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再续红梅缘》十年磨一戏
时间:2024-03-06 20:08:24 阅读: 次 作者:贠佳钰
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秦腔《再续红梅缘》十年磨一戏
贠佳钰
秦腔《再续红梅缘》十年磨一戏
贠佳钰
2023年国庆期间,正值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四十周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梅花奖”演员系列演出场场爆满。由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二度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的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主演的秦腔《再续红梅缘》压轴亮相,一票难求。在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社交平台去中心化的表达形成的群体意见代表了广大受众及媒介信息参与者的主流意识形态。这部戏从2013年开始策划编排,2015年5月首演至今,刚满十年。实践证明带着当代艺术审美“思考式”的回归传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秦腔(或其它地方戏)必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播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久动力。秦腔《再续红梅缘》的成功实践首先源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一代演职人员不断坚守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原则,同时从第九期训练班、第十期训练班起持续加大传统戏教学和传统剧目的创新排演也为秦腔《再续红梅缘》提供了强有力的演职人员传承梯队,以“十年磨一戏”的态度,不断完善打磨,为秦腔留下了一部经典作品。

1938年在延安创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延安时期剧院的前身“民众剧团”,就以《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等剧作进行了革命文艺实践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其中《千古一帝》《杨贵妃》《留下真情》等剧目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现代戏调演优秀剧目奖”和“文华新剧目奖”等项奖励。八十多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价值引领,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戏曲作品。用戏曲表现现代题材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早在延安时期就独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改穿戴传统戏剧服装和表演程式 ,演员均以现代服装、现代生活动作去在舞台上演出,《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大家喜欢》等剧目至今还常演不衰,足见其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的成功之处。但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艺术院团,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发展以一样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八十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基础上,以第一任院长马健翎为代表的剧院编导团队一直在对秦腔及陕西地方戏传统剧目进行着辩证的时代化的革新。

尊重传统挖掘戏曲的永恒审美价值
很多人在文字上曾经提出疑问,秦腔《再续红梅缘》究竟是古典剧还是传统剧?

这出戏是一场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剧目,早在《游西湖》的演出中,就已经为秦腔《再续红梅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再续红梅缘》既保留了《游西湖》的核心故事和《鬼怨》《冷房》《杀生》等经典场次,又增添了卢昭容这一辅助线条,增强了剧目的可看性。全剧服装全部采用戏曲传统服饰,这就决定了演员的表演必须紧扣戏曲传统程式表演,才能跟舞台展现完美融合。李慧娘完全以戏曲正小旦行当应工,水袖功、圆场功、唱功、架子功……无一不展现了导演、演员对传统表演的炉火纯青。卢昭容则以小花旦应工,更注重花旦的表演,特别是手眼身法步的传统程式。另外还有裴生对生角道袍、水袖着装的舞台运用,判官二花脸传统架子功的展示,孟婆丑角行当的分寸拿捏,贾似道大花脸的台布唱腔及架子,小鬼们短打武生的跟头荡子……满舞台没有一个演员的表演能脱离戏曲(秦腔)传统程式化表演的范畴。
现在看来,以传统手法排演《再续红梅缘》是成功的,这更大程度上却决于对传统戏曲的尊重。编创团队及主演看到了传统戏曲的闪光点和最有审美价值的地方,那就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的写意构架。但大家没有毫无章法的“拿来主义”,而是让剧情和一连串的程式化动作、程式化套路、程式化编排进行了有机集合。比如裴生在第一场上场后的四句念白,结合了小生的水袖道袍传统程式组合,就非常优雅的展现了戏曲小生的飘逸美。再者在慧娘与判官的那场对手戏中,运用了大量的水袖及秦腔“行路程式+拦头音乐”组合。而经典的《鬼怨》《杀生》更不用说,那是几代秦腔人呕心沥血不断完善的一种程式化表演。所以,这出戏处处有传统,但又处处有新意。
剧本本身的立意和价值导向自不用说,浪漫主义之下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心之所向,抓住这个基本点,再辅助以曲折的故事,一改其他传统戏合二幕的手法,用卢昭容的戏、用其他角色的过场戏,让剧情更紧凑,更加牵住了观众的心,不断引人入胜,最终和剧情紧紧扣在一起。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再续红梅缘》做的很优秀,实践证明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
重视传帮带及媒介宣传引导
好戏要留得下,就得不断有人演。好戏同时也要有能经得起群众考验的核心唱段。而《再续红梅缘》中的几个唱段在也在首演时短短时间内不胫而走,比如第一场最抒情的“梅花红,柳丝牵”,最后一场的“我愿等他到百年”,都在几天内就被戏迷广泛传唱,甚至已经在网年上有了卡拉OK伴奏。同时李迎、陈黎、王航等一大批年青演员从一开始就被安排到平行角色进行排练,从这出戏诞生开始它的传承就没有停止。

秦腔《再续红梅缘》的创排模式证明,传统戏曲在当前多元化的媒介时代依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全员媒介时代,戏曲作为曾经的一种高台教化的工具和娱乐方式同样具有媒介应有的属性,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必将是“内容为王”,只有群众真正喜爱的,才能在花开剧场内外,火遍线下线上。这样的坚守与创新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案例,也在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秦腔作为国家级非遗,西北五省人民共同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剧目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卧虎令》的首演之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携手文北一社区共同开展了“戏曲传情润民心·人文碑林绘新篇”慰问环卫工人专场演出活动。临近春节,为那些默默坚守在城市清洁一线的环卫工人们送上精神文化的暖心礼。...
正月初三(1月31日)起至正月初六(2月3日),西演·青年团与齐爱云、张涛、窦凤琴、王新仓、屈巧哲五位梅花奖得主合作将在宝鸡大剧院精彩开唱,带来《焚香记》《双官诰》《周仁回府》《清风亭》四部本戏。...
岷县秦腔协会会员 马玉芳: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金蛇献瑞 国韵迎春”2025年岷县第五届秦腔艺术展演,不但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还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的文化魅力。第五届秦腔艺术展演,让广大戏迷们真正过了一把戏瘾,喜气洋洋迎新年,观众们沉浸在秦声秦韵中,也跟着台上演员唱起那些脍炙人口的曲调,感受秦腔魅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赓续传统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多彩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新年氛围,丰富广大群众的节目文化生活,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长车行》将在易俗社舞台上持续绽放光芒,将大国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观众,进一步推动秦腔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12月19日晚,嘉峪关文化馆剧场人头攒动,喜气洋洋。七时三十分,在秦腔戏迷及爱好者热切的期盼中,随着激越的锣鼓声骤然响起,嘉峪关市瑞鸿秦腔剧团演出的《金沙滩》(全本)闪亮登场。...
郑宁莉一行先后来到贺家湾村烈士家属及困难群众家中,详细了解生产生活、家庭收入等情况,倾听心声诉求,并向他们送上了慰问金。...
徐升,主攻文武须生,荣获甘肃省第七届红梅奖大赛“红梅大奖”、庆祝建党百年新创大型现代戏(人往高处走)领衔主演——李振强、荣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2015年荣获陕西省第七届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2018年荣获陕西省宝鸡市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2022年荣获定西市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