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撩人春色是今年: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演出再引发校园昆曲热

时间:2024-06-25 15:11:39 阅读:
二十年的岁月,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舞台上持续上演,足迹遍及海内外诸多高校,给一代年轻人普及了古老的昆曲艺术,在海外传播优秀的昆曲艺术。2024年6月14日至16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清华大学,在新清华学堂完成了她生命历程中的第500场演出,引发了清华师生关于昆曲的热烈讨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在京高校的师生也纷纷前来看戏,再度引起校园昆曲热潮。

一出戏、一代人,牡丹情缘二十年辛苦不寻常

青春版《牡丹亭》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20年前,集结两岸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一部文艺精品,他提出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主张古典为体、现代为用,将现代元素与古典审美融会,使整部戏既要有古典美,又要有现代美。对于清华大学这次演出,白先勇先生非常重视,因各种原因不能莅临现场,专门制作了一段视频寄语演出成功。他指出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第500场在清华大学演出,很有意义,呼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传承和保护好昆曲艺术。

二十年剧组的演员们由青年也渐入中年,他们用“一往而深”的真情赋予了古老昆曲青春生命,唤醒了一代年青人的民族审美因子,为昆曲赓续传承注入新的血液与力量。
“初相识”或“忆当年”,一同踏上《牡丹亭》的青春路

牡丹亭上三生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树木一圈圈年轮,记载经历的风霜雨雪,戏曲通过观众的记忆和台上演员一代代传承,清华师生共聚在新清,三天走完漫漫三生路,无论是初次与青春版《牡丹亭》相遇的年轻学子,或是对青春版《牡丹亭》念念不忘的戏迷,“初相识”或“忆当年”,一同踏上《牡丹亭》的青春路。

上本“梦中情”将我们引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中,现场资深观众表示一开场便再次感受到牡丹亭的魅力,从舞美、服装设计和唱词身段,都令人耳目一新,别出心裁,雅致非凡。初次欣赏昆曲的观众也表示相见恨晚,青春版《牡丹亭》久闻其名,终能一探庐山真面目。

中本“人鬼情”的《冥判》、《幽媾》和《冥誓》带着观众前往地府,见证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深缱绻。演出前,观众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昆曲演员老师们在新清会客厅促膝畅谈,不仅分享饰演角色的心路历程,发现青春版《牡丹亭》20年前走进校园播下的种子,如何在今日成长为参天大树。

下本“人间情”,战乱下杜丽娘和柳梦梅携手《如杭》、杜丽娘终于《遇母》,面对阳间现世中的风雨。结束全本牡丹亭演出后,同学们仍依依不舍,围着昆曲演员老师们在票根签名留念,作为三天牡丹亭的见证。
观众有话说:

我一生爱好是天然

初识君误一生,但人生只如初见。让我们看看旧雨新知的观后感,初次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清华学子与清华老师们当年与《牡丹亭》的青春时光。

不知大家在校园可曾听见边骑车边唱戏的同学,好奇他们的故事。以下就让几位清华同学及校友分享他们与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

白先勇先生说《牡丹亭》于他“不只是半生缘,而是一生缘分”,正是这种宿命般的缘分和倾情投入,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登台就掀起了中华传统戏曲的现代“文艺复兴”潮流,在台湾、北京、英国、美国多番上演,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一入昆曲梦生花”。我也是“入梦”的一员,因为一门昆曲艺术选修课播放的“青春版”视频而“入坑”,之后看了多场优秀团队的《牡丹亭》现场演出,但心里最期待的依然是2004年首演组合的青春版《牡丹亭》,这是我心中的昆曲经典。在得知“青春版”原班人马要在新清演出,我的内心就是一片“尖叫鸡”状态。在新清舞台上,现代技术更新了传统戏剧的舞美体验,既不会过于现代具象化而落入俗套,也因不会过于抽象而错失想象的美感。进入新清的“青春版”舞台就是来到了东方莎士比亚的“三生情空间”,剧里的“汤显祖”正缓缓说道“牡丹亭上三生路”。随着舞台空间的切转,我们进入花团锦簇的牡丹亭下、坠入阴森忧郁的冥界、兜兜转转又还是是非善恶的人间,在这里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生与死”之间吟唱着“三生路”情缘,说到底能够支撑起“但使相思莫相负”的还是世间有情。因为昆曲入门第一眼看到的正是沈丰英老师的杜丽娘、俞玖林老师的柳梦梅、沈国芳老师的俏皮春香,所以一看到他们登场就如同画中人走出来一般梦幻奇妙,在杜丽娘的“游园惊梦”中“入梦生花”,略带谐趣的阴间问询到“冥誓”后“出梦惊醒”,“回生”、“婚走”后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终究要在人间遭遇误解与战乱的考验,最后的“HE”为三段情画上圆满句号,观众们也随着昆曲“造梦者”的优雅谢幕而逐渐梦醒,谁人能不感慨“送得春来春又暮。莺如何诉。燕如何语。只有春知处。时光渐渐春如许”。十分感谢新清舞台上可爱可敬的昆曲“造梦者”,在他们轻舞飞扬的水袖和婉转细腻的“水磨腔”中让“青春版”能持续演出20年,终于在第500场的新清演出之际让我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首次“青春版”体验,在新清舞台上昆曲之梦再次生花!

