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曲剧发展沿革

时间:2025-08-21 14:57:39 阅读:
      曲剧在开封的根基深厚,可追溯至明清鼓子曲。

      开封,是河南曲剧的主要诞生发源地,是河南曲剧首次走进戏院、登台演出的地方,也是曲剧正式得到官方认可登台演出的城市。

      20世纪20年代,曲剧就在开封民间盛行。不过,当时这种剧种还不叫曲剧,民间简称其为“曲子”,露天演出,形式简单,时装打扮,不穿戏装,演员踩着高跷唱戏,又叫“高跷曲子”、“高台曲子”、“曲子戏”,当时演出的剧目有《血手印》、《李豁子离婚》、《二堂认夫》等。

      1937年3月,开封同乐戏院(大南门外惠济河桥南,中山路南段西侧)演出曲剧《兰桥会》、《小姑贤》等,这是河南曲剧进入剧场的最早历史。
河南省开封曲剧一团
      后来,曲剧曾遭禁演。

     1946年,曲剧演员李全浓在开封成立“警钟剧社”,同年联合洛阳、郑州的曲子班组成“同乐曲剧社”(省新生曲剧社?)在相国寺演出,成为开封市曲剧团的前身。

      也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剧种才正式命名为“曲剧”。

     1949年后,更名为“民众曲剧社”。

     1955年,“民众曲剧社”与“人民曲剧社”合并,成立“开封市曲剧团”。剧团成立初期以大相国寺永安舞台为演出基地。

     1956年,“开封市曲剧团”转为全民事业单位。剧团吸纳了张新芳、刘道德等知名演员及大调曲子老艺人,整理演出《陈三两》《钱塘县》《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

     同年12月,由霍林改编民间说唱本整理编导,张新芳、刘道德主演的曲剧《陈三两爬堂》和《搬窑》,参加河南省第一次戏曲观摩汇演,经包括田汉先生在内的众多专家认真评议,开封市曲剧团报送演出的两个剧目均获得演出、剧本、导演等多个项奖,《陈三两爬堂》获一等奖,张新芳、李玉林两位演员也荣获一等奖,自此享誉全省。

     1959年,该剧易名《陈三两》,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成为首部登上银幕的曲剧作品,也是开封首部登上荧屏的戏曲电影,向全国推广曲剧,曲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明显提升。  

      这是开封曲剧的第一次艺术突破。

      1965年,开封市曲剧团解散。

     1966年至1976年,该团原有人员被打散,调入开封市京剧团学唱“样板戏”。

      1976年,恢复建制。

      1970年代,改编自同名电影的曲剧《槐树庄》轰动开封,创下连演200余场的纪录,成为剧团第座里程碑。该剧由寇香菊等主演,音乐设计融合传统曲牌与现代手法。

     1979年9月~1980年3月,由常葆光执笔改编的《狸猫换太子》在相国寺剧场连演7个月、218场,观众超25.4万人次,创开封戏曲演出连演场次、人数纪录,后来又被河南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标志剧团实现第三次艺术突破。

      1984年,开封地区曲剧团与开封市曲剧团合并,成立新的开封市曲剧团,主要演员包括寇香菊、白雅泉、李永安、张凤梧、李宝山、晋明礼、耿长海等,这一时期演出的主要剧目包括《马前泼水》《汉宫春秋》《豆汁记》《十五贯》《假婿乘龙》《攀龙附凤》等。

      1987年,该剧团演出的《三喜临门》获开封市菊城戏剧节演出二等奖。

      因体制改革与电视普及,1988年,市政府撤销曲剧团建制。

      此后,老艺人如李宝山、寇香菊等转入民间演出。

      2004年,寇香菊、李宝山、耿长海等曲剧演员被开封电视台《戏曲大舞台》栏目录制成“曲剧艺术专题介绍”进行播放。

     2007年,开封市成立“开封曲剧玩友会”,在社区坚持排练传统剧目,延续曲剧香火。

      2023年,开封市启动“开封戏曲剧场建设项目”,选址鼓楼区鼓楼街1号的大众剧院,拟改造为容纳500-700人的专业戏曲剧场,融合市豫剧院资源,打造集演出、会议、电影于一体的文化场馆。项目预计2024年完成设计招标,2025年推进施工,未来或成为曲剧复兴的新基地。此项目目前进展状况待确认。

猜你喜欢

洛阳曲剧创始人解新富

解新富为人忠厚正直,曲子戏唱红之后,外地邀请层出不穷,而他因腿踋不便,不能随团外出指导,就再三嘱咐朱六来,张五魁,朱双奇等人在外面要立的正,站的稳。...

米东区:秦腔声声 活跃乡村的文化生活

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西村的文化活动室内人头攒动,人们弹拉唱,一段铿锵的弦乐过后,一声声秦腔吼起来。多年来,十二户西村的秦腔、社火、小曲子等各类民间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三道坝镇连续获得两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