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秦腔》吟古今
时间:2025-09-24 19:59:27 阅读: 次 作者:姜西锋
按贾平凹先生的自述,《秦腔》是为家乡所创的立碑之作,作为茅奖作品,其文学价值早已盖棺定论。但时至今日,小说所展现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包括艺术表达、文化传承,仍为不少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研究,其魅力不可谓不大。
众所周知,《秦腔》创作的背景在贾平凹的老家——陕西丹凤棣花镇,它以清风街为舞台,聚焦白、夏两家二十多年的兴衰变迁,展示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期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土地流转、秦腔式微、人性撕裂下的苦苦挣扎。但秦腔又不单单是秦腔,它还是豫剧、京剧、吕剧和黄梅戏,还会是天南海北的任何一种腔调,小说所叙说的恐怕是那个特定时代中,中国这片土地上一切的生命特征。
这部小说,我十多年前就曾读过,但时光久远,其中大多数的人物、情节、细节都已淡忘,只是感到作品主题鲜明,节奏平稳,人物丰满,虽没有宏大叙事,但采用的碎片化对话叙事,又让人倍感亲切、真实、自然,且双主线的写作手法和土语、方言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各片段自成章节,文字也生动有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无一不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当然,某些描写还略显了直白、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甚或显得无聊,但终是瑕不掩瑜。
作为秦人,我读《秦腔》是依着方言的调读的。小说中语言平仄起伏,朗朗上口,真就如同乡人对话,不娇柔做作,不故弄玄虚,都是老百姓自己的话,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一句,我一句,来来回回,就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但对其他读者来讲,要读小说《秦腔》,可能需要先听一听戏剧秦腔;而要了解戏剧秦腔,则有必要去读一读贾先生的散文《秦腔》,之后,无需多言,一切便了然于心。在这篇散文中,作家从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诞生、发展和变迁写起,道尽了秦地里的风土人情、婚丧娶嫁以及农人们的喜怒哀乐和蓬勃生命力,也将秦地、秦人、秦腔的生命活性完整地呈现出来。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寥寥数语,“土地是根,秦腔是魂”的象征意义已经跃然纸上了。
关中人说秦腔,唱秦腔,对秦腔爱到了骨里,须臾离不开。在小说《秦腔》的两条主线中,一条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即对应的真实的乡村生活;另一条就是“秦腔的兴衰史”。秦腔不仅代表着一种鲜明的文化景观,更是乡民精神的核心,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譬如,小说中的夏天智就是一例,他家中的墙上挂满了秦腔脸谱,他的农闲时间常在组织秦腔排演,唱腔指导,临终的要求竟是盖脸谱下葬,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坚守可见一斑。再如,小说描写的看戏场景。从开戏前的万人空巷,抢先占位,到戏台下的嘈杂叫卖,热闹红火,再到看戏时的专注投入,鼓掌叫好和热泪盈眶,以至于戏已完场,仍站于戏台下,不愿散去,无一不是明证,也可见秦腔的感染力和社会价值。
我是听着秦腔长大的,从正屋门柱上的广播里听,从大队屋顶的高音喇叭里听。戏唱得很多,大都为秦腔传统剧目,如《火焰驹》《双官诰》《五典坡》《三滴血》《下河东》《赵氏孤儿》《周仁回府》《辕门斩子》《铡美案》,等等,当然也包括《血泪仇》《红灯记》等现代戏。唱词虽没记住几句,故事却深入人心,尤其是那些忠烈大义、坚贞不屈、古道侠肠的精神却已融进了血液,教人欲罢不能。
