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黄梅戏影片《牛郎织女》特技美术设计师戈永良

时间:2024-03-20 19:39:06 阅读:
戈永良
戈永良,祖籍江苏常熟,1926年生于上海。

  1940年进入上海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卡通部当上色员。1943年后,在上海充仁画室师从张充仁。1948年,进入中电一厂任绘景员兼美术助理。建国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历任特技美术设计师、特技科长、技术办公室主任。1985年后,任上海电影局总工程师。曾先后担任三十余部影片的特技设计。其中《李慧娘》(与陈继章、周浩斐合作)于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并先后参与研制分色合成摄影工艺、中国第一台光学印片机、钠光幕活动遮片摄影工艺、变焦距接景中心云台、蓝银幕活动遮片摄影等特技新工艺和新器材。

  主要拍摄的戏曲电影有:《碧玉簪》、《牛郎织女》、《磐石湾》、《李慧娘》等。

访黄梅戏影片《牛郎织女》
特技美术设计师戈永良

采访时间:2006年8月20日
采访地点:上海戈永良住所
采  访:顾秋佳 侯翰琳
     黄彦卓
整  理:侯翰琳
影片《牛郎织女》字幕
影片《牛郎织女》字幕(截图)

  访:在这部影片中,织女在水下的镜头是怎么做出来的?
  戈:……里面有趣的是游泳的那部分,那个天池是玻璃做的。

织女下来要游泳,这时老牛精叫牛郎把她的衣服偷掉,对吧?!然后牛郎就接触到了织女。我们觉得拍摄这个东西(裸体)没意思。导演说,要拍一点水里的演员。当然,不是把演员定在水里。在水光映射中,背景打的是绿光,前面是水玻璃,反上来水印,演员在前面演戏,就感觉在水下了。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水泡,你们现在看有冒泡泡的镜头,冒泡泡是动画,都是水下的感觉,但是也不能特别像,必须要统一风格,也要有程式的动作,所以我不用真的水泡。

另外,演员在水里游泳,有水圈,实际上演员没动,地板上面有白布,我们做了个圆月的转盘放在地板上,让她躺在转盘上,摆出一个侧泳的姿态,摄影机从摄影棚的顶上往下拍,摄影机的镜头上加了三四个棱镜,每一个棱镜出来一个形象,一模一样的,大概是四、五个。摄影机是转动的,以镜头为中心,演员的衣裙用小电扇微微吹动,同时也是用四倍高速摄影的。拍出来以后再把水印子加上去,这里就不要加泡泡了,这样一看是仙女在水底下很优雅地转一圈了。

  访:《牛郎织女》里边还有一些动画,比如喜鹊、银河,都是特别吸引眼球的特技,当时这些特技是怎么做出来的?
  戈:《牛郎织女》是1963年拍的戏,我在1960年搞了一个科研项目,专门用于后期合成。《牛郎织女》开拍的时候,这台机器正好研制完成。用这个机器我们做了喜鹊,我先画好构图、气氛图,喜鹊在什么地方,背景是什么样的,画好之后要画片子,一条是透明背景上黑色喜鹊的剪影遮片,另一条是黑背景,然后把布景里面的牛棚按照草图把牛棚和喜鹊放在一起合成。因为整个画面是牛棚了,是原底,动画是很小的看不出来,然后喜鹊叫着就飞走了。

银河就又不一样了,银河不能用真的河啊。银河中发光的东西是临时搞起来的,也不能搞很大的东西,因为驻地时间很短,时间上有规定的,两个月到三个月。所以我们就动脑筋了,后来我弄了一个很大、很薄的纱,在上面贴上亮亮的荧光片,下面用风筒一吹,它就鼓起来了,旁边有两个人,再鼓动鼓动,就是一个动的东西了。整个画面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摄影棚的背景就是在银河的地方挡得稍微暗一点,看起来稍微有一点亮,然后二次曝光把这个薄纱合在银河的地方,它亮了以后比什么都亮,这个银河很大很长的,长度有二十几米,宽度有八米。

