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曲剧团:40余年的坚守与传承

时间:2024-04-02 16:24:23 阅读:
“从正月初二到现在商业演出不断。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热情高涨的群众,我们觉得很幸福。”3月29日,临颍县曲剧团团长刘江伟告诉记者,昨晚结束在临颍的演出后,他们连夜卸台、收拾行囊,今天赶往西华县奉母镇铁佛寺村演出。

临颍县曲剧团成立于1982年,经过一代代曲剧艺术家薪火相传,足迹踏遍全省各地,演出上万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该剧团已成为我市戏曲文化的一张名片。
临颍县曲剧团
剧团在临颍县台陈镇演出

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形成的一种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第二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音调优美,属于曲牌体,唱腔曲牌多达150余种。

临颍县曲剧团成立之初仅有演职人员29名。虽人员有限、设备不足,但老一辈艺术家凭着满腔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排练出《卷席筒》《巧县官》《花田错》《三子争父》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那时剧团到哪儿演出都带着菜自己做饭吃,晚上能睡在学校教室的课桌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很多时候都用稻草打地铺。演出的舞台几吨重,也都是演员自己拆卸。”老演员陈铁山告诉记者,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时感觉非常快乐。尤其在台上演出时,一听到群众叫好,就觉得很幸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临颍县曲剧团通过聘请省、市级知名演员和琴师,不断壮大队伍,排练出了《呼延庆打擂》《杨家将》《宋宫秘传》《大保国》《丁郎认父》等上百部剧目,经常受邀到全省巡回演出,为我市争得了诸多荣誉。

1990年,临颍县曲剧团排练的大型三国题材剧目《桃园祭》被河南省电视台选中拍摄,并多次播出,一度成为明星剧团。1990年是剧团发展的繁盛时期。刘江伟进入剧团,边跟着老一辈艺人学艺,边随剧团四处演出。既能养活自己又能给别人带去快乐,这份工作一直让刘江伟引以为豪。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演出机会越来越少。1999年,为了谋生,刘江伟忍痛离开剧团,但一直没有放弃演出。2012年,刘江伟以戏迷身份到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打擂,其出色的表现吸引了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杨帅学的注意。被杨帅学收为徒弟后,刘江伟潜心钻研唱功,并四处演出、参赛。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戏曲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喜爱,临颍县曲剧团也在逐渐走出困境。2023年,刘江伟接任团长。“我要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戏曲事业上,拼尽全力带领剧团重新走向辉煌。”刘江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任后,他自掏腰包采购新设备,四处奔走邀请老演员回归并招纳新人,复排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目前,剧团有演职人员50多名,能演出《大宋英烈》1~4部,《大保国》1~2部,《程婴救孤》《经堂孝母》《刘备招亲》和现代戏《天下父母》等多部经典剧目。

“从去年10月开始,剧团的商演越来越多。年初以来,我们更是每天都在演出。”刘江伟说,观众的热情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戏曲文化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曲艺传承发展氛围极好。下一步,他将带领剧团继续努力,让曲剧得到更好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