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文学 享誉全国的黄梅戏
时间:2024-02-21 19:20:54 阅读: 次 作者:小叶
黄梅戏不仅是安徽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享誉全国的主要剧种之一。
一般的说法,黄梅戏以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而得名。从乾隆后期开始,这种黄梅采茶调开始流行到安徽、湖北、江西等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民间演唱艺术譬如“竹枝腔”“石牌腔”“冠礼戏”“送傩神”“高跷”“早龙船”“摇花篮”等唱腔、舞蹈不断融合,逐渐改变独唱抒发的表达方式,向有简单情节的戏剧化方向演变。
到了道光年间,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毗邻地区,出现了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两小戏是指以小旦、小生或小旦、小丑对唱为主的小戏,三小戏是指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唱的小戏,表演的内容大多是贴近百姓的爱情故事或生活小事。这种民间小戏后来又受青阳腔和徽剧的影响,吸收了这些剧种在曲词、剧情、表演、音乐等方面长处,把小戏串成了大戏,进而在咸丰年间产生了有头有尾、故事完整的大本戏,这便是今日黄梅戏的雏形。原先只能在草台上演唱的小戏,此时也开始搭台立柱,堂而皇之地组班在舞台上演出,成为了移植扎根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地方剧种。
到了20世纪初,黄梅戏已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本”的规模,角色也由原来的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发展为“上四角”(正旦、老生、正生、花脸)和“下四角”(小生、小旦、丑脚、老旦)等。胡普伢(1870-1936年)是近代安徽一位颇有成就的女黄梅艺人,生于太湖新仓,14岁就跟韦春台、蔡仲贤的春台班学唱黄梅戏,是该戏班登台演出的第一位女性演员,于是当地人称春台班为“阴阳班”。胡普伢虽是坤角,但生、旦、净、丑行行精熟,嗓音清亮,吐字清晰,表演细腻动人,著名黄梅戏演员丁永泉、胡玉庭、汪杏根、檀盛云等均出于她的门下,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黄梅戏原先的脚本大都出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农民、手工业者,没有文字记录,剧目传播全靠口授心记,有的剧本甚至只有提纲,唱词则需要演员凭借自己的功夫,根据剧情随变随唱(这种唱词称作“水词”)。出生于安徽潜山县的洪海波(1878—1953年),早年曾入徽班学习,后来爱上了黄梅戏。他读过私塾,参加过秀才考试,文化修养较高。入班后,洪海波对黄梅戏原有剧本进行整理加工,把“水词”加工后固定了下来,大大改进了黄梅戏的剧本创作质量。在演唱方面,他还吸收了徽班中生、净的演唱艺术,提高了黄梅戏中挂须和花脸的演唱能力,又注意保持了黄梅戏自身的特色。可以说,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洪海波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1926年,黄梅戏开始进入省城安庆,占领城市舞台。戏班先在吴樾街剧场登台演出,即遭到街痞流氓敲诈勒索,随之受到官禁,被迫退出市区。1930年,丁永泉、蔡天赐、程积善、桂春柏等组班在安庆新舞台和爱仁戏院演出,其时阵容已大,才逐渐扎下根来,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借鉴京剧的唱法、化妆和包头,以适应城市市民的欣赏口味。
1934年,安庆所属各县连年大旱,以丁永泉、琚光华、查文艳、方志贤为首的一部分黄梅戏演员,迫于生计,沿江而下,开始巡回演出。1936年,他们到达上海,黄梅戏又经受了一场洗礼,开始吸取越剧、沪剧等诸多艺术在表演、唱腔伴奏上的优点,还添置私房行头,学演幕表戏,譬如《王清明合同记》,在形式上就有了这种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流落各地的黄梅戏艺人回到安徽,特别是经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演员对黄梅戏艺术的努力探索,创作了《女驸马》、《天仙配》、《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优秀剧目,使黄梅戏从乡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它的唱腔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演正本戏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黄梅戏常常是载歌载舞,以淳朴、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给人以真切、朴实、亲切之感。由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深受欢迎,有的还拍成电影、电视,驰誉海内外。
一般的说法,黄梅戏以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而得名。从乾隆后期开始,这种黄梅采茶调开始流行到安徽、湖北、江西等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民间演唱艺术譬如“竹枝腔”“石牌腔”“冠礼戏”“送傩神”“高跷”“早龙船”“摇花篮”等唱腔、舞蹈不断融合,逐渐改变独唱抒发的表达方式,向有简单情节的戏剧化方向演变。

