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时间:2024-04-15 14:22:16 阅读:
这两天看《昆曲史考论》。作者吴新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顾问、《中华戏曲》编委。看过他的不少文章,都是与昆曲有关的。《插图本昆曲编年史事》也是他写的,他还写过《中国昆剧大辞典》。早在1962年,吴新雷所写的《论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一文发表于《江海学刊》。他长期从事戏曲学、昆曲学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2009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奖,2013年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
<a href=http://www.xiaopiaoyou.com/kunqufayuand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曲</a>史考论
昆曲史考论》是中华戏剧史论丛书之一。全书分六卷。收入作者昆曲源流史、昆班、剧目、名家、曲谱等论述文章27篇,本书中多篇文章是作者为参与两岸四地多种学术讨论会而撰写的。卷一《源流史论》,论及魏良辅《南词引证》揭示昆山腔发源与演变的脉络,又论及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

《论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一文,对汤显祖与沈璟两派论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吴新雷在分析争论的起因时说,起因之一,沈璟精心研究昆曲格律,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给曲家直接指出规范。汤显祖对沈璟的声律论表示反对,他重视“曲意”,要打破音律的束缚;他要任着自己的意趣和才华,信笔直书,如有不合律的,正不妨拗折唱曲者的嗓子。争论的第二个起因是《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因不合律引起非议。沈璟派人改订,自己也亲自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汤显祖大为不满。

吴新雷对两家的理论作了梳理。他认为,汤显祖创作理论有两大原则,首先是强调作家的才情,主张率意而行,不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其次是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他要“合情而言性”,要求思想与感情的一致,要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沈璟的声律论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作曲说的,一是对唱曲说的。沈璟的声律论除了厘订曲谱,规定句法外,还特别重视字句的音韵平仄,对四声阴阳和用韵的要求极其严格。在戏曲语言上,沈璟僻好本色。就是指民间俗语的运用。

吴新雷对两派论争的内容实质分析归纳,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这是两派争执的焦点。沈璟理论有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汤显祖完全相反,他为了强调“曲意”,把宫调格式和四声平仄的重要性都一笔抹杀。第二是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第三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第四是戏曲语言的文采、本色与当行的关系问题。第五是剧本创作的演出观点与戏曲声腔的关系问题。

对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这场论争,吴新雷提出三点认识,一是关于汤、沈的功过得失。他认为,沈璟和汤显祖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剧坛上是两面鲜明的旗帜。但双方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上虽有贡献,也各有缺点。沈璟提倡声律论,过分强调了音韵格律的重要,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汤显祖主张内容不受形式的限制,吴新雷认为,这是对的,但戏曲既是一种音乐文艺,便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格式和声韵,完全不管也同样是错误的。二是两派争论的成果。吴新雷认为,两派的争论打开了理论发展史的新纪元,在文艺理论上跨进了一大步。从长期争论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高度的实践意义,曾直接推动了当时的创作活动。三是争论的影响。作家们从这场论争中明确了方向。对形式、内容、创作手法、语言艺术和联系演唱实际等方面,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明清之际的剧坛上,便逐渐形成两派合流的局面。

作为一个吴江人,读一读吴新雷的这本书,对了解昆曲,了解吴江派,是有帮助的。吴新雷昆曲方面的著作很多,以后可以找来慢慢地学习。

猜你喜欢

5月4日大型原创黄梅戏《汤显祖》可以领票啦

黄梅戏《汤显祖》剧情介绍: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牡丹亭》,剧中杜柳二人生生死死皆情缘的思想主题,更是汤显祖一生的人格写照。牡丹亭,同样也是汤显祖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

走进非遗之昆曲:吴侬软语中的江南风情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百戏之师”昆曲夜秀在江苏昆山举行

昆山当代昆剧院负责人、党支部书记瞿琪霞说,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走进过剧场,没看过一场昆曲。昆曲六百年,作为发源地,更需要培育昆曲受众群体,多媒介地推广这门艺术。“...
昆曲虽起源于苏州昆山,但它的语音基础却并非完全是苏州方言,而是选用了南北方人都能听得懂的中州韵——姑苏音,这让昆曲听起来既有吴侬软语的特色,同时又能与流行于全国的官话相通,因此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剧种。...

“昆曲与书法”主题展亮相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

为弘扬这一文化传统,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以霍国强为代表的昆山书法家联合国内知名画家,策划并创作了一批展示昆山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文艺作品。他们写昆曲曲词,画昆曲人物,吟咏昆山名胜,既为书画创作引入了独特而丰厚的内容,同时也为昆曲的传播与阐释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以前也听讲过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大概知道,但那时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过觉得是一出戏,而且是极为荒诞的戏,一个女子为了一个梦便陨了性命,后来梦中人来到墓前,又让她起死回生。直到听了汤显祖的一段话,方才明白这荒诞的剧情表达是对情的理解。...

昆曲“遗”脉相承

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昆曲是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清代中叶后,昆曲开始走下坡路,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近两百年来,昆曲几经沉浮,时而淡出人们视线,时而又被拉回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