在村里,母亲爱戏,父亲爱戏,乡人似乎都爱戏,同一折戏听过一遍遍,却谁也不烦。听多了,人人便都能哼上几句,而若哪天喇叭哑了,便似菜里少盐,个个嘟嘟囔囔,干活也丢了魂。忙罢后,村里的戏楼上也唱戏,也有经济好的村寨、一掷万金的个人包场,自当别论。分产到户后,农闲时仍有人将锣鼓、铙钹、板胡凑成一堆,自拉自唱,倒也惬意。而今想来,那或激越悲壮、深沉高亢,或抑扬顿挫、柔媚悠扬的秦腔,又是如何予人满满的慰藉。
我理解秦腔,随着年岁渐长,这种感觉更深刻,甚至只听得曲牌响起,便如痴如醉,以至泪流满面。然而时代变迁,曾遍布乡村的戏楼、戏台或被拆除,或被挪作他用,秦腔艺术便也陷入困境,并一步步被瓦解破碎,几近没落。这里有多元文化下娱乐方式的丰富,有戏曲传播渠道的相对单一,有秦腔剧团的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演员后继无人、观众逐年流失,也便成了文化传承中最大的痛。如在小说中,作者也写到了白雪坚守剧团,拒绝随丈夫夏风进城,却终于无法抗拒秦腔没落的命运;酒楼开业时凑不起戏班子,秦腔开演台下无人问津,而流行歌曲却场场爆满,这都是现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根没了,魂丢了,人又如何继续生存?二十多年前,贾平凹先生通过这部《秦腔》发出拷问,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某些忧虑和惋惜。无独有偶,同为茅奖获得者的陕西作家陈彦,在其小说《主角》《装台》《西京故事》中,对秦腔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和隐忧。然而,时至今日,秦腔的大部分受众仍是中老年人,网络直播并未真正风起,秦腔+摇滚、秦腔+话剧等改良也不成功,似乎除了一些国营剧团演出外,秦腔就只剩下“安万巡演”“公园自乐班”以及仅出现在农村的丧葬礼仪上的表演,不能不说是种莫大的悲哀。
秦腔文化不能没落,秦地、秦人、秦声的情怀更需发扬。时隔多年,再读小说《秦腔》,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分享。
众所周知,《秦腔》创作的背景在贾平凹的老家——陕西丹凤棣花镇,它以清风街为舞台,聚焦白、夏两家二十多年的兴衰变迁,展示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期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土地流转、秦腔式微、人性撕裂下的苦苦挣扎。但秦腔又不单单是秦腔,它还是豫剧、京剧、吕剧和黄梅戏,还会是天南海北的任何一种腔调,小说所叙说的恐怕是那个特定时代中,中国这片土地上一切的生命特征。

作为秦人,我读《秦腔》是依着方言的调读的。小说中语言平仄起伏,朗朗上口,真就如同乡人对话,不娇柔做作,不故弄玄虚,都是老百姓自己的话,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一句,我一句,来来回回,就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但对其他读者来讲,要读小说《秦腔》,可能需要先听一听戏剧秦腔;而要了解戏剧秦腔,则有必要去读一读贾先生的散文《秦腔》,之后,无需多言,一切便了然于心。在这篇散文中,作家从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诞生、发展和变迁写起,道尽了秦地里的风土人情、婚丧娶嫁以及农人们的喜怒哀乐和蓬勃生命力,也将秦地、秦人、秦腔的生命活性完整地呈现出来。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寥寥数语,“土地是根,秦腔是魂”的象征意义已经跃然纸上了。
