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书评欣赏《秦腔》一首献给陕西传统乡土社会的凄凉挽歌

时间:2024-01-29 14:42:51 阅读:
合上《秦腔》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仿佛还充斥着敲的震天响的枣木梆子声。

“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中花”,贾平凹先生以自己十九岁之前在故乡棣花街的生活感触为铺垫,用虚构的清风街和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他经历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乡村人物的喜乐哀愁以及原生态的陕西传统乡村底色。初读《秦腔》,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能把琐碎的农村生活写成一本书真是一种能力。整个小说的叙事从虚构的清风街慢慢铺展开来,围绕以夏家为代表的一众人物,上演了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故事,然而正是因为对这些日常生活现实的描写,使得小说有一种真实无比的感觉,仿佛我就住在清风街,与那里的人,一同经历着离合悲欢、生老病死。

细细剖析,这本小说人物众多,主角并不只有一个。
《秦腔》
《秦腔》

张引生:一个神奇又本性率真的疯子

叙述人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说文本结构产生影响。翻开《白鹿原》亦或《树先生》,不难发现,很多作家在谋篇构局自己的小说时,好像都喜欢用疯子或者傻子当主角。疯子做主线人物的好处就是叙述既可以集中,又可以碎片化,因为毕竟是疯子的叙述,怎样都能让读者接受。

不过与其他作品中的疯子形象不同的是,在《秦腔》里,贾平凹先生把张引生塑造成了一个神奇的疯子形象,作为这部作品的第一视角人物,他时常清醒,又时常有一些惊人之举。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引生因为对白雪痴心迷恋,而壮起胆子偷了白雪的内衣,拿到内衣的那一段心理及行为描写,我不止感到惊讶,甚至可以说是震撼,惊讶如此生动且露骨的直叙式描写;震撼于引生本真形象的塑造。张引生这个人,他道德上算不上高尚,但败坏也不至于多败坏,毕竟他是真心的喜欢白雪。小说结尾,引生为夏天义立了白碑,并一心等着夏风回来,引生这个人物性格被塑造的饱满真实且多面。文中那段引生的心理描写 “清风街有我张引生不显得多,但一旦我离了,清风街就一下子空荡了,像是吃一碗饭,少盐没调和”, 足以证明疯子张引生身上神奇的事甚多,荒诞的事仿佛更多,在我看来,比起清风街的一些伪君子好的多了。

《秦腔》里的张引生的人物设定让我想到了电影《树先生》里的主人公,他们都被世人认为是傻子,但人人都认定的傻子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先知先觉的能力,引生在文中的嬉笑怒骂非常口语化,我们阅读时,彷佛就站在清风街的一处犄角旮旯,听着乡亲们地道、平实的关中方言。绵密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一味再现了西北农民真实的日常生活,这里不得不被贾平凹先生深厚的笔力所折服,字里行间夹杂着西北真挚的豪迈和质朴。

夏家老一辈:热爱土地的中国式传统农民

夏天义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小说开篇秦腔演员白雪与省城干部夏风的婚礼上,热爱秦腔的公爹夏天智请来了秦腔剧团。在表演过程中,有人闹事,气氛一度紧张。而身为村支书的秦安,毫无威信,又压不住,只好请来前村主任夏天义来。夏天义在村里,颇有威望,一贯叫人信服。他一来,事情也就被平息了。

夏天义担任村主任时,带领大家开荒修路,摘掉了清风街贫困村的帽子;他大公无私,为集体着想,且性格可观。深读小说,我们却也能够感觉出,他的那套治村办事理念,已经脱离了时代,不具有时效性,所以延续乡土社会注定是失败的。

他也是典型的农民代表。热爱农村土地的夏天义,看到有土地荒着就受不了,年轻时开始为清风街做了很多事,但是淤地七里沟失败成了夏天义的心结,夏天义最后的日子开始吃土,觉得土好吃, “夏天义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在土地上干活,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土地却留不住了他们”, 文中的这一描写把传统农民夏天义热爱土地的性格写到了极致。

“三月二十四这个数字我永远记得,清风街也永远记得”,七里沟的东崖大面积地滑坡,夏天义连同那些奇迹被泥石流埋在了七里沟,本来夏天义预备的坟地就是七里沟,最终他被埋在了土石堆里,拥有了个没有具体位置的坟墓。

夏天智,夏风的老父亲,年轻时是村里学校的校长,威信同样很高,一辈子在晚辈面前说一不二。他和儿媳白雪一样,热爱秦腔,喜欢在马勺上画脸谱,有人谈秦腔就停不下来。在夏风的帮助下出书,喜欢在清风街的大喇嘛放秦腔,是全书中最能理解儿媳白雪的人,由于夏风要与白雪离婚,老爷子对夏风非常不满,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把白雪当女儿对待,留下“即便是死也不让夏风回家”的遗言,去世后不闭眼,白雪在其脸上盖上了秦腔脸谱马勺才算瞑目。抬棺材的时候,由于清风街劳力越来越少,险些抬不到坟地。

夏家老一辈四个人的依次去世隐喻着清风街传统农民一代的消亡,贾平凹先生在《秦腔》后记中写道 “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 结合小说结尾引生为夏天义在石堆上立的无字碑,也正是贾平凹先生在中国历史型转变的十字路口为震荡变化的农村、故乡的记忆立下纪念碑。传统随着时间不可挽回,他只好以一部小说来祭奠他的传统之心,可一部小说又怎么能淋漓尽致的诉说自己的传统之心呢?

