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黄梅戏的来龙去脉

时间:2023-12-19 16:32:39 阅读: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它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成长于安徽省的安庆地区。虽然对它的发源还有其他说法,但上述之说较为大多数人所共识。这是从它的上演剧目,声腔的起源、衍变与发展以及艺人们的从艺历史和传说等综合考察而得出的认知。

中国的戏曲发展史,有人说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戏曲的声腔发展史。笔者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是对中国的戏曲音乐,其中又以安徽的戏曲音乐(特别是黄梅戏音乐)通过较长时期的学习与探索,很同意上述说法。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的来龙去脉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这些艺术宝库中。由于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过较长期的创造、积累和发展,出现了一种集歌唱,表演、音乐,舞蹈、说白、美术和杂技等于一体的戏曲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既不同于欧洲的歌剧,也不同于话剧和舞剧,而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戏曲。据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中“全国戏曲剧种概况”统计的数字为293个,黄梅戏即为其中之一。旧中国的文艺,特别是地方戏曲,向来不被统治阶级重视,因此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金、元之杂剧,宋,元之南戏,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传奇所唱的北曲、南曲,虽都曾有幸进入过宫廷,但在清代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尚被贬为“南北曲非文章之正轨,故不录其词”。至于清代发展起来的各种地方戏曲,在统治者眼里,更是“不屑一顾”了。非但如此,清末民初的黄梅戏,还常被视为所谓“伤风败俗”的“花鼓淫戏”加以禁演。为了生活和剧种的生存,艺人们在旧社会受到的各种摧残与凌辱更是令人发指。演员们经常被官府抓去,任意打骂、罚款、游街、坐牢等,有的艺人一生竟被抓去关押、坐牢达八次之多!黄梅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当地叫“采茶”,成长在安徽的安庆地区。因为过去所用的唱腔多为黄梅的采茶,故称之为“黄悔戏”或“黄梅调”。在黄梅县采茶戏的唱腔中还保留有采茶调、挖茶调等名称,但在安徽黄梅戏的唱腔中,除剧目的名字尚有《送香茶》《挖茶棵》外,只有《挖茶棵》这首曲调还与剧目保留着同名,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与“茶”字有关连的唱腔名字了。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的来龙去脉
如前所述,像黄梅戏这种来自民间的地方小戏,既不载入史册,又缺少文字记录可资查考,要想弄清它的发生、发展的全貌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诸方面综合分析、全面衡量,还是以发生在湖北省的黄梅县、成长在安徽省的安庆地区之说比较合理,时间是在18世纪,迄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王兆乾同志在《黄梅戏音乐》、陆洪非同志在《黄梅戏早期史探》中都比较倾向此说。黄梅戏一些传统剧目的故事也多发生在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等县。黄梅采茶戏在湖北又叫喔呵腔、采子、采茶等,又因其初期的演出形式多为小旦、小丑和小生三个角色,故又叫三角班。新中国建国前安徽人通称为黄梅调,新中国建国后才正式把它叫作黄梅戏。由于这种民间小戏在安徽的发展较快,影响也越来越大,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在五十年代末也改为黄梅戏了。

黄梅戏这种来自民间歌舞、说唱的地方小戏,在清末民初大多还保留着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状态。每个班子少则只有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伴奏全用打击乐器,这种形式叫作“三打七唱”的班子,即演出时由三人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出场演明,这种形式较长期地存在于鄂、皖、赣三省边区的广大农村。

安徽是我国重点产茶的省份之一,因此,皖西的大别山区和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山区都有名目繁多的茶歌,如采茶、盘茶、贩茶、茶歌、倒采茶、十送香茶、四季采茶、十二月采茶等,但这些曲调都与黄梅戏的唱腔没有什么联系,而黄梅采茶戏中的采茶调,在黄梅戏里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与发展虽与原来的采茶调各自发展,扩大着差异,并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开门调或元宵调,却仍可在旋律的运动规律上找出它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黄梅采茶戏在安徽不叫采茶而叫黄梅戏的原因之一。

黄梅县的采茶戏与安徽的黄梅戏,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所号称的“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的传统剧目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如大戏中的《天仙配》《双救主》(即《女驸马》)。《罗帕记》,小戏中的《夫妻观灯》《打猪草》《讨学俸》等。常用的唱腔,虽唱法不同(主要指旋律,其次是语言),但曲式结构、调式的运用、板式和锣鼓点子的长短等也大多相同。据黄梅戏著名老艺人丁永泉说,20世纪初还出现过采茶戏与黄梅戏艺人合班演出的情况,合起来时在剧本、唱腔、语言等以谁(指湖北与安徽)为主,那就看哪方的人数多,当时叫作“四不拗六”。另外。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艺人还在一起唱过采茶戏。如果不是在剧目和音乐上有这么多相同、相近处,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huangmeixide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梅戏</a>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
作者简介:时白林(1927年3月15日—2022年12月31日),男,汉族,笔名白林,安徽蒙城人,中共党员。著名的泗州戏作曲家,黄梅戏作曲家、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第一人。1953年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修班毕业。离休前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理事,安徽省音协副主席等。2022年12月31日中午12时56分,时白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95岁。

整理:梅杰

猜你喜欢

走进安徽文学 享誉全国的黄梅戏

黄梅戏原先的脚本大都出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农民、手工业者,没有文字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流落各地的黄梅戏艺人回到安徽,特别是经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演员。...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