到了20世纪初,黄梅戏已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本”的规模,角色也由原来的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发展为“上四角”(正旦、老生、正生、花脸)和“下四角”(小生、小旦、丑脚、老旦)等。胡普伢(1870-1936年)是近代安徽一位颇有成就的女黄梅艺人,生于太湖新仓,14岁就跟韦春台、蔡仲贤的春台班学唱黄梅戏,是该戏班登台演出的第一位女性演员,于是当地人称春台班为“阴阳班”。胡普伢虽是坤角,但生、旦、净、丑行行精熟,嗓音清亮,吐字清晰,表演细腻动人,著名黄梅戏演员丁永泉、胡玉庭、汪杏根、檀盛云等均出于她的门下,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黄梅戏原先的脚本大都出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农民、手工业者,没有文字记录,剧目传播全靠口授心记,有的剧本甚至只有提纲,唱词则需要演员凭借自己的功夫,根据剧情随变随唱(这种唱词称作“水词”)。出生于安徽潜山县的洪海波(1878—1953年),早年曾入徽班学习,后来爱上了黄梅戏。他读过私塾,参加过秀才考试,文化修养较高。入班后,洪海波对黄梅戏原有剧本进行整理加工,把“水词”加工后固定了下来,大大改进了黄梅戏的剧本创作质量。在演唱方面,他还吸收了徽班中生、净的演唱艺术,提高了黄梅戏中挂须和花脸的演唱能力,又注意保持了黄梅戏自身的特色。可以说,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洪海波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1934年,安庆所属各县连年大旱,以丁永泉、琚光华、查文艳、方志贤为首的一部分黄梅戏演员,迫于生计,沿江而下,开始巡回演出。1936年,他们到达上海,黄梅戏又经受了一场洗礼,开始吸取越剧、沪剧等诸多艺术在表演、唱腔伴奏上的优点,还添置私房行头,学演幕表戏,譬如《王清明合同记》,在形式上就有了这种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流落各地的黄梅戏艺人回到安徽,特别是经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演员对黄梅戏艺术的努力探索,创作了《女驸马》、《天仙配》、《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优秀剧目,使黄梅戏从乡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它的唱腔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演正本戏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黄梅戏常常是载歌载舞,以淳朴、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给人以真切、朴实、亲切之感。由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深受欢迎,有的还拍成电影、电视,驰誉海内外。
猜你喜欢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说到黄梅戏,就不能不提到《天仙配》,提到《天仙配》就一定要说一说70年前在上海举办的那场戏曲界盛会。1954年,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上,黄梅戏《天仙配》迎来的她的高光时刻,连续斩获剧目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等多项荣誉。...
黄梅戏《女国医》由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演出,入选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扶持工程项目。...
这场黄梅戏新年演唱会,既表达了我们传承戏曲的初心,又迈出了创新探索的新步伐,促进了交流,提高了技艺,增强了凝聚力,为我们开启了2025年黄梅艺术的新征程。...
该剧由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创演,力图挖掘并表现出一个几近湮没的革命志士的青春壮举,展现何恐烈士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无所畏惧的革命生涯。全剧通过四个篇章,第一幕《风起云涌》、第二幕《山重水复》、第三幕《黑云压城》、第四幕《义薄云天》,热情讴歌了何恐烈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初心不改与使命担当。...
弦歌琴韵迎新岁,古调新腔唱华章。欢乐喜庆的器乐演奏《百花满园迎新春》拉开整场晚会的序幕,京剧、昆曲、评剧等多个节目闪亮登场。...
黄梅戏《秦香莲》讲述了秦香莲嫁于陈世美后,夫妻恩爱育有一双儿女,但在陈世美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却被招为驸马,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从而狠心的抛弃了妻室儿女。秦香莲千辛万苦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找丈夫,却遭到陈世美的驱逐甚至追杀。...
2025年是再芬黄梅成立二十周年,回首过往,如数家珍的同时不免感慨万千。2025年的开篇从2025年安徽安庆四季有戏开启,两场大戏奉献给广大观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