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京韵 一路欢歌——庆祝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周年北京曲剧《茶馆》全国巡演

时间:2022-10-26 13:44:40 阅读:
北京曲剧,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是京味儿最为浓郁的戏曲剧种,其诞生于新中国之初,与共和国共成长。1952年,由老舍先生建议命名为“北京曲剧”,至今已经走过七十载风雨。北京曲剧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而生的真正属于北京的地方剧种,其音乐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基本音乐素材,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说唱结合,京味儿浓郁,表演朴实自然,别具一格。

北京曲剧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擅演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完整地记录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地方习俗、饮食起居、岁时节令等历史文化。透过北京曲剧,仿佛能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它不断地展示着北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是这座城市最有温度、最有品味的文化名片。

千锤百炼,成岁月经典

任何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的特征,而北京曲剧在题材的选取上则格外有自己的风格。从1952年演出老舍先生的《柳树井》开始,北京曲剧就与老舍、与北京文化变得密不可分,而北京曲剧《茶馆》的登台将这一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开端。

北京曲剧《茶馆》首演于1998年,由王新纪、顾威共同改编,知名导演顾威执导,北京曲剧功勋级作曲家戴颐生担任作曲及艺术指导。该剧自创排以来就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至今已经演出上百场,场场演出几乎都座无虚席。2001年,北京曲剧《茶馆》曾在我国台湾的台北戏剧院上演,开创了台湾公开上演老舍作品的先河。浓郁的京腔,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韵味十足的唱段,从人物情感到风俗习尚,从舞美灯光到服装造型,能够一下把剧场中的观众带入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

《茶馆》作为老舍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剧目。而北京曲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大胆地重塑了故事结构,用戏曲的手法将人物的形象、心理和行动都更加真实地刻画出来,加上音乐和唱腔的渲染,自然流畅,更体现其风格与创意。北京曲剧的改编将老北京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戏曲或者说艺术面向当代大众的一种普及,这是北京曲剧改编老舍作品最大的本质特征。

北京曲剧《茶馆》大幕拉开,茶馆里的茶客、小二、老板王利发全都以定格剪影的状态呈现,以“静”的状态配合着数唱“四九城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开启了整个《茶馆》的篇章。随着小二一声“来啦,烂肉面一碗”,一桌桌的演员随之由“静”变“动”,舞台光依次而亮,随着各位茶客的合唱、轮唱和对唱,瞬间就将观众带入了清末京城的大茶馆,几句精炼的道白,地道的唱腔就把诸位茶客的面貌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北京曲剧以单弦牌子曲为基本音乐素材,而在剧目的编排和创作中,除了不能背离曲牌的传统风格,还得根据剧目的思想主题,人物的音乐形象,特定的情绪变化来进行剧目人物风格化、性格形象化的音乐创作,这是北京曲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本质特征。在最后一幕中,三位老人边撒纸钱边喊:“四角的跟夫,后尾儿的答碴儿,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原本的台词只是通过道白去描绘这种出殡哀婉冷清的氛围,可北京曲剧为其添加了[鹦哥调]的唱段,加上唢呐、锣鼓、笛子的伴奏,热闹非凡、吹吹打打,边走边唱,把旧时出殡的一系列规矩“雪白的丧衣一片片,二十四孝的彩旗翻。铭旌魂桥日座伞,大扛上肩稳如山。送葬的亲朋随后面,孝子执幡走在前”也添加到唱词里,给观众描绘了一幅跟夫抬棺出殡,彩旗经幡纷飞,亲朋列席送葬的场景。场面大开大合、大悲大喜,把对这个不平世道所有的委屈、痛苦、心酸与不甘都全部释放了出来,用这段唱给那个时代献上一曲最隆重的挽歌,也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北京曲剧《茶馆》的改编中,主创保留了用茶馆变迁来折射时代、社会和人性的主题之外,更加突出了王利发的戏份。通过他来述说其他人命运,讲述社会的发展,来表达爱憎,来反映时代。除了这个角色原本的精明、圆滑与干练,更透过他去赞扬老北京人的质朴、乐观与幽默,更加巧妙地将一些老北京民俗融入到他的表演和唱词中,唱给观众听。作为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北京曲剧带有着戏曲依字行腔的特色,又能够将北京方言非常恰如其分地融入到音乐节奏中。

正如该剧的作曲戴颐生所言:“北京曲剧的声腔、音乐的本体素材与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及语言最相吻合,京腔京韵能够非常自如地融为一体。”

北京曲剧《茶馆》历经20余年的打磨,从故事内容、演员表演,到音乐编配、舞台呈现的效果,汇集了几代曲剧人的心血。经过了一代代北京曲剧人的推敲、加工、提高,进而慢慢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无限追求,才能使北京曲剧在戏曲的百花园中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一路欢歌,展时代风采