——马院 博士毕业生 小沈

连打三天,完成了第一次在线下看昆曲的演出体验。总体来说,是一次非常美妙的体验!上中下三本,我认为观感是越来越好。首先,越接近下本,戏剧冲突更多,节奏越好,华彩的部分更多,完全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其次,演员也越来越放得开,不得不称赞的是两位主演俞老师和沈老师能在一起搭台20年,完成500场演出,太值得尊敬了!最令人的感叹的是整体呈现真的是戏曲艺术的美魅力。从服装、扮相、道具,再到演员的身段、眼神、手势以及扎实的唱腔功底都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很享受在前排沉浸体验了《牡丹亭》的故事,希望在以后探索更多的剧目,大力支持传统戏曲艺术。

在散场以后也去蹲到了主演老师们的签名,老师们都特别nice。同时,我看到了有很多的年轻观众。这几天也肯到有很多粉丝群体赠送的物料花篮等等,很开心这样传统优秀的艺术还有这么多层次的观众关注和喜欢!

——药学院 博士生 何轶

久闻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名,大一时还有幸听周秦先生在清华蒙民伟楼多功能厅讲解剧中音乐,但在本次观演之前,我还没有看过《牡丹亭》的全本演出。所以随着新清灯光渐暗,舞台上的布景逐渐清晰,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期待。

此次纪念演出,原班人马再次集结于校园,这样看一场少一场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戏曲的观众来说,非常难得且别有纪念意义。我的朋友还戏称,青春版《牡丹亭》都要变成“中年版”《牡丹亭》了。但当沈老师和俞老师一亮相、一开口,我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沈老师饰演的杜丽娘,一颦一笑都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仿佛在诉说着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而俞老师扮演的柳梦梅,则展现出了书生特有的儒雅与痴情。他们的表演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时光不能停步,岁月永向前行,但老师们的青春,却和杜丽娘和柳梦梅一样从未离去。

感谢青春版《牡丹亭》的每一位演员和工作人员,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感谢你们用青春与热情,为我们传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光不老,青春依旧。

——法学院 硕士生 严君啸

从白先勇老师在《台北人》小说集中的《游园惊梦》一篇,对牡丹亭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的二十年,才有机会欣赏全本。坐在新清台下,抬头望向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识、相逢和相惜,以及众人在大时代下的悲欢离合,贪嗔痴怨,生生世世,仿佛和剧中众人一起走过三生路,大幕落下,结束三天全本的欣赏,恍如隔世。如白先勇老师对昆曲的赞叹:“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从演后谈也深刻感受到昆曲面临的挑战,和老师们为传承所付出的心力及热情,今日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将持续萦绕在我们心中。

——法学院 博士生 蔡咏洁

大家是否好奇讲台上、实验室里的老师们,当年与《牡丹亭》的青春故事,至今难忘。以下将看青春版《牡丹亭》是如何陪伴老师们的科研岁月。

刘俊杰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

十七年前,我第一次接触白先勇的《牡丹亭》,那时我十七岁,正值青春年少,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那一晚的演出,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从此深深爱上了昆曲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今晚,当我再度坐在观众席上,重温这部经典的昆曲剧目时,内心涌起的情感已远非当年那般单纯。十七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已在生活的洪流中奔波劳碌,学会了稳重与克制,而当年的那份纯真与激情,似乎也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

然而,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杜丽娘那婉约的身姿、娇柔的嗓音再次出现在眼前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纪。杜丽娘,那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女子,她的爱情故事穿越了时空的障碍,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她的坚持与执着,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绎方式,既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又注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演员们的表演细腻入微,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布景简约而不失雅致,与昆曲的音乐、唱腔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东方文人特有的浪漫氛围。致敬和怀念白先勇先生,感谢他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精彩的青春版《牡丹亭》。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我都会牢记这份美好的情感体验,继续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

