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首登小剧场舞台“重唱”老舍名作《我这一辈子》
时间:2022-10-28 15:25:35 阅读: 次 作者:北京演艺集团
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培源平台和北京市曲剧团联合孵化的首部小剧场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10月22日、23日晚在鼓楼西剧场圆满首演。
我出生在旧时代,打小聪明,十五岁去到冥衣铺学了个裱糊匠的手艺,娶妻生子,这辈子图的就是个安分体面。谁承想媳妇儿被师哥拐跑了,随着改朝换代,我的手艺也没了用武之地。到后来当了巡警,本以为走上正道,可这日子总好像有个窟窿,见天儿地往下出溜......
我就这样苦熬苦奔,年复年年。儿子福海为了多挣两块钱随着盐务缉私队去了外地,舍不得吃药倒下了;我花光了最后的积蓄前去运灵,倒在了茫茫的大雪之中......
原创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原著小说《我这一辈子》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剧本,曾获2021年第六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扶持奖励计划优秀剧本荣誉,于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上演。
《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没有名字,正如芸芸众生中的你我。
剧中的“我”聪明能干,通晓人情世故,一直在挣扎着做个体面人,却总是事与愿违,落魄潦倒而终。该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唱出了旧社会的现实与沉重,在嬉笑怒骂中又饱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和热爱。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
入选“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
“2022年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即将与观众再次见面!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
11月18-19日19:30
繁星戏剧村贰剧场
我出生在旧时代,打小聪明,十五岁去到冥衣铺学了个裱糊匠的手艺,娶妻生子,这辈子图的就是个安分体面。谁承想媳妇儿被师哥拐跑了,随着改朝换代,我的手艺也没了用武之地。到后来当了巡警,本以为走上正道,可这日子总好像有个窟窿,见天儿地往下出溜......
我就这样苦熬苦奔,年复年年。儿子福海为了多挣两块钱随着盐务缉私队去了外地,舍不得吃药倒下了;我花光了最后的积蓄前去运灵,倒在了茫茫的大雪之中......
原创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原著小说《我这一辈子》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剧本,曾获2021年第六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扶持奖励计划优秀剧本荣誉,于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上演。
《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没有名字,正如芸芸众生中的你我。
剧中的“我”聪明能干,通晓人情世故,一直在挣扎着做个体面人,却总是事与愿违,落魄潦倒而终。该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唱出了旧社会的现实与沉重,在嬉笑怒骂中又饱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和热爱。


编剧胡铭帅
这次在剧本创作中胡铭帅坚持守正创新,“挖掘老舍文学宝藏,丰富北京曲剧的剧目建设,发扬老舍先生的文学品格,彰显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创作中必须守住的‘正'。充分借用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创造性地提炼了‘纸人'这一舞台形象,用心灵节奏的变化,完成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是这次创作的‘新'。”
导演白爱莲
首次执导北京曲剧,让白爱莲非常兴奋,“北京曲剧有它的艺术独特性,虽然表演上没有传统戏的程式,但更加生活化,京味儿浓郁。戏曲走进小剧场之后,给了一种探索的可能,我希望用传统的表演去表达一些新的题材和思想,北京曲剧通俗易懂,演绎北京故事,展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有着先天的优势。”
青年作曲顾静媛
对于青年作曲顾静媛来说,如何在音乐上平衡继承与创新,也是一次难能的挑战。“老舍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练,所以这次《我这一辈子》在音乐方面也追求一种简约风格。曲牌多选用的是轻巧、诙谐、幽默、说唱性较强的,既有曲剧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从诙谐与幽默的音乐中品味世事的艰难。”
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
这出戏在老舍先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和改编,保留了该有的文学底蕴和文学性,既尊重老舍先生的原著,又增加了当代艺术的意蕴,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特色的北京曲剧版本。北京曲剧剧种命名七十周年之际,创排这样一出改编自老舍先生名作的小剧场剧目,带有鲜明的探索意味,拓展了北京曲剧舞台空间,对剧团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这次在剧本创作中胡铭帅坚持守正创新,“挖掘老舍文学宝藏,丰富北京曲剧的剧目建设,发扬老舍先生的文学品格,彰显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创作中必须守住的‘正'。充分借用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创造性地提炼了‘纸人'这一舞台形象,用心灵节奏的变化,完成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是这次创作的‘新'。”
导演白爱莲
首次执导北京曲剧,让白爱莲非常兴奋,“北京曲剧有它的艺术独特性,虽然表演上没有传统戏的程式,但更加生活化,京味儿浓郁。戏曲走进小剧场之后,给了一种探索的可能,我希望用传统的表演去表达一些新的题材和思想,北京曲剧通俗易懂,演绎北京故事,展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有着先天的优势。”
青年作曲顾静媛
对于青年作曲顾静媛来说,如何在音乐上平衡继承与创新,也是一次难能的挑战。“老舍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练,所以这次《我这一辈子》在音乐方面也追求一种简约风格。曲牌多选用的是轻巧、诙谐、幽默、说唱性较强的,既有曲剧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从诙谐与幽默的音乐中品味世事的艰难。”
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
这出戏在老舍先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和改编,保留了该有的文学底蕴和文学性,既尊重老舍先生的原著,又增加了当代艺术的意蕴,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特色的北京曲剧版本。北京曲剧剧种命名七十周年之际,创排这样一出改编自老舍先生名作的小剧场剧目,带有鲜明的探索意味,拓展了北京曲剧舞台空间,对剧团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
入选“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
“2022年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即将与观众再次见面!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
11月18-19日19:30
繁星戏剧村贰剧场
猜你喜欢
《菊花赋》以中原农村为背景,以菊花产业发展为主线,巧妙地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层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浪漫主义则体现在对菊花文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描绘中。...
曲剧《义烈女》是一部由樊粹庭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最早名为《义烈风》,首次演出于1935年。该剧讲述了书生庄鸿文因家庭变故逃至荥阳,遇到了塾师童继善的女儿童玉珊,两人产生了爱情。...
此次河南曲剧《胡光山色》入选“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是河南曲剧首次凭借艺术家自身荣登首都国家大剧院舞台,在河南戏曲传承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值著名河南曲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胡派”创始人胡希华80大寿、从艺60年纪念,由“胡派”大弟子、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军选,举全家之力、率领“胡派”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集“胡派”六十年艺术之大成,融合现代新型舞台手段的立体回忆录式舞台戏剧,是对传统非遗河南曲剧演出形式做出...
为了向北京的戏迷朋友们更好的展现我们这出戏,《胡光山色》剧组这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怀着对河南曲剧艺术的炽热深情与尊崇敬畏,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排练之中。...
11月17日下午,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现代曲剧《雪绒花开》在襄城县文博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作为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省市组”的重要剧目,此次演出不仅展示了河南省曲剧艺术的魅力,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雪绒花开》是根据郑州圆方集团薛荣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现代戏,自创作以来便备受关注。...
永庆升平2024德云社甲辰年纲丝节系列演出“粉墨氍毹”之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暨德云曲剧团成立庆典演出...
11月15日-16日,来自河南省郏县的河南海宣池曲剧团(河南郏县曲剧艺术发展中心)将在在北京湖广会馆连续演出三场沉浸式河南曲剧《寇准背靴》《卷席筒》和《四郎探母》,本次演出由现任河南省海宣池曲剧团团长,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亲传弟子周少军领衔主演,为北京的观众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沉浸式戏曲体验。...
北京曲剧《黄叶红楼》依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编创。该剧在小说原著及大量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了“戏中戏”,剪裁了《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与故事情节,勾勒出一台千古悲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