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首登海上梨园,在老城厢“共情”老舍名作《我这一辈子》

时间:2023-03-03 13:44:00 阅读:
北京曲剧,是唯一一个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剧种,它源于单弦及其它北方曲种曲牌,兴起于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剧种由老舍先生提议定名。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基本音乐素材发展创作而成,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的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

3月19日北京曲剧首次登录海上梨园在上海的老城厢“共情”老舍名作《我这一辈子》今日开票剧情简介

原创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根据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我”在旧时代坎坷辛酸的人生历程,讲述生而为人的挣扎,真切地表现出陈腐动荡的旧社会背景下,低层小人物无力把握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剧中的“我”聪明能干,通晓人情世故,一直在挣扎着做个体面人,却屡遭生活重创,总是事与愿违,落魄潦倒而终。该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唱出了这个世界的现实与沉重,在嬉笑怒骂中饱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和热爱。 

演出时间:2023年3月19日(周日) 19:15

演出时长 :90分钟


致敬经典·老舍佳作

原著小说《我这一辈子》写于1937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之作,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没有名字,他正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我”这一辈子的悲惨遭遇,描述了一个好人在一个恶时代下的穷途末路,深刻揭露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助与迷惘,呼唤着公平正义善良世界的诞生。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曲剧演艺·多元探索
【关于创作】

谈到剧本创作,编剧胡铭帅表示此次改编不同于该名篇于影视和话剧中的任何一次演绎,充分借用戏曲舞台上的假定性,将人物的心灵世界剖白于众。芸芸众生幻化为“纸人”,穿梭周旋于“我”之身侧,无场次的设置、流动的调度和荒诞的寓言式场面,凸显出由“我”而张扬起的意识流,用心灵节奏的流动完成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独特的戏剧结构与场面营造,让小剧场的物理之“小”,恣意出了穿越时空的生命之“大”。

导演白爱莲多年来对小剧场创作情有独钟,《浮生六记》《十二楼》《思·凡》《染》《一蓑烟雨》等,她的创作伴随着新世纪以来小剧场戏曲发展的历程。首次执导北京曲剧,在她看来,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曾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等不同版本,都颇具影响。这次创排,她希望在戏曲舞台上展现出更多新意。“除了形式感的东西,还想有更文学的表达。《我这一辈子》里面所有角色以‘我’的叙述为主,‘我’的这些焦虑和困惑,也是当代观众最能共情共鸣的地方。”

剧中因为“我”曾是个裱糊匠,意象化出的“纸人”,类似古希腊戏剧歌队的形式,意义是多重的,且加强了这出戏的歌舞性,“戏曲本身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我这一辈子》依然是戏曲的样貌,‘我'一直想挣扎着做一个体面人,慢慢发现自己经常被‘纸人'裹挟,被生活磨砺成一个毫无棱角、毫无情感的人,他虽然一直在挣扎,生活却每况愈下。‘我'的这些焦虑和困惑,也是当代观众最能共情共鸣的地方。老舍以幽默的方式表达,用诙谐、调侃、戏谑的方式来叙述悲剧,把北京人隐忍豁达的性格底色展现了出来,我们希望通过‘我'和‘纸人'的互动映照,能体现这样的戏剧矛盾,也呈现老舍的文学风格。”

对于青年作曲顾静媛来说,如何在音乐上平衡继承与创新,也是一次难能的挑战。“老舍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练,所以这次《我这一辈子》在音乐方面也追求一种简约风格,充分发挥重复和静止(留白)这两个简约主题音乐在形态意义上的特征,通过不同的编曲风格呈现。曲牌多选用的是轻巧、诙谐、幽默、说唱性较强的,如[打新春][金钱莲花落][靠山调][柳子腔]等,既有曲剧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从诙谐与幽默的音乐中品味世事的艰难。乐器使用上第一次使用了箱鼓和口风琴,均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创介绍

编剧胡铭帅

本硕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现就职于北京京剧院。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已排演作品有大型现代京剧《田汉校长》、实验京剧《归途》、音乐儿童剧《小鸡彩虹之森林好声音》、广播剧《长安的荔枝》等。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获得第六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计划“优秀剧本”、入选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二期孵化作品,戏曲剧本《英魂永驻的长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戏剧人才扶持。

导演白爱莲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博士

主要导演作品:京剧《浮生六记》、小剧场京剧《倾国》、小剧场京剧《明朝那点事儿——审头刺汤》、小剧场昆曲《寻•牡丹亭》、小剧场话剧《陌》、黄梅戏《浮生六记》、河北梆子《定都》、小剧场京剧《季子挂剑》、小剧场京剧《思•凡》、小剧场京剧《十二楼》、小剧场评剧《染》、小剧场京剧《一蓑烟雨》(编剧、导演)、京剧《关天培》、京剧《施青天》、历史剧《夫人城》、河北梆子《花雅运河》。

文字作品:希腊话剧《晚餐》(翻译)、话剧《故乡》(编剧)。

演员团队

我:王厚义      老赵:王子葳    赵妻:姜英   

小锁:李亚桥   大梅:韩则怡    管家:马蒲力    

师傅:杨晓宇   巡警:张金阳    

3月19日在海上梨园 回顾“我的一辈子”

猜你喜欢

申报主角奖:胡优,37岁,国家二级演员,北京市曲剧团领衔主演,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学士学位。李永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外聘教师。...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社的同学们倾情演绎了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全剧,该剧是北京曲剧团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文艺精品之作。...
《菊花赋》以中原农村为背景,以菊花产业发展为主线,巧妙地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层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浪漫主义则体现在对菊花文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描绘中。...
曲剧《义烈女》是一部由樊粹庭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最早名为《义烈风》,首次演出于1935年。该剧讲述了书生庄鸿文因家庭变故逃至荥阳,遇到了塾师童继善的女儿童玉珊,两人产生了爱情。...
此次河南曲剧《胡光山色》入选“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是河南曲剧首次凭借艺术家自身荣登首都国家大剧院舞台,在河南戏曲传承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值著名河南曲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胡派”创始人胡希华80大寿、从艺60年纪念,由“胡派”大弟子、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军选,举全家之力、率领“胡派”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集“胡派”六十年艺术之大成,融合现代新型舞台手段的立体回忆录式舞台戏剧,是对传统非遗河南曲剧演出形式做出...
为了向北京的戏迷朋友们更好的展现我们这出戏,《胡光山色》剧组这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怀着对河南曲剧艺术的炽热深情与尊崇敬畏,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排练之中。...
北京曲剧龙须沟剧情简介:解放前的北京龙须沟,是有名的臭沟沿。河的两岸,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的劳动人民。...
11月17日下午,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现代曲剧《雪绒花开》在襄城县文博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作为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省市组”的重要剧目,此次演出不仅展示了河南省曲剧艺术的魅力,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雪绒花开》是根据郑州圆方集团薛荣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现代戏,自创作以来便备受关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