黄娟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

我的第一次昆曲之旅始于2003年,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为了让来自德国的交换生Viviane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带她到长安大戏院观看了昆曲《长生殿》。虽然Viviane只觉得颇为有趣,但我却被其中的词藻和曲调深深吸引。次年,我有幸在北大百周年讲堂见证了由白先勇先生率队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全本演出。连续三晚的表演,华丽的戏服,以及年轻演员与他们的戏曲老师两代昆曲演员同时出现的优雅谢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十年后再次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舞台上呈现的完整故事、华丽服饰和昆曲演员青春洋溢的演绎已被更强烈的沉浸感所取代,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梦,我愿意一直沉浸其中。二十年的时光不仅改变了我的观剧体验,更让我有机会从科学角度解读这种强烈的体验。昆曲为何能够触动人心,背后的神经机制是什么?

作为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THBI)的访问学者,我与艺术教育中心合作,推出了“审美体验中的脑机制”系列科研项目。在6月14日至16日的《牡丹亭》演出中,我们面向观众开展了脑科学实验,利用脑电和近红外光谱设备记录观众观看演出过程中的脑活动,探索自然观演状态下的脑活动规律。这对我而言,不仅是科学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最高级艺术形式——昆曲的深深敬意。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在演出现场开展脑科学实验

艺术主创做客新清会客厅,与师生观众代表进行交流

结语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在清华演出,跨越地理、时空及人海,串联清华师生、旧雨新知共聚新清华学堂,新清穹顶的紫荆花不曾见过当年的青春版《牡丹亭》,但今后将与青春版《牡丹亭》一起陪伴师生走过学习和科研岁月。“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这个内倦的时代,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诗”和“远方”,《牡丹亭》中的“情”与“梦”,象征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在筑梦的清华园中,人文与科学交相辉映,师生同梦,共度发展,青春永存。

撰稿:蔡咏洁、付桂生

图文排版:麻嘉沛

责编:杨淼

审核:林叶青

猜你喜欢

作为昆曲的入门作品而言,《奇双会》剧情一波三折,内容充实饱满,极具生活化气息。同时,这部戏也深受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大师前辈的锤炼,使其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写状》这一出,是一折小生、旦角的“对儿戏”,舞台上两个主角并重,唱做集中,很讲究艺术的平衡和表演尺度分寸的拿捏。...
《刺虎》是当今昆剧舞台上刺杀旦行当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是最贴合北方昆曲磅礴气势的一出戏。作为一出承载家国仇恨的经典,《刺虎》所展现出的悲壮情怀与北方昆曲追求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不谋而合,而韩世昌先生所塑造的费贞娥更具有北方女子的豁达豪爽,面对“一只虎”时通过眼神与表情,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装出表面的妩媚在顷刻间“变脸式”转换,极具看点,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四百多年前,昆曲《牡丹亭》横空问世,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最深刻、细腻的情感:一双人、两颗心、三生路。一段浪漫绮梦和生死至情,缠绵四百余年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传承至今。...
1月7日至8日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将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本次演出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以支持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搭建线上演艺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2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中国台湾方面合作,海峡两岸携手打造昆曲《南柯梦》,首度以上、下本的形式,将《南柯梦》以相对完整的本戏形式搬上了昆曲舞台。全篇以情为主题,完成了从上本“入梦、情着”到下本“出梦、情尽”的连贯过程,展现个人情欲在社会结构下的渴望与失落、真实与虚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1月23日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长生殿》

天宝十年,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七夕乞巧,对天盟誓,愿永世结为夫妻。由于唐明皇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导致安禄山造反。唐明皇携杨贵妃避难蜀中的途中,将士们高呼“不杀贵妃,誓不护驾”。无奈之下,唐明皇赐杨贵妃自缢于梨花树下。...

1月16-17日19:30北方昆曲剧院经典折子戏展演

2025年1月17日19:30 演出昆曲《吕布试马》《孽海记·思凡》《通天犀·坐山》《彩楼记·评雪辨踪》...
三折闺门旦剧目:《红梨记·亭会》《雷峰塔·断桥》《凤凰山·百花赠剑》均得自恩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洵澎老师亲授传承。张洵澎老师看完演出,给予美玲的评价“美玲灵的”,表示对爱徒的喜爱和赞赏,也为“昆昆”满台演员、演奏员点赞。...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