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用曲剧展现老舍笔下的老北京民俗画卷
时间:2025-01-23 15:02:42 阅读: 次 作者:天桥剧场
1月21日,第十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首台大戏《正红旗下》,在天桥剧场上演。这部作品是老舍先生未完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既是老舍的家族史,也是晚清北京旗人的风俗风情史。剧中采用散点式、人物群像式的结构方法,展现了晚清北京八旗子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百姓的家长里短、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老北京民俗画卷。
老北京过小年、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游春等风俗风情贯穿始终,北京人特有的幽默、乐观、散淡的性格特征跃然于舞台上。腊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乐曲中,一个孩子落生了。这已是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而不知自省的旗人们,却还在醉生梦死。
当大灾难降临,旗人们依旧浑浑噩噩,把战争当作儿戏一般。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大舅,大姐公公做了俘虏,老舍的父亲则在正红旗下为中华民族牺牲了生命。凄清的丧歌响起来了,这是哀送民族英雄们的丧礼进行曲,也是为腐朽的大清朝出殡的一曲挽歌。
《正红旗下》的舞台没有采用传统现实主义真桌真椅真过日子的做法,而是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布景,选取了普通家用又极其素雅精致的,而且是残破的青花瓷盘作为舞台呈现对象,后衬一对神采飞扬、腾云驾雾的巨龙。通过普通老百姓的琐碎家事,揭示了清王朝残灯末庙的衰败之势,反映清王朝家国将倾时,皇城子民的麻木、觉醒、反抗、悲壮,更传递出历史的悲凉感和深刻的文化意味。
一幅波澜壮阔的老北京民俗画卷,在剧中铺陈开来,晚清北京八旗子弟的生活,百姓的家长里短,小人物的苦辣酸甜,都在北京曲剧的独特韵味中步步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摄影:王崇玮
老北京过小年、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游春等风俗风情贯穿始终,北京人特有的幽默、乐观、散淡的性格特征跃然于舞台上。腊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乐曲中,一个孩子落生了。这已是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而不知自省的旗人们,却还在醉生梦死。
当大灾难降临,旗人们依旧浑浑噩噩,把战争当作儿戏一般。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大舅,大姐公公做了俘虏,老舍的父亲则在正红旗下为中华民族牺牲了生命。凄清的丧歌响起来了,这是哀送民族英雄们的丧礼进行曲,也是为腐朽的大清朝出殡的一曲挽歌。

一幅波澜壮阔的老北京民俗画卷,在剧中铺陈开来,晚清北京八旗子弟的生活,百姓的家长里短,小人物的苦辣酸甜,都在北京曲剧的独特韵味中步步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摄影:王崇玮
猜你喜欢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社的同学们倾情演绎了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全剧,该剧是北京曲剧团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文艺精品之作。...
《菊花赋》以中原农村为背景,以菊花产业发展为主线,巧妙地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层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浪漫主义则体现在对菊花文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描绘中。...
曲剧《义烈女》是一部由樊粹庭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最早名为《义烈风》,首次演出于1935年。该剧讲述了书生庄鸿文因家庭变故逃至荥阳,遇到了塾师童继善的女儿童玉珊,两人产生了爱情。...
此次河南曲剧《胡光山色》入选“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是河南曲剧首次凭借艺术家自身荣登首都国家大剧院舞台,在河南戏曲传承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值著名河南曲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胡派”创始人胡希华80大寿、从艺60年纪念,由“胡派”大弟子、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军选,举全家之力、率领“胡派”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集“胡派”六十年艺术之大成,融合现代新型舞台手段的立体回忆录式舞台戏剧,是对传统非遗河南曲剧演出形式做出...
为了向北京的戏迷朋友们更好的展现我们这出戏,《胡光山色》剧组这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怀着对河南曲剧艺术的炽热深情与尊崇敬畏,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排练之中。...
北京曲剧龙须沟剧情简介:解放前的北京龙须沟,是有名的臭沟沿。河的两岸,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的劳动人民。...
11月17日下午,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现代曲剧《雪绒花开》在襄城县文博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作为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省市组”的重要剧目,此次演出不仅展示了河南省曲剧艺术的魅力,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雪绒花开》是根据郑州圆方集团薛荣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现代戏,自创作以来便备受关注。...
永庆升平2024德云社甲辰年纲丝节系列演出“粉墨氍毹”之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暨德云曲剧团成立庆典演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