕捉文化领域的痛点,委员履职则让我有机会将这些痛点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此后10年间,在省政协履职舞台上,结合本职戏曲工作,李梅围绕戏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从多个维度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鼓与呼。
多年履职实践让李梅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地方层面的鼓呼之声,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推进。
2018年,李梅成为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她决心为陕西戏曲事业的发展闯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多年的舞台实践和履职经历让李梅敏锐地发现,我国西部在戏剧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严重制约着西部戏剧事业的发展。
“许多有潜力的年轻人难以得到系统、专业的培养,导致戏剧人才青黄不接,一些稀有剧种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2019年起,李梅连续三年提交了关于戏剧人才培养的提案,字里行间满是对西部戏剧事业未来的担忧与期盼。
2023年,李梅再次提交了《完善戏剧高等教育优化戏剧人才结构》的提案。她建议,在西安设立一所专业戏剧高等院校,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戏剧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这次提案终于等来了期盼的回应。
提案提交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筹备工作。这一年的7月,好消息传来:西安戏剧学院被列入陕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拟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
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安戏剧学院,并公布2025年招生计划,首批招收戏剧影视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专业120名本科生。
“当时获知这个消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李梅话语中满是难以掩饰的喜悦与激动。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 李梅(摄影:唐冰)
02
有人、有戏、有观众
剧种就不会“死”
在戏曲传承发展的版图中,那些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其存续与新生尤为关键。
商洛花鼓的明快、汉调桄桄的醇厚、弦板腔的质朴……此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承办“为祖国喝彩”演出活动时,有一个“陕西地方戏曲稀有剧种荟萃”的节目,首次邀请陕西地方戏曲15个剧种进行演出。
“那是这些剧种多年来第一次集体亮相,观众的热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时我既激动又心疼。”李梅说,“激动的是稀有剧种依然拥有征服观众的力量,心疼的是它们中的多数正在时光里慢慢褪色。”
这份情感驱使李梅秉笔建言。今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关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发展稀有剧种的提案》。
“稀有剧种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陕西现有戏曲剧种26个,其中濒危剧种13个,有的剧种仅靠一个演出团艰难支撑。更令人忧心的是传承断层,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继承者寥寥,不少经典剧目面临‘人走艺亡’的绝境。”对此,李梅提出打造“有人、有戏、有观众”的活态传承路径,“有人、有戏、有观众,剧种就不会死!”
今年6月,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与观众见面,富平阿宫腔、合阳线戏、汉调桄桄……随着这些濒危剧种轮番登台演出,台下观众用阵阵喝彩与掌声,表达着对这些“文化活化石”最热烈的礼赞。
“保护稀有剧种,不是守着标本过日子,而是要让它们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我认为,只要搭建好传承与传播的桥梁,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终将重新串联成链,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绽放璀璨光芒。”李梅说。
03
委员之路
从来不是“纸上谈兵”
为了让戏曲事业永葆生机,结合日益火热的文旅市场,李梅意识到,戏曲事业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融合潜力与发展空间。
“尤其是对于陕西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临潼秦兵马俑等旅游景区在文旅融合上不断寻求突破,让旅游产业‘火’了起来。我认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彼此促进,实现‘1+1>2’的效应。”为了探寻戏曲与文旅融合的可能性,李梅在临潼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大力开发戏曲文化旅游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等提案,建议加大文旅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和戏曲旅游,打造戏曲文旅小镇。
文化和旅游部在提案答复函中写道:“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旅游演艺发展,用好当地资源,推动戏曲等演出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编制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深入挖掘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旅游景区+非遗’的方式,推动戏曲在旅游景区的活化利用,持续开展旅游演艺相关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内容创作和管理能力。”
多年来,李梅还身体力行促进戏曲推广,在校园中为学生表演秦腔、在工地大棚为外来务工者演出、在巴黎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奔忙……
“戏曲要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焕发生机,需要不遗余力地推广。”李梅说,“推广并非简单的吆喝,而是要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肌理,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戏曲的温度与魅力。”
从2003年履职至今,李梅的委员之路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一份份沉甸甸的提案背后,一次次推广活动的亲力亲为,是她“愿意为戏曲奉献全部”彰显出的责任与担当。
“提案是发声,而行动是落地。作为政协委员,既要用提案推动政策完善,更要用双手把戏曲艺术送到群众身边,这才是‘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最实在的样子。”李梅说,“今后我还会继续为戏曲事业倾尽所能,只要我还能唱就会一直为它奔波,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
各界导报记者 白瑶
监制:李安民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之也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