  访:《牛郎织女》里面有一个牛角,它从老牛精的头上拿下来后变成一个小船,牛郎坐在小船上挑着孩子从屋子里飞出窗外。这个特技看起来就不容易,当时做起来一定很艰难吧?
  戈:对。不过那个倒挺有意思的。他拿下来以后放在手上,变大,变大之后有两次曝光了,第一次曝光小了,大的钢丝的影子在他手上,这条马上废掉。

  访:可是我们看见的感觉是一点点变大啊!?
  戈:一点点变大,就是逐个放的,其实看到的是足够大,就是有一个余地。这个大的只是大一点点,比如电影一秒钟是24格,两秒是48格²,但是船放在手上是不能动的,人是不动的,我们把他的手固定、撑住在那儿,不能让他上上下下,乱动就麻烦了,仔细一看还是动的,但是一般不仔细看还是看不出来的。
  访:牛郎挑着孩子那场戏的钢丝是如何吊的呢?
  戈:是这样的:这是外面,这里一个修长的牛角,那是窗外面,我们这样就看到大小一模一样的牛角了,然后一点点移过来,移到小牛角的地方。镜头、焦距、光圈、景深都算好了,然后演员演,镜头一亮,就有马虎眼了,真的跟假的、小的跟大的之间变化了,要跳动,一亮一转就变出来了最后牛郎挑着小孩,跳了上去,追织女。他是从家里面的窗户出去的,要是吊钢丝的话,这窗户怎么办啊?后来我说,把顶(房顶)撤掉就完了嘛。顶没有了,我就在戏里面做一个小的模型顶,代表顶,他出去的时候就是吊出去的。模型顶放在前面,这个窗上面顶是没有的,现在我在镜头前面做了三四块假的斜面,一晃,刚好合上了,这个上框就拿掉了,升降机从窗外摇进来,上面有一个人,转动那个盘的,创作的时候出不去了,他要把它转过来,转到对着窗口出去,这个力度是很大的,对着这个窗户出去以后把它弯过来,从顶上出去。现在的电脑动画可以把钢丝抹掉,用电脑中的橡皮一擦就擦掉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所以钢丝要很注重安全的,过去我们吊钢丝,不仅有大人,还有小孩,很危险的。

  我们找了很多钢丝,最后确定用进口的钢丝,这种钢丝很细,每根钢丝是0.6—0.9毫米之间,是合金钢丝,头发丝一样细的钢丝,再粗一点的话就看出来了。很牢很牢,但不能搭近,搭近它就露出来了。我们就用四根钢丝,把它挂在牛角上,挂到上面升降机上,绝对要保险,(不然)小孩怎么办呢?他刚上去根本不懂,所以天桥上我们给搭了一个车,钢丝在上面,有一个转盘,演员把它拉过来,他过来后就找这个点。
影片《牛郎织女》工作照
影片《牛郎织女》工作照
翻拍/提供:打壮壮&壮壮
影片《牛郎织女》工作照
影片《牛郎织女》工作照

还有几个镜头,就是好多仙女下来和飞上天的时候,不是有个大月亮吗?这时候需要两次曝光,因为演员太多了,人弄太多了以后,钢丝就容易断掉、出事故,我们就做了个滑车,每一个演员后面都有钢管,把她绑在上面,后面用钢管,下面是滑车,底下是轮子,慢慢滑,每个人在下面用绳索连在一起。演员之间不能太近或太远,要控制距离。滑行是靠人工拉动控制的,拍摄时先拍人,然后把滑车拆掉,再补拍演员脚下的部分。

  访:在亭子里面,大牛变成人的时候,人慢慢站起来,这个镜头如果现在做很容易,但是当时就比较难了,那这个镜头是怎么拍的?
  戈:那就是同机位先拍牛的布袋木偶,后做一个淡出技巧将牛取走,再淡入演员慢慢起来就行了。
  现在是用高科技软件,靠软件,没有软件他就没有办法了,而我们是自己做出来的。你这个戏用这个软件,那个戏用那个软件,是一样的。所以比如说这个人是鬼怪,人的身子不动,什么都没有变,就是头变了,这就用影像替代的软件。你的头、他的头是不一样的,你的头摄进去,他的头也摄进去,这样就要把眼睛、鼻子、嘴巴轮廓线勾好,相差多少?比如20个变化点,如果在一秒钟变化的话,以动画的方式自动变化,一个点一个点变,这两点是关键帧,这样就自动变化过去了。