关中人说秦腔,唱秦腔,对秦腔爱到了骨里,须臾离不开。在小说《秦腔》的两条主线中,一条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即对应的真实的乡村生活;另一条就是“秦腔的兴衰史”。秦腔不仅代表着一种鲜明的文化景观,更是乡民精神的核心,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譬如,小说中的夏天智就是一例,他家中的墙上挂满了秦腔脸谱,他的农闲时间常在组织秦腔排演,唱腔指导,临终的要求竟是盖脸谱下葬,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坚守可见一斑。再如,小说描写的看戏场景。从开戏前的万人空巷,抢先占位,到戏台下的嘈杂叫卖,热闹红火,再到看戏时的专注投入,鼓掌叫好和热泪盈眶,以至于戏已完场,仍站于戏台下,不愿散去,无一不是明证,也可见秦腔的感染力和社会价值。

在村里,母亲爱戏,父亲爱戏,乡人似乎都爱戏,同一折戏听过一遍遍,却谁也不烦。听多了,人人便都能哼上几句,而若哪天喇叭哑了,便似菜里少盐,个个嘟嘟囔囔,干活也丢了魂。忙罢后,村里的戏楼上也唱戏,也有经济好的村寨、一掷万金的个人包场,自当别论。分产到户后,农闲时仍有人将锣鼓、铙钹、板胡凑成一堆,自拉自唱,倒也惬意。而今想来,那或激越悲壮、深沉高亢,或抑扬顿挫、柔媚悠扬的秦腔,又是如何予人满满的慰藉。
我理解秦腔,随着年岁渐长,这种感觉更深刻,甚至只听得曲牌响起,便如痴如醉,以至泪流满面。然而时代变迁,曾遍布乡村的戏楼、戏台或被拆除,或被挪作他用,秦腔艺术便也陷入困境,并一步步被瓦解破碎,几近没落。这里有多元文化下娱乐方式的丰富,有戏曲传播渠道的相对单一,有秦腔剧团的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演员后继无人、观众逐年流失,也便成了文化传承中最大的痛。如在小说中,作者也写到了白雪坚守剧团,拒绝随丈夫夏风进城,却终于无法抗拒秦腔没落的命运;酒楼开业时凑不起戏班子,秦腔开演台下无人问津,而流行歌曲却场场爆满,这都是现实。

秦腔文化不能没落,秦地、秦人、秦声的情怀更需发扬。时隔多年,再读小说《秦腔》,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分享。
猜你喜欢
秦腔名家折子戏专场演出,主演:张涛、杨升娟、张武宏、于朝飞、邓文、胡玉洁、徐戏梦、魏帅洁、耿嘉隆、孙亚东。...
《黑虎坐台》取材于《封神演义》,讲述了赵公明助纣伐周,被祭死岐山后,阴魂不散,请三霄道妹下山报仇的故事;由于赵公明是传说中的武财神,此剧又被观众冠以《财神即位》的美名。...
9月28日下午芦阳镇东关村秦腔折子戏专场演出节目单:秦腔折子戏《三娘教子》《拾玉镯》《表花》《三击掌》《打镇台》。...
本次活动的参演院团,演出了秦腔的经典剧目与创新作品,从折子戏到大戏到连台本戏,从名家名段展演到新秀风采展示,全方位展现了秦腔艺术的厚重历史与时代新声,充分展现秦腔在不同地区的传承发展成果、地域演绎特色与独特文化魅力,进一步促进了西北五省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互鉴,奏响了“千年大秦腔,时代新乐章”的主题。...
这台戏对秦腔古典戏五典坡既有继承,又有改革和发展,把电视艺术和秦腔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秦腔戏从小戏台走向了大舞台,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风韵。...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师承李爱琴及其代表作《周仁回府》,以其俊美潇洒的扮相、高亢清亮的腔音与宽广厚实的音域,得到了广大戏迷的喜爱与认可,有“第九代周仁”的美誉!...
《兴汉图》以公元8年王莽篡位毒杀汉平帝为历史背景,围绕王莽驸马吴汉的家族血仇展开。剧中核心矛盾聚焦于忠孝伦理与人性的撕裂:吴汉得知父亲被王莽杀害后,被迫在母亲威逼下斩杀妻子王兰英,即王莽之女,最终灭莽扶汉辅佐刘秀复兴汉室。...
本届黄河戏剧节再现一大批经典剧目,如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京剧《凤还巢》、曲剧《梨花情》等,有的剧目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重现舞台,如豫剧《刘胡兰》,给观众带来久违的亲切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