清风街的后代:乡土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代际冲突

夏风和白雪,是清风街最让人羡慕的一对,郎才女貌,但实际生活中两人并不和美。夏风,夏天智的儿子,有才气,在省城工作,一心想将自己在农村的传统之根拔起。白雪,专业秦腔演员,纯洁美好,她为了秦腔不愿意随丈夫去省城。

夏风与白雪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又何尝不是乡土社会与现代进程的对立与冲突呢?

夏君亭,夏天仁之子,当过村官,思想新颖进步,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长河中,希望能再发展清风街,然而与其二伯夏天义在理念上总有不和的地方,社会变革,相对的两种思潮理念碰撞,分歧难免产生。

陈星,酷爱唱流行歌,自己也写歌,受到年轻一辈的喜欢。据说唱的跟收音机里的一样好,也算代表新的潮流,压过了秦腔的潮流。毕竟,乡土农村社会的旧秩序逐渐被打破,新旧思潮碰撞,秦腔也逐渐被流行歌曲取代,专业多年的演员只能去唱红白事,挣上些许碎银维持家用。

夏家两代人名字“仁义礼智”到“金玉满堂”的选择; 夏天义这一辈人对土地的挚爱,踏踏实实耕种,而翠翠和光利这一代选择外出务工……

上述种种代际冲突让我陷入了沉思:代际冲突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又怎能简单的以一个“好”与“不好”去评判呢?随着时代的巨大而深刻变迁,我们新一代不得不紧跟时代潮流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去理解我们的上一辈。中国现代化进程转型期,乡土社会的瓦解无疑是对农村老一辈沉重的打击,正如夏天义所说“土农民,土农民,没有土算什么农民”。

贾平凹先生在《秦腔》这部小说中,鲜明的显现出他自己内心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难看出,除了通过张引生碎片化的叙述外,还借助清风街的后代们的选择来寄托自己对传统农村衰败的落寞。这种落寞,是自己生长的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冲击,是自己的亲人渐渐老去,是自己记忆中的乡村渐渐不复存在。我本人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写到此处,我也理解了贾平凹先生的那声叹息“如果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惘与心酸。”

不了解乡村,就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 没有乡村的色彩斑斓,就没有中国的绚烂多姿。《秦腔》这部小说在时间上跨越了三代人,详尽描述了乡村生活最真挚的场景,作者笔尖也辛酸表达了乡土文化在面对时代发展中的凄凉破碎和诸多无奈。
结语

贾平凹先生在《秦腔》中写到“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扯到生死离别,牵扯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完整的呈现了清风街琐碎的日常,这里面有简单而又复杂的邻里关系,有温情而又算计的情感纠葛,有传统戏曲秦腔的落寞与现代化进程的日新月异,也有岁月无情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更有丰富厚重的西北地域文化风俗。看完书之后,你就会觉得你在清风街生活过,街上的人你都认识,自然而然会代入他们的生活,欢喜于他们的喜悦、悲伤于他们的苦难,难过于他们的逝去,他们说的话有时候能让人会心一笑,有时候又让人莫名悲伤。一篇文章谈到死亡,我们便会觉得笔调会很沉重,并且灰暗。《秦腔》中也有死亡,但是贾平凹先生并没有过多渲染死亡,一条街有老有少,生老病死,自然法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现实中的生活。

作者:夏梦丽
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贾平凹:秦腔为何冲不出潼关?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

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读《秦腔》

《秦腔》用陕西方言写了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不可能用戏剧性的情节,也不会用有意味的形式,聪明的作家自有高招,贾平凹离开当代作家常态的写法。...

展学昌说戏秦腔《花云带箭》为国捐躯

展学昌先生演出的《花云带箭》,遵传统郗派的路子,为王化民先生所排,一经上演便广受好评,也成为了展学昌先生的代表剧目,每到一地演出,便将《花云带箭》作为“打炮戏”来首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建英(阿西叶):《秦腔》不仅仅是秦人的声音

在《秦腔》里,秦腔做为一种地方戏曲,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无可挽回地在走向衰败,如同白雪(一位秦腔艺人)的命运,一片凄凉。而后面伴随着乡村秦腔爱好者夏天智的死亡,秦腔已经衰败到只是在红白喜事上唱唱而已。...
《生命的绿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甚至可以被看做是国际题材、人类题材,意义毋庸置疑。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的“结合”与创新。一是,主题思想上,治沙精神与人生况味的有机结合;...

大型新编京剧《山本》剧本研讨会召开

大型新编京剧《山本》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的同名小说,编剧为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曾为我院创作京剧现代戏《风雨老腔》。...

秦腔现代戏《铁人王进喜》

王小林联系了酒泉市著名的作曲人,已经七十岁高龄的邢积善老师,他希望这部戏中不单用传统的秦腔戏曲程式,还要将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演绎。既要将人物形象立在舞台上,还要从情感上打动人,从演技上感动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