北京曲剧多年以来一直非常关注戏曲市场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模式。2022年,恰逢北京曲剧剧种命名七十周年,北京曲剧《茶馆》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走出了北京,在全国七省八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演,以此来交流推广北京曲剧,推动北京曲剧的传承与发展。剧团始终把传承经典作品、传播京味儿文化视为己任。

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经典剧目的影响力,弘扬北京地域文化和地方戏剧特色,北京市曲剧团选择了《茶馆》这一具有强烈时代感和艺术品位的经典保留剧目进行全国巡演,是院团弘扬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首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北京曲剧《茶馆》整个剧组有80余人,单从市场的投入产出率而言,巡演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北京市曲剧团团长、总经理崔迪说,此次巡演为保证艺术质量,让全国的观众领略到北京曲剧独特的音乐魅力,剧团不惜成本,全程使用大乐队伴奏,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保证将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更加直观、真实地展现给全国观众。幸运的是,此次巡演活动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相信这也是对这部作品莫大的支持与肯定。

观众反响热烈

此次巡演,也是对新一代曲剧演员的锻炼和检验。优秀保留剧目的传承和演出对演员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巡演过程中,年轻一代的演员可以继承和发展前辈留下的艺术精华,在演出的过程中也能够吸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通过研究观众和专家的宝贵意见,积累更加丰富的舞台经验,能够在巡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对于理解和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可能也正是出于对巡演的期待,这次巡演的创作氛围空前高涨,据北京市曲剧团副总经、北京曲剧《茶馆》常四爷的扮演者彭岩亮介绍,所有演职人员都非常努力地想把作品演好、唱好,与不同城市的不同观众近距离接触,可以得到很多不一样的反馈,也能够在今后的创作和表演中,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观众拍摄票根和宣传册留念

而且此次巡演更加提升了整个院团的凝聚力,大家不仅各司其职,还能密切配合,服装、化妆的老师一起帮着搬道具,安布景,挂灯具。在深圳演出的时候还突遇暴雨,大家不论工种、不问老少,全都冲到大雨中帮忙“抢救”服装、乐器。正是因为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对舞台的敬畏,才成就了这次巡演的成功,也成为了北京曲剧精神的传承。

在浩如烟海的戏曲艺术里,北京曲剧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是剧种的建设、剧目的创作还是剧团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努力进步。作为北京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北京曲剧在传播京味儿文化、讲好北京故事上不懈努力。

此次北京曲剧《茶馆》全国巡演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首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此番不仅能够提升优秀经典剧目的影响力、推动北京曲剧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构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彰显北京地域特色、展示首都时代风貌。未来北京曲剧要立足于首都文化,站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高度上,将首都的历史积淀、人文关怀传递给全国,打造“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与大家共看新时代、新北京、新曲剧。

猜你喜欢

8月12日演出曲剧《龙须沟》

曲剧《龙须沟》曾获奖项: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 ...
刘福先生作为陇中小曲代表性传承人,86岁高龄依然履行非遗传承人义务,带徒援艺、登台献艺,他始终秉承“情系家乡,艺为百姓”的宗旨,带领剧团一班人在传唱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创作和演出了许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和新时代的新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安定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著小说《我这一辈子》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没有名字,他正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我”这一辈子的悲惨遭遇,描述了一个好人在一个恶时代下的穷途末路,深刻揭露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助与迷惘,呼唤着公平正义善良世界的诞生。...

文化送基层公益演出:曲剧大戏来,群众乐开怀

 2月27日至28日,洛阳曲剧院先后在大王沟村演出了《刘秀还乡》《赵氏孤儿》《生死恨》《寇准背靴》等经典剧目,场场爆满,均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去年以来,在南阳张仲景研究会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南召曲剧老艺术家的积极带动下,南召县开启了大型新编历史曲剧《医圣张仲景》的创作和排演工作。...
2023年2月14日,剧团党总支班子召开了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剧团党总支班子成员参加会议,党总支书记戴兵主持。集团董事、副总经理辛江列席会议。...
北京曲剧《茶馆》首演于1998年,由王新纪、顾威共同改编,著名导演顾威执导,北京曲剧功勋级作曲家戴颐生担任作曲及艺术指导。该剧自创排以来就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至今已经演出上百场,场场演出几乎都座无虚席。...

台湖演艺车间再次上演沉浸式曲剧《茶馆》

10月、11月台湖演艺车间再一次迎来了沉浸式曲剧《茶馆》演出。老舍以裕泰茶馆为背景,用多个出场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变迁中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