那么,在《铁达尼号》中,杰克给罗丝画画,慢慢地,她一点点变成一个老人的模样。这里最难的是眼睛,导演要求的是到老了,这个眼睛还是以前的眼睛,其他的器官是老太太的状态,这也是一个转变。过去也搞,但是非常难,对上眼睛,鼻子不对了;鼻子对了,嘴巴不对了。所以要一点点对,要用得好,用得不好也不行。包括有个电影里,洪水来了有一个人跑不出来了,后来往岸边跑,跑到最后这个镜头特别清楚。这里面就要用替身,远的时候要用替身,看不出来,近一点能看出来,脸不是这个脸,这个就需要脸部替换。

  访:《牛郎织女》中有一段天梭在天宫里的镜头,梭子的特技是您做的吗?怎么做出来的?

  戈:这是我做的。梭子发亮光,这是我们旁边放了效果灯光,控制变压器就行了。梭子要两次曝光,还要对位的。梭子的亮光是曝光控制的,一亮一亮的是技术做的,这个很难的。彩虹上也是两次曝光,它是画在布景天幕上的,天幕前面是高台,演员就站在这个带有一点坡度的高台上相对着跑到一起。摄影机前面另有一块画有彩虹和部分天空及银河的接景,它刚好遮住牛郎织女脚下的高台。从镜头中看过去,牛郎织女就像在彩虹上跑的样子。

  访:您拍的这几部戏曲作品,您最喜欢哪一部?或者说您对哪部哪一个部分印象最深?
  戈:《李慧娘》和《牛郎织女》都很好。《牛郎织女》还是蛮好的。它是和岑范导演合作的。这个戏蛮好的,戏里面的王宫⁴都是纱做的,特别有创意,牛郎被贬下凡去了,织女跑过来的时候很生动,其实特技只有三四个场景,其余全部都是画出来的。

  其中有一个情节,牛郎与织女在天宫分别。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走,这是两个镜头。

另外还有一个——云海,顶上的东西是画出来的,云雾天空也是要画出来的,最后摄影师要把光变一变,怎么变呢?先画出来然后变。我说我画完了之后就没法变了,呵呵,开玩笑,因为我们都很熟的。这个画是很实的,他什么时候开始变,变的时候是几秒钟,都要挑好,要量好,看他什么时候开始变,开始变的时候我停下来,然后我上去描,从开始到变完以后两个数据中间取一个数值,几秒几的时候,几秒几的时候,然后我再画并且有色光配合他,这就要每一个间隔都画,一点一点来变,这样观众就看不出来了。

影片信息
《牛郎织女》(黄梅戏,1963年)
编  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作  曲:时白林、方绍墀
导  演:岑 范
摄  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  工:张曦白
特技设计:戈永良
演  员:严凤英、王少舫等
演出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摄制单位: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

附记
  当我们采访戈老先生的时候,80岁高龄的他正处在治疗癌症的关键时期,每个星期的固定理疗并没有削减戈老先生矍铄的精神。

  特技工作是由特技美术设计和特技摄影两个人合作来完成的。它是影片的一部分,要与导演构思和风格相吻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把每一部片子都看成自己的孩子,每一个镜头都要仔细研磨,是戈老先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正因为有了作风严谨的老一辈电影人,才留有今天硕果仅存的戏曲电影精品,才有了今天方兴未艾的戏曲电影事业。可以说,他是一个为艺术事业奉献一生的艺术家。

小编注:
1、本文原题为:《访影片〈牛郎织女〉、〈李慧娘〉的特技美术设计师戈永良》,所选段落小节标题为“艰难中求新意的《牛郎织女》”,谈其它影片的部分略;

2、此处原文为“两桢是32格”,应是口误或误记,据前文改之;

3、此处应为“茅棚”,参见该片文学剧本;

4、此处准确地说应为“天庭”,参见该片文学剧本。

本文摘自:《舞台与银幕之间 戏曲电影的回顾与讲述》(赵景勃、冉常建主编)

配图编